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重庆古镇的名字,带着美丽的传说被写入诗中
你知道巴南木洞名字的由来吗?
传说旧时鲁班在木洞的一处山洞内藏了许多优质木材,人们发现后,誉其为神木。乡人焚香礼拜后将神木取出,用作修建寺庙的栋梁之材,“木洞”也因此得名。
500多年前,这个美丽的传说,被一位明代诗人写入古诗《木洞驿》中,“蹙浪喷江门,幽洞冒琼树”的诗句,令后人神往不已。
这位诗人是谁?他为何会来到木洞?
他在木洞看到了什么?
这些景观今天又有了怎样的变化?
让区县君告诉你答案。
木洞驿
(明)王廷相
蹙浪喷江门,幽洞冒琼树。
寒林碧参差,秋嶂莽回互。
白龙不定眠,中江起烟雾。
素舫历长波,凌兢戒前路。
客行不能留,已过青莎渡。
所期心遥遥,离居岁云暮。
帝子隔沅湘,浮云落何处。
揽古心飞扬,寒空屡延顾。
诗人行至木洞时写下诗歌
“作为重庆旧时重要水驿之一的木洞驿,是不少文人吟咏的对象。”《巴县历代诗歌选注》主编之一林永蔚告诉记者:“但让木洞名字传说入诗的,则是明代诗人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川,为“明前七子”之一,河南仪封(今兰考)人,祖籍潞州,明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500多年前,王廷相为何会来到重庆,写下这首《木洞驿》呢?
“王廷相所处的时期,朝政昏庸,忠良之臣经常遭受打击。”林永蔚告诉记者,王廷相为官,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因此得罪了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弘治十七年(1504年)后遭刘瑾迫害被贬至四川。
此诗正是王廷相乘舟入川,路经木洞驿时所作。
“当时巴渝仍为西陲,较之京华苏杭,可称为边远的‘化外荒丘’。”林永蔚说,加上王廷相降职谪往,心中悲凉,尽染纸上。
在《木洞驿》中,王廷相用一句“幽洞冒琼树”讲述了木洞名字的由来。然而,拥有这样美丽传说的木洞,在壮志难酬的诗人眼中却是另一番凄凉景象。
“寒林碧参差,秋嶂莽回互。”在一片萧瑟中,诗人仅凭一叶“素舫”长途历波,瞻望前路,一幕幕难以忘却的往事又涌上了心头……触景生情的诗人遂提笔写下此诗,抒发自己被贬他乡的孤寂与悲凉。
白龙中江今何在
古时陆路交通不便,进出四川,主要凭借长江水道。居于水陆要冲的木洞,便成为了通商航运的重要枢纽,南来北往的货物都在木洞码头吞吐集散,明清时期,木洞便成为了进出重庆的水路第一驿站。
“商贾云屯,百物萃聚,万帆并舷。”这是木洞中学教师余民伟对于儿时木洞的记忆。
“过去木洞的码头旁停满了船,船上装载着盐、桐油和山货,河街上人声鼎沸,热闹得很。”站在江岸边,余民伟告诉记者,“距离木洞码头不远的地方,就是有名的白龙沱。”
犬石嶙峋、恶浪不息的白龙沱,是过去行船至木洞的必经之路。“站在岸上很远的地方,都能听见江水急速奔涌的声音,行船之人稍有不慎,就可能发生意外。”林永蔚是土生土长的木洞人,小时候他曾见到成群结队的纤夫,在白龙沱的岸边匍匐前行,“其中艰辛难以想象。”
在白龙沱岸边眺望,江面上有一座绿意盎然的小岛。“这就是桃花岛。”余民伟指着岛尾,“那里有一座寺庙,名为‘中江寺’”。
“过去岛上的居民想要过江,除了在枯水期趟过裸露的石梁外,便是在中江寺码头坐渡船。”记者随林永蔚来到码头旁,只见两艘渡船在江面悠然而过,岛上的中江寺在氤氲中若隐若现。
“白龙不定眠,中江起烟雾。”这便是当时诗人所见吧。
“现在岛上的不少居民已经搬迁,坐船的人越来越少了。”船工告诉记者,未来随着连接桃花岛的苏家浩大桥竣工,渡船可能将彻底成为回忆。
木洞老街正在回春
物换星移,如今的木洞已全无诗中的萧瑟之意。
走在木洞河街上,茶馆、民居、大院相继而立,黄葛树掩映着青砖碧瓦的巴渝老建筑,临河的一边有码头遗迹,街景与江景同时映入眼帘,老木洞的记忆在河街得到重现。
“木洞河街修缮工程从2015年初启动,去年竣工开街。”巴南区两岛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余立新告诉记者,修缮过程中他们重新规划建设了市政管网,改变了过去河街污水横流的景象,同时对街边的房屋进行修缮整治,在保护传统风貌的同时,让其产生经济效益。
今年51岁的孙萍芳是河街的原住民,每天忙着打理自己在河街开的小餐馆。“修缮之前,河街长期污水横流,没有多少人愿意来,现在环境好了,来的人多了,我的生意也比以前好了。”
河街的重生只是木洞回春的一小部分。余立新介绍,目前包括石宝街、解放路、向阳坪、水沟街和前进路等街巷在内的地区,都已经被划入木洞镇传统风貌核心保护区,进行统一规划保护。
下一步,木洞镇将对水沟街片区进行修缮保护,恢复古驿道,整修房屋,规划建设管网设施。“修复完成后,木洞老街上还会保留原住民,同时引入新住民,让老街的生命得以延续。”余立新说。
原标题:你知道吗?这个重庆人都熟悉的古镇名字,带着美丽的传说被写入诗中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