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教育智慧 大课间也能带来大变化
近日,重庆綦江区的学生身体素质报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全区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为68.9%,比全国低16.1%。除此之外,学生的身高、生长发育水平均达到良好。“小眼镜”“小胖墩”在綦江越来越少,原因在哪里?让我们听听綦江区教委主任刘成怎么说——
教育说到底是要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奠基。除了给他们丰富的知识、开阔的眼界,还要有一个强壮的身体。基于此,我区确定了“健康尊严,张扬个性”的教育理念。从大课间着手,全面改革学校体育工作。
大课间不是玩,是教育
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相当一批的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未达到1小时,肥胖率居高不下。记得曾看到上海学生体质健康调查,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上海学生力量素质(握力)和女生力量耐力素质均是下降趋势。此外,学生近视眼患病率已由全世界第三位上升为第二位。。
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是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大课间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好作用。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大课间的问题不少,需要改变:
形式僵化,千篇一律。大课间活动往往是开始设计比较好,但后来会缺少变化。不少学校的大课间就是做操,而且一套操做好几年。这样的安排让学生失去了兴趣,他们的表情是呆滞的、动作是僵化的、情绪是麻木的,学生有“被大课间”的感觉。本该受到学生欢迎的大课间,成了无趣的规定动作。
作用淡化,华而不实。有的学校把大课间作为对外展示的工具,把它变成了一个节目。统一的服装、夸张的动作、花哨的编排,让学生疲惫不已。每每遇到对外展示和对上检查,大课间就像大型团体操表演被搬了出来。领导高兴了、校长长脸了,但学生则成了演出道具。这样的大课间忽略了的真正主体,束缚了个性,压抑激情,偏离育人功能。
大课间怎么做,关键看学校、校长怎么看。这一段宝贵的在校时间,有了好的理念,就会是好的教育;没有理念,就有可能成为“放羊”的垃圾时间。
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学生身上
我们下决心要改变大课间的面貌,把这个黄金时间段真正用到学生身上去。大课间如何实施?各校思路不清,效果不尽人意。随着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总分总的模式,即先集中统一做操,再分项活动,最后放松整理。
区教委根据各校经验研究制定了《綦江区中小学大课间活动评估标准》,成为学校大课间的评价依据和操作指南。同时提出两大要求:一是“70%的学生活动强度要达最大心率”;二是活动时间要保障40至50分钟。
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纳入学校年度绩效(督导)考核,占5%权重,关系到全区各校的年终考核等次与绩效工资;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纳入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年度绩效考核;将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指挥棒变了,学校就变了。我们发现,一批学校的特色大课间活动开展了起来。綦江区地处四川盆地东南边缘,有中山、低山、深丘、浅丘和槽谷五大类地形,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约70%,丘陵约占30%,修建平整的运动场地成本较高,学校运动场地总体面积不足。学校并没有被难住,而是根据学生年龄及自身优势,自编操(舞),解决了学生在同一时间做操活动空间狭小的难题。
我们本以为学校的经费会是个大难题。因为大课间活动无专项预算,我们也没有财力确保全部学校每个学生都能配备多项体育活动器材。学校为此开动脑筋,挖掘器材要求不高的民间传统游戏,自制铁环、鸡毛毽、陀螺、竹杆,或购买廉价实用的球、扇、绳、圈等。
一些趣味体育活动,如打陀螺、跳橡筋绳、花样跳绳、竹杆舞、斗鸡等民间游戏被重新挖掘出来,自编的球、圈、绳、扇、拍、手语、武术操等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活动。
从体育延伸到德育智育和美育
办法比困难多,孩子真受益。随着活动的深化,各校及时调整指导思想和思路,将育人功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回归了学生主体。活动形式越来越多样,对抗性的、竞争性的、比赛性的游戏陆续被引入大课间活动。体育延伸到了德育智育和美育。
渐渐地,孩子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身体越来越好了。今年全区学生的体质报告显示,全区高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仅为68.9%,比全国低16.1%。全区学生平均身高增长了0.47厘米。除此之外,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均达到良好,比去年又上了一个台阶。这些变化给了我们继续工作的信心。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加强督导考核。在2012年《大课间体育活动评估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评价标准,除组织管理、活动实施外,学生参与度、运动热情、锻炼作用都将作为评价大课间的主要指标。
同时,我们还用上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通过学校视频系统,我们实现了对学校大课间的常规管理和不定期督导检查。我们将评选大课间示范学校作为抓手,把更多更好的经验在全区推广。我们力争通过测评和督导,让大课间成为学生一天中的快乐时光。
(作者刘成,系重庆綦江区教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