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年间的陪葬品 这把有数百年历史的夔梳原来是这样打造的

04.10.2021  13:04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古往今来,无论是声名显赫的高贵名流,还是日出而作的平民布衣,都离不开一把好梳子。公元一九七一年,从瞿塘峡岩缝中发现的岩棺中,清晰可见在西汉年间所葬的濮人中就已经有木梳作为陪葬物品了。那么,有着数百历史的夔梳究竟是如何打造的呢?

夔梳匠人的工具都由工匠自己打造,这把父亲传下来的夹锯,在肖代明手中依然是件利器。他手法娴熟地变换角度,力道时轻时重,在耐心地一锯一铲间,从扁平到立体,从生硬到圆润,从无神到有神,一把夔梳露出了雏形。

重庆奉节,古属夔州,木梳在夔州已有数百年历史,民国时期,奉节的木梳厂都还有几十家,发展到现在,还在坚持做夔梳的,就只有肖氏一家了。53岁的肖代明,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学做夔梳,祖上六代都是夔梳手艺人。初看肖师傅做的木梳,似乎窥不到“奇梳”的端倪,然而,内行人恐怕才知道,看似平淡无奇的肖氏夔梳,实则饱含真心。

切片,是制作夔梳的起点。肖氏夔梳的选材不拘一格,桃木,红木,阴沉木,黄杨木都能成梳。两把另类的抛光工具,也是肖代明亲手制作的,他给它们取名“希抛”和“刹抛”。先用“希抛”打磨去糙,接着“刹抛”登场,“刹抛”的齿更密,可以把切片磨得更加圆润。传统的夔梳大都是半月形,经过数代人的改良,如今的样板已经是千变万化。

选定样板,在切片上画好轮廓,这是定型,切齿之前,还要在切口平面抹上菜油。重头戏,是接下来的夹锯切齿。真正的手艺人,是物的知己,他们懂得发掘蕴藏在物料中的真性情。这看似简单的一拉一锯间,是对木梳艺人力道和手法的考验。

一把合格的夔梳,对梳齿有更苛刻的要求:瓜子尖,宝剑型,梅花脚。要达到这些具象的标准,还需要持续地雕琢。要让头发顺滑地穿过梳齿,这是手工夔梳和机器生产的梳子最大的差别, 梳齿底部极不容易发现的“梅花脚”正是手工夔梳的奥秘所在。

收尾的工作被称为“画线”,画线用的工具不是画笔,而是一把刻刀,在打磨好的木梳上一气呵成,划出一条装饰用的弧线,一把纯手工打造的夔梳终于完成。

手工制作一把夔梳,至少需要16道工序,每一根梳齿,每一个棱角,全都是亲手磨制。即便是有多年经验的老师傅,想做出一把上好的夔梳,也要不间断打磨上四五个钟头。

古人曾用“朝如青丝暮成雪”来形容时间易逝,可肖代明却愿意用漫长的时间打磨一把一把穿过青丝的木梳,这种在时间面前泰然处之,用心珍惜度日的态度,也许就是“匠心”。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郭蓓蓓 李小白

原标题:故事人生 | 夔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