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助推重庆扶贫步入信息化时代
过去,开县南门镇芙蓉村的黎锋夫妇卖鸡蛋都要到附近乡镇或县上赶集。现在,足不出户,便有人来收购他家的鸡蛋、鸡苗,放到网上卖,既方便还能卖个好价钱。
这是我市发展电子商务助农增收的一个缩影。随着信息、交通、物流等条件逐渐成熟,日益主流化的电子商务正在融入我市扶贫开发体系。市扶贫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电子商务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把地处偏远的贫困地区与其他地方拉到了同一起跑线上,我市将抢抓机遇,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跨界“营造渔场”,推动扶贫开发迈向信息化时代。
企业自发探索:由“坐商”变“电商”
收购黎锋夫妇鸡蛋的人名叫李华兵,是华兵农业有限公司的老板。几年前,他开办了这家公司,主营鸡蛋和鸡苗。在与农民的合作上,他的方式较为传统,免费发放鸡苗,然后回购,再卖到超市和农贸市场,生意不温不火。
2013年,随着村里通了高等级公路,宽带也牵进来了,一些返乡创业、务工的年轻人开始在网上买东西。看到邮政快递的车辆来来往往,对网络接触不多的李华兵灵机一动:“能买就能卖,何不把鸡蛋也放到网上试试?”
他赶紧招聘相关人才,办网站,还借助淘宝网开起了网店。很快,订单像雪片一样从四面八方飞来。2014年,华兵农业线上的销售额达到2000万元,占公司全年收入的60%。
李华兵告诉记者,网店上盒装鸡蛋的标价是65元/30个,其中物流费约13元,包装费10元,除去生产成本后,利润约10元,与线下销售基本持平。但因销售半径的扩大,靠量累积起来的收入与利润也很可观。
“网络真是个好东西,早这么干就好了。”销售趋于稳定,让李华兵更有底气和信心,鸡蛋回购价格也出到了每个1-1.2元,不少农户随之获利。
去年,黎锋夫妇累计养了300只鸡,产蛋约4万枚,仅此一项收入就有4万多元,再加上土鸡以15-16元/斤的价格卖回给李华兵,两口子喜出望外:“在家养鸡,真不比在外面打工差。”
电商扶贫:农民进入市场的一扇门
企业的零星自发探索,是偶然也是必然。
相关数据显示,这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我市贫困村的道路通达率和有线宽带覆盖率大幅提高,均达到90%以上,为开展电子商务提供了前提。
另一方面,信息产业也在我国、我市的经济运行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艾瑞咨询统计报告显示,从2011年至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从6.4万亿元陡增至12.3万亿元。并且,随着4G网络的推广普及,这个增速有望继续保持。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今天你不电子商务,明天你将无商可务。”市扶贫办副主任姜祖清说,“扶贫是一项社会化的系统工程,更需要跨界参与。”
在市扶贫办眼里,电商扶贫为农民打开了直接进入市场的一扇门,甚至为扶贫开发提供了“逆袭”的可能。姜祖清解释,电子商务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有助于将贫困村地处偏远的劣势和自然资源较好的优势进行互换,从而实现“弯道超车”。
“当然,这种可能性建立在良好的产业基础之上,而扶贫主导产业发展较好,也是重庆的优势。”他说,“如果将救济式扶贫称为‘1.0’时代,将开发式扶贫称为‘2.0’时代,那么嫁接了电子商务的开放式扶贫则是最新的‘3.0’时代。”
从平台做起:年内打造100个电商村
重庆的电商扶贫如何操作?
“还是要从平台建设做起。”市扶贫办产业处处长孙元忠称,“因为我们的目的是扶贫,所以必须依靠一个强大的平台来克服农产品电商常遇到的标准化问题、长途物流运输问题以及交易冲量后的投诉问题,并以此连接、带动农户,实现增收。”
市扶贫办选定的突破口是乡村旅游。去年,市扶贫办与一家企业组建了村游网,对重庆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网上营销。具体操作是,村游网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农家乐,包括农家乐具体地址、行车路线、接待能力、特色菜品、服务价格、周围景点等,游客可在网站在线预订和支付,通过手机客户端,还可实现手机订餐、订房、订土特产等。
至于农产品,则通过旅游带动。孙元忠说,今年打算在全市建立100个电商村,通过线上营销、线下设工作站,让这100个村具备游客接待,农产品收购、包装及销售,网上代购,品牌推广等功能,并通过市场需求倒逼相关产业的发展,力争每个村农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50万元,加上邻近景区的门票收入,使100个村的总收入达到1个亿。
另一方面,市扶贫办还将对诸如华兵农业的农产品电商企业进行升级,通过考评、奖励的方式让他们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参与到电子商务中来。
此外,针对农产品散乱的特点,市扶贫办还专门开发出了一个智慧化的农庄系统,系统与手机端链接,及时更新农副土特产信息,对村庄进行电商流程化改造,让村庄智慧化。
“电商扶贫是大势所趋。”孙元忠表示,市扶贫办将力争通过3-5年的网上营销,让农户通过电商平台增收30%以上,带动农产品销售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