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恐惧症你有吗? 客户来电,她基本挂断用微信交流
最近,一则“你有电话恐惧症吗”的帖子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人民日报》微博客户端关于这个现象的微博阅读量接近一千万。帖子里将一部分人害怕接打电话、电话铃声响起时就过分紧张的行为,称为“电话恐惧症”。
“电话恐惧症”这个概念,让众多网友感到贴切,@西瓜双儿mm这样形容自己,“能打字别发语音,能微信不要短信,能短信不要打电话,我深深地恐惧电话铃声。”@一口一天人青人青_也说:“真的!电话一响,心跳加速五秒,虽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网友们总结出“电话恐惧症”的显著特征:手机常年静音,希望能躲就躲;手机铃声响起会让自己顿时心慌,讲电话时持续紧张,对沉默感到恐惧;不愿接电话,也不愿主动打,有未接来电也不想回复,使用短信、邮件等文字交流时却没有障碍。
具体案例
客户来电,她基本挂断用微信交流
5月15日上午11点,27岁的赵瑶正在电脑上作图,电脑旁的手机屏幕突然亮起,一个名为“林姐0511”的名字闪烁在屏幕上。赵瑶停下手上的活儿,眼睛看着手机一动不动。就这么僵持了几秒钟,赵瑶挂断了电话,解锁手机,找到了刚才打电话的客户的微信,“林姐,我在开会,有什么您微信说。”然而当天上午,除了家里,她哪也没去。
赵瑶有两个手机,但从不开铃声,为了不误事,两个手机长期放在她视线以内,“如果在外面,会开震动。”
大学毕业后,赵瑶在渝北的一家设计公司当平面设计师,工作一年,她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份工作。“我害怕接打电话,电话铃声一响就全身紧绷。”然而,设计需要和甲方频繁沟通,公司老板经常接到客户投诉,“说我经常不接电话,接了电话也不出声。”
一年后,赵瑶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自由设计师,虽然需要重新建立客户群,但她觉得轻松了不少,“以前在公司,每天最大的压力就是给客户回电话。因为这种压力,我都快要讨厌设计师这份工作了。”
现在,赵瑶成为自由设计师三年多,老客户都知道,和她沟通用微信就行,如果不是紧急事情很少给她打电话,“其实微信有语音,什么都能说明白。”
“在开会”“信号不好”,是赵瑶最常找的两个借口。每次手机屏幕亮起,看到电话进来的画面,她都会静静等待,脑子里一片空白,数过5秒钟,如果电话仍然继续响,她就会挂断电话,微信和对方沟通。
赵瑶曾经试图分析自己这样的原因,“我主要是怕客户电话和陌生电话,可能是害怕出现自己无法立刻回应的情况,大家都尴尬。”
回个电话 他打上百次“腹稿”
就在赵瑶按掉“林姐”电话的时候,在渝北一家婚庆公司工作的小刘已经打好了腹稿,准备给早上8点多给自己打电话沟通婚礼细节的客户回电话,在此之前,他已经将自己的开场白在脑内练习百遍。这是他当天上午打的第三个电话,前一个电话在10点左右给客户打出。
打电话前,小刘将工作笔记本放在自己面前,一边打电话一边记笔记是他的习惯,“很多人说我认真,实际上我是怕客户到时候反问我,尴尬。”
“美女,这是您要的几个花束的搭配价格。”一边打电话,小刘一边看着自己身前的笔记本,笔记本上不仅有几种花的价格,还分门别类写出了客户的各种反应,以及自己需要的大致应对,就连“可能是我看错了,您等我查了给您回话”这种详细对话,也写在上面。
很多时候,一些客户询问的都是细节问题,比如某几种花束的价格,或者某个婚礼流程新人需要准备的东西等,这些细节小刘在20分钟内基本都能给答案,但他每次都要等到自己设置的最后时间,才会给客户回电话,“我会想他的各种回应,每一种我该怎么回复,如果他有新的问题,就又要循环一次打电话的准备过程。”想象自己回复客户电话时的情形,每天都给小刘带来巨大压力。
记者调查
10人中4人有“电话恐惧症”表现
5月15日,记者针对电话恐惧症的相关现象,随机采访10位都市白领,其中4位表示自己就有“电话恐惧症”的相关表现。
30岁的李先生介绍,因为不喜欢接打电话,女友已经和自己吵过很多架,“说我不接电话是心虚,肯定有事儿瞒着。”但实际上,即使面对父母,李先生也很少打电话,“电话铃声响起来就烦躁。”21岁的小柯则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现在通讯工具那么多,又不是非要打电话。”对于电话恐惧症,10位受访者里有6位都和小柯有着同样的看法,“顺其自然就好,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
成因分析
非个体现象,三种原因导致
针对电话恐惧症形成的原因和它可能带来的影响,重庆晨报记者专访了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周小燕。
周小燕介绍,现代社会,“电话恐惧症”已经不是个体现象,在她的病人中,对打接电话有恐惧,甚至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的人并不少。
在临床看来,产生电话恐惧症主要有三种原因。第一,一部分人可能在过去某个阶段、某个时刻因为打接电话获得创伤性体验,那么他很可能就会对打接电话的行为本身产生阴影。
第二种可能,是因为一部分人本身就有社交障碍,而电话恐惧症,则是社交障碍的一种延续表现。
第三种可能,是因为部分职业人群对声音和电话本身“过敏”,例如班主任、服务行业人员、销售行业人员,他们每天都会接打数量庞大的电话,电话带来问题、工作和巨大压力。长久以后,压力得不到正确释放,就可能产生“过敏”。
解决之道
顺其自然或加强学习提升专业自信
针对电话恐惧症,周小燕提醒,如果它并不影响你的生活和职业,可以顺其自然,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毕竟现在沟通方式多种多样。”
周小燕认为,在这个社会,人人都有自己敏感的部分,如果没有对身心造成伤害,则可以选择顺其自然,以自己最放松的方式生活,“平等社交中,人人都应该尊重对方的社交习惯,包括对电话的敏感。”
另一方面,如果是因职业原因产生电话恐惧症,则可以选择加大对自己专业的学习及深入了解。有职业电话敏感的人,很多都来自于对自己专业的不自信,害怕电话那头的客户、上司提出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有了职业自信,能很大程度降低焦虑。
如果对电话的恐惧已经严重到影响生活,让人产生幻听、躁郁等严重不良反应,则一定要寻求心理专家的专业辅助。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