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劳模如何引领创新

03.05.2016  12:01

    

    核心提示

    他是市政疏浚工,但有自己的高工团队;他主持研发的新技术摩托车,一举扭转重庆本土摩托车颓势;她是社区居委会主任,探索出一套公租房小区的服务管理模式;他是清洁公司的老总,为了创新,主动给自己培育竞争对手……

    他们都是劳模,都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不再是“出大力、流大汗”的老劳模形象,而是知识型、创新型的新劳模形象。新时代的劳模,正成为创新发展的引领者,特别是当下中国。

    目前,全市已有以劳模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280余个,遍布各行各业。

    王敏文:地下管网“活地图

    61岁的江北区市政疏浚工王敏文,称得上是传统劳模的典范——他本人堪称江北区地下管网“活地图”,苦干40年仍不肯休息,至今还带着一帮年轻工人奋战在疏浚一线。落下一身职业病,仍然毫无怨言,问他为啥该退休了还坚持工作,王敏文想也不想张口就答:“趁还做得动,多为国家做贡献噻。

    2015年,王敏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这位1999年建设部老劳模的血液里,开始融入现代化的基因——王敏文将率领团队,结合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和脑中的管网记忆,绘制江北区老旧管网的电子地图,从而逐步实现江北区市政管网的电子化管理。

    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之后,只有初中文化的王敏文麾下不乏高级工程师、助理工程师、高级技师,但这位身材瘦小的老劳模完全“镇得住场面”——说起王敏文一次次出生入死疏通地下管网的经历,一众后辈无不肃然起敬。

    常年浸泡水中,加上沼气等气体侵蚀,王敏文落下一身伤病。除了腿部关节疼痛,他的听力还受到损伤,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嗓门大,吐词不清。

    但王敏文似乎不把伤病当回事,如今每天坚持六点半起床,从盘溪步行一个多小时到华新街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或许对于这位老劳模而言,九死一生面前,老来的伤病算不得什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北鹞子丘有一处地下污水管道发生堵塞,这处管道埋在地下5米深,3名疏浚工下去之后都因吸入有害气体而中毒,被抬了上来。排在第4个的王敏文想都没想就往下跳,幸亏领导赶到并阻止,把下去半截身体的王敏文喊了回来。“没喊我,可能就活不到今天。”王敏文说。

    在技术落后的年代,命悬一线的时候不少。有一次王敏文帮助公安机关破案,独身钻进管道找线索,不料暴雨来袭,雨水灌入,王敏文拼尽全力往外跑,看到井盖口的那一刻,水已没至下巴;每一次疏通管道,在疏通完毕的那一刻,污水、粪水哗啦啦地灌下来,稍微跑慢一点,命可能就丢了。

    40年工作在一线,王敏文的脑中早已把江北区的地下管网线路记得清清楚楚。本在55岁就该退休的他,又被返聘回来,在疏浚班组培养接班人。近几年,降雨量达到中雨以上20分钟后,王敏文就会带着后辈上街巡逻——哪个路段积水了,王敏文远远一指,准是井盖的位置。

    这一两年,随着地下管网的改造,堵塞、积水的时候越来越少。王敏文劳模创新工作室适时设立,老劳模将结合工作中累积的经验、头脑中的管网记忆,逐步绘制出城市老旧管网的电子地图,最终促使江北区市政管网全部实现电子化管理。

    “今后,哪个路段堵了,大屏幕上就会显示,还有机器人疏通,哪里再需要活人出生入死?”王敏文劳模工作室内有一块电子屏幕,今后这里将实时显示积水、堵塞的位置,老劳模王敏文望着还未启用的屏幕,眼中满是期待。

    胡泊:打造重庆本土爆款摩托

    根据隆鑫通用动力股份公司2015年至今年2月的行业数据,该公司生产的摩托车出口创汇稳居业内榜首。该公司生产的摩托车在南美洲也颇受欢迎。

    这一切的转机发生在2011年前后,又在2014年呈现出全新的发展局面。相同的时间节点,企业内部还有另外两件“小事”发生——2011年,现任该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的胡泊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胡泊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回顾往昔,不难发现“大事”和“小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曾经,国内摩托车厂家自主生产摩托车大多以“模仿”为生。刚开始尝试自主生产的隆鑫,其新产品销量也差强人意,卖得最好的也年仅2万台左右,而且生命周期很短。同期,本田等合资摩托车的年销量最高能达到10万辆。

    2011年,隆鑫提出了“全过程正向自主研发”的理念,不再模仿抄袭,从一张白纸开始设计自己的摩托车。在这一背景下,胡泊提出了“整车平台战略”概念,号称要将用户体验、客户价值和企业利益融合在一起,根据市场趋势,充分挖掘分析用户需求,立足企业自身发展需要,进行企业产品的战略规划。

    “我的量化目标很简单,就是要打造一款年销量10万台的爆款。”对于数字,胡泊有着“理科男”特有的执着。2011年,胡泊率领团队着手研发一款名为CR1的中低端档次摩托车。“这款车,要改进同期市场上同级别摩托车的所有缺点,而且价格要便宜,质量要过硬,还要留有利润空间。

    在外人看来,价格、质量和利润三者几乎不可能兼顾,但胡泊下了决心要做到。决心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胡泊几乎没有准时下过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靠着一个个微小的进步,来支撑长时间枯燥地思考”。

    为了控制成本,同时不影响质量,胡泊几乎到了钻牛角尖的细致程度:一些看似不得不用的零部件,被打破常规重新设计之后实现了集成,不仅成本下降,功能还得到优化;一些看似不可能再降成本的零部件,被分解计算价格重新采购。

    2014年,CR1实现量产,坐在工作室内的胡泊不断地被通知销量刷新,直至超过了曾以为难以企及的10万辆。

    同年,胡泊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30多位技术骨干拧成一股绳,发扬劳模精神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形成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王安莉:从农妇到明星居委会主任

    王安莉评上重庆市劳模时,还是一名农村养殖户;如今,她顶着劳模头衔投身社区工作,一样干得有声有色。以她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内,孕育出一套公租房小区的服务管理模式,很受居民欢迎。

    2009年,王安莉以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一名普通农村妇女的身份评上市级劳模,那时,她养殖有方,还把靠苦劳积攒出的一整套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村民,带动柳荫镇30多户村民养猪,其中规模在100头以上的有5户。

    后来,王安莉因女儿读书等原因离开家乡,应聘到企业,凭实力一度进入领导层。2012年8月,两江名居公租房小区竣工,王安莉成为两江名居北社区居委会主任。2014年3月,王安莉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劳模精神引领全体社区干部踏实苦干,创新社区管理,有效引导居民参与社区文化、社区治理、社区发展。

    两江名居公租房北社区有居民2.1万人,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涵盖20多个民族。住到一个小区了,就应该是个大家庭,然而两万多人,说着不同的方言,各有各的生活习惯,“散沙”如何凝聚?王安莉和她的团队做了很多努力。

    听王安莉介绍社区经验,不难看出许多市级部门或群团组织的影子。很多活动,由“上面”指导,最终的具体操办工作还要落到社区。“是负担,还是资源,差别就在一念之间。”王安莉一语道出关键。

    以志愿服务为例,每一个志愿者加入,不仅要填写个人信息,还要经过社区面试审核,再参与两三次志愿服务,态度端正做事认真,才算真正成为志愿者。

    严格的准入机制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志愿者队伍。70多岁的独居老人胡婆婆患腰椎间盘突出,一度卧床不起。胡婆婆生活难以自理的那段时间,家中的门就没有关过,住得近的几位志愿者自觉安排时间,轮流上门为老人洗衣做饭。

    如今,社区搭建起“人人志愿”和“众筹众益众享”两个平台,依托居民、单位和企业等力量,成立起13支志愿服务队,志愿者总数达到3000余人。

    居民之间互帮互助难以解决的事情,还要靠王安莉发扬劳模精神。社区曾有一名50多岁的刑释人员,原本和90多岁的老父亲一起生活。一年多前,老父亲去世,退休工资不再发放,这位刑释人员仅靠每月几百元的低保,生活困难。

    这位刑释人员脾气粗暴,邻居都有些怕他,更没有企业肯招收。王安莉得知后,多方做工作,终于劝得小区物业给他安排一个职位。

    有了稳定的工作,这位刑释人员对社区充满感激,脾气收敛了许多,邻里关系也和睦了。

    魏欣:支持员工另起炉灶

    和魏欣劳模创新工作室一样,从这里诞生的每一项创造发明,都以人的名字命名:例如聂波安全品质管理创新法、张青燕劳资工伤案例集。

    江北区劳模、新洁净清洗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创始人魏欣把创新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是创新,让新洁净从家政行业中脱颖而出。”4月27日,魏欣对记者说,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劳模工作室内,员工可毫无顾虑地创新,甚至哪位员工想离职另起炉灶,他也全力支持。

    1999年,28岁的魏欣加入下岗大军,同年,他和妻子、妹妹合伙创立新洁净公司。

    成立之初,新洁净和其他家政公司没啥区别,用魏欣自己的话说,就是“处在服务产业的最低端,行业内部杀价杀得血雨腥风”。

    当时,大部分同行都在争夺“新房开荒”业务,各家价格基本一致,都是8毛钱/平方米。在竞争特别激烈、价格异常敏感的背景之下,魏欣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上调价格至1.8元/平方米,同时定制了一套高品质服务流程,包括搬家具后的二次“开荒”,以及“开荒”结束后的一朵玫瑰花和一张乔迁贺卡。

    此举不仅成功吸引了一批高端消费群体,还促成了一批酒店、单位的保洁“团单”,新洁净从一众家政公司中脱颖而出。

    尝到创新的甜头,便一发不可收拾。魏欣请来技术人员,根据员工对工具功能的抱怨进行革新创造,并申请专利。“创新并不是要搞大拆大建,可以是低成本、甚至零成本的,关键是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魏欣介绍,员工抱怨拖地时不方便拿毛巾和清洁剂,就促成发明了一种杆上安有喷水瓶、毛巾和铲刀的新型拖把。这类创新成本很低,却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6年,魏欣获评江北区劳模,这让他颇为振奋:“没想到,创业也能当劳模,我更加坚定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2014年,魏欣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9位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加入其中。创新不再是魏欣一人唱独角戏,而是通过管理层根植到每一位员工内心。

    魏欣向记者展示了一位员工的发明——车库清洁清扫车的前端被加入了一个出水口。“一个小小的创新,不仅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也免去了购买进口清洁设备的高成本。”魏欣的语气中满是自豪。

    员工立足公司平台搞创新,魏欣支持;要离职另起炉灶,魏欣也不阻拦。如今,有10人从新洁净家政服务培训学校毕业,在重庆本地另外开办了家政企业。

    “市场很大,一个项目我们一家企业做不下来,就邀请同行一起做。”魏欣认为,通过创新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既是新时代劳模精神,也是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一个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