重庆特产传说②|荣昌夏布:纺织品的活化石

06.04.2017  08:35

荣昌,中国夏布之乡!

以苎麻纤维为原料编织成的布料,因夏季穿着凉爽挺阔,称为夏布,也叫麻布,更有“中国布”的美誉。

位于重庆西部川东丘陵地带的重庆市荣昌区,是中国著名的夏布之乡。2008年,荣昌夏布织造技艺,作为中国手工麻纺织技艺的杰出代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一部名为《云裳中国》的大型纪录片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仔细搜阅,可是又给小编上了一课!涨姿势!荣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夏布,成了这部纪录片的开篇之作!此片记录了荣昌县盘龙镇夏布的制作工艺。

荣昌夏布的来历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这是《诗经·国风·周南·葛覃》中的诗句,意思是说:葛藤长得长又长,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茂密又繁盛;割藤蒸煮织麻忙,织细布啊织粗布,做成衣衫很耐穿,不缩水呀不变形。这是我国文献中最早记述麻布(即夏布)制作的优美诗篇,它说明我国夏布制作的历史十分悠久。而荣昌夏布呢?也同样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它的来历还与织女有着密切的关联哩,你要是不信啊,不妨听我慢慢讲来。

很早以前,在荣昌盘龙场乡下有户三口之家,母亲四十来岁,乡亲们称她为萧大婶;儿子萧大顺、女儿萧小琴乃龙凤胎兄妹,年方二十。一家人勤劳朴实,靠开荒种地,开出的荒地除了种粮食外,还种植了大量的苎麻。苎麻收割后,剥下皮,刮掉肉汁,理出纤维,经过漂洗处理,然后用手搓成麻绳,作为“衣料”。他们留下自己用的,其余的都送给乡亲们。那时候人们都还不懂怎样纺织麻布,大家穿的衣服全靠手工编织,编织的“衣料”就是麻绳,因此编织出的衣服都很粗糙。

萧大顺、萧小琴兄妹俩从小就有志向,一直想织出麻布来,好为一方百姓造福,却苦于无师可拜。却说这一日萧大顺突然脑子开了窍,问妹妹道:“小琴,那鸦屿山仙人对弈的事你听说过吗?”萧小琴答道:“听说过呀,哥哥突然问起这事,是啥意思?”萧大顺说:“我想,那下棋的仙人既是神仙,必然神通广大,自然就懂得织布之术,我们为何不去找仙人,向仙人求教呢?”萧小琴听了哥哥的话,也觉得有理,便高兴地说:“好吧,我们明天一早就出发去鸦屿山,找那下棋的神仙。”于是兄妹俩将此事告之母亲,萧大婶听后也觉得可以去试一试,便叮嘱道:“你兄妹二人去后,若真是见到仙人,一定要谦恭,懂得礼貌,千万不要顶撞了仙人。”兄妹俩连连点头称是。

第二天一早,萧大顺、萧小琴兄妹俩就急急地往鸦屿山赶,大约走了两个时辰,便来到了鸦屿山。只见这鸦屿山,山岭起伏,树木参天,云雾环绕,竹海喧嚣,峦林叠翠,风景如画。兄妹二人无心欣赏风光,径直往山顶去寻那仙人石。来到山顶,果然见到了巨如磐石的仙人石。萧大顺说:“我们先在大树后躲起来,待仙人来了后我们再出来。”萧小琴点头说好,于是兄妹二人便在大树后躲了起来。等了约一个时辰,兄妹二人突然有一种仙风徐来之感,连忙抬头向天空望去,便见两朵祥云降来,瞬间两位白发仙翁已驻足于仙人石旁。两仙翁分别入座,正要对弈,却突然闻到了凡人气味。两仙翁对视一眼,其中一仙翁便道:“树后藏有何人,还不快快出来,否则休怪老翁不客气了!”萧大顺、萧小琴兄妹俩连忙从大树后走出,跪倒在两位仙翁面前,异口同声地说道:“请两位仙翁息怒!我兄妹二人冒昧来此,确是有事相求,若有冒犯之处,还望两位仙翁开恩!”

原来这两位仙翁正是分别掌管人间生和死的南极仙翁与北极仙翁,他俩是长年的棋友,一有空便相约来此对弈。此刻两位仙翁听了兄妹二人的话,见兄妹二人面带善意,南极仙翁便问:“你兄妹二人姓啥名谁?来自何处?又有何事相求?”萧大顺于是一一禀告,说清了原委。两位仙翁听罢,又对视了一眼,面带笑意。南极仙翁用手捋了捋自己的白胡子,才说道:“难得你兄妹二人有这片诚意,只是我与北极仙翁都不懂织布之术,不过我可以为你兄妹二人指明一个去处,去了那里,一定能够达到你们的目的。”南极仙翁又用手捋了捋自己的白胡子,接着说:“最近天庭有一宫女偷偷来到人间,嫁与凡间一个叫牛郎的人,已在万灵场安下了家。此事众仙都已知道,只是玉皇大帝还蒙在鼓里而已。这宫女是天上的织女,特别精通纺织之术,你兄妹二人可去万灵场寻她,只要寻到她,你兄妹二人的愿望就可以实现了。”萧大顺、萧小琴兄妹俩听罢又连忙磕头:“谢谢仙翁指明去处,敢问仙翁是哪位大仙?”南极仙翁又用手捋了捋自己的白胡子,答道:“吾乃南极仙翁是也。”兄妹二人再次磕头称谢,起身正要离去。只听北极仙翁开了口:“你们闭上双眼,让老翁用神法送你们一程吧。”兄妹二人感激地闭上双眼,顿时觉得自己的身体飘了起来,耳边有呼呼的风声,不一会儿就稳稳地停落在一个地方。兄妹二人睁开眼来,发现已经在万灵场了。

他们很快就找到了织女的家,牛郎和织女盛情地接待了兄妹二人,在得知兄妹二人的来意后,织女不断地点头,满口应承地说:“我来到人间,本来就有造福于人类的想法,这样就正好发挥了我的特长,我陪你们到盘龙去走一遭吧。”正说着,门外有人问道:“请问这是牛郎织女家吗?”牛郎应道:“正是。”边应边迎出门去。真是凑巧,门外来的也是龙凤胎兄妹俩,兄名陈智才,妹名陈智秀,年方二十,来自仁义场,并且也是来向织女请教纺织之术的。织女笑道:“真是巧了。既是这样,你们兄妹二人就随我们一同到盘龙去吧。”陈家兄妹连连点头称好。

于是,织女和陈家兄妹一起来到了萧家。在织女的精心指导下,做好了纺线车和织布机,织女又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纺线、如何织布,就这样,萧家兄妹和陈家兄妹都很快学会了纺线和织布,织出的麻布又细又好。

经过这几天的相处,萧家兄妹和陈家兄妹相互间都有了好感,织女见了,心领神会,便主动当起了红娘,笑着说:“你们萧陈两家兄妹真是天配之缘,既是年龄相当,相互又有好感,何不就了了天缘,由我做红娘,结成两对夫妻,共同发展纺织业,为民造福,你们觉得如何?”织女话一出口,听者皆大欢喜,只是双方不好意思开口,都红着脸低下头去。萧大婶顿时乐开了花,连忙说:“你们还不快快谢谢织女仙姑!”萧家兄妹和陈家兄妹立即跪下,向织女磕头致谢。

就这样,萧陈两家兄妹喜结良缘。婚后,大家一心一意将纺织麻布之术在荣昌地区不断推广开来。

这正是:织女仙姑授纺技,荣昌夏布传美名。

荣昌夏布源远流长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的漫漫历程中,这种以葛、大麻、苎麻等植物纤维为原料、经纯手工编织而成的布料,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是中华大地上芸芸众生最普通、最主要的服装面料。

如果您觉得荣昌夏布已经深深的吸引你,小编还推荐专门介绍荣昌夏布的系列片:《拾遗保护》4集系列片《荣昌夏布》。

这部去年10月播出的系列片,通过《夏布史话》、《走进盘龙》、《寸布寸金》、《夏布新生》四部分内容,介绍夏布的历史源流、生产工艺和发展传承。

※2016年10月16日播出

第一集《夏布史话

诗经》中有“东门之地,可以沤苎。”说明在先秦时期,我国已有经自然发酵加工麻纤维的技艺。《史记》中也有越王勾践为雪会稽之耻,“身自耕作,夫人自织”,和越女织葛麻布贡献吴王的描写。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夏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衣料。

清代以前,出产在重庆荣昌地区的夏布,原料主要是葛和大麻,大都质地粗糙。织造以苎麻为原料、较为细密匀整的夏布,开始于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它们凝聚着客家人的聪明才智,是客家人勤劳智慧的创造。

※2016年10月17日播出

第二集《走进盘龙

盘龙镇,隶属重庆市荣昌区,地处荣昌西北,与四川省隆昌县、内江市接壤,距重庆市区112公里,是荣昌夏布生产的核心区域,被誉为“夏布专业镇”。盘龙镇现有居民中,客家人占一半以上,他们都是清初迁移到这里的客家移民的后代。

清康熙年间,荣昌夏布已形成商品生产,逐渐销往省外。清光绪《荣昌县志》记载,县内“各乡遍地种麻,比户皆绩机抒之声盈耳”,“妇女勤绩成布,白细轻软较甚于葛。山陕直隶客商,每岁必来荣采买,远至京都发卖。”新中国成立后,夏布产业得到长足发展,至2015年,荣昌县苎麻种植面积达一万亩以上。

客家人创造了荣昌夏布自清代以来绵延数百年的辉煌;这数百年的历史,也记录着客家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记录着客家人传奇的生命、生活史。

※2016年10月18日播出

第三集《寸布寸金

苎麻每年分春、夏、秋三季收割,夏布织造的第一道工序,就是打麻。打麻,分为打、剥、洗、熏、刮五道工序。绩麻,是由绩纱女工将漂白后的苎麻撕开成片,放入清水,用手指撕成一根根苎麻细丝,在大腿上用手捻成细细的麻线。捻好、接好的麻线,被挽成麻团或稍小的麻芋子,在夏布之乡,挽麻团是随处可见的景象,是不拘老幼、人人可作的主要家庭副业。经过上浆、梳理过的麻线,就可以上织机编织进行编织了。传统的夏布织机在许多地方已经绝迹,只有在荣昌,仍随处可见这沿用了几百年的古老机器。

几百年来,在无数个寂静的清晨和深夜,辛苦劳作的人们,常常伴着那一声声机杼,吟唱起熟悉的客家山歌的曲调,并配以即兴口头创作的歌词,唱劝世歌、谜语歌,更多的,是唱自己的劳动和生活,以排遣寂寞,提神解乏,或倾吐心声,憧憬未来。他们把这些即兴创作,叫做“麻布神歌”。这些从编织夏布的劳动中来,又形象地再现了劳动场景的民歌,真实地反映了编织麻布的劳动过程和心理感受,极具浓郁的生活气息,真切自然,质朴而生动。然而,在今天的荣昌,已经很难听到这属于过去时代的夏布神歌了。

※2016年10月19日播出

第四集《夏布新生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展厅里,两台夏布织机常引来参观者驻足观看。它们是荣昌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夏布机,由荣昌盘龙镇夏布氏世家颜氏家族传人颜太彬捐赠。被麻绳勒出一条条凹槽的机杼已经泛黄。在这座现代化的博物馆里,古老的荣昌夏布机,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风雨,给人穿越时空之感。

夏布,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布料,是纺织品的活化石。2008年5月,荣昌夏布织造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它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日用品;曾经,种麻织布,是中国百姓日复一日的劳作。今天,这“酿酒烹鸡留醉客,鸣机织苎遍山家”的生活,似乎正与我们渐行渐远,延续千百年的日常劳作,也已经成为亟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夏布之乡的人们,为传承保护这项古老技艺做出了多方面的努力。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利用现代化机械扩大生产规模,提升夏布的织造品质。他们多方发掘夏布的使用价值,融入艺术的元素,创作出夏布画、夏布折扇、夏布观念摄影作品等新的艺术形式,让古老的夏布。更多地走进了现代人绚丽缤纷的生活。

(综合自天视都市 荣昌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