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位重大学生的川剧传播之路
日前,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弟子,高玉倩老师于凌晨2时47分逝世,享年92岁。高玉倩老师曾经饰演《红灯记》的李奶奶和86版《西游记》的高老太太等角色,同时也是中国戏曲改进会发起人。
虽然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离去了,但艺术与精神会永远传承下去。上游新闻记者发现,重庆大学就有这样一位多年来致力于川剧研习和传播的学生,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
从小和川剧结缘的他 一听到唱念做打就不哭了
一身素白T恤,干净利落的短发,眼睛却时时蕴含着炯炯有神的光芒。眼前这个清秀的大男生,就是重庆市涪陵传统戏曲传习所学员、高水平艺术团川剧表演艺术特长生,工文武小生,重庆市涪陵区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川剧文生表演人才》培训班学员。他曾主演《问病逼宫》《奔途》《禹门关》等,曾获重庆市第二届民间艺人大赛优秀奖的李金冶,他是重庆大学城环学院2018级的学生。
最早和川剧接触,是在李金冶一两岁的时候,那段时间他母亲出去夜班,留着父亲和李金冶独自在家,那时候太小总会哭,但是只要打开电视放戏曲频道他就不哭了。真正意义上最开始接触戏剧是在李金冶13岁时,到上海京剧院戏曲观看《杨门女将》,那精彩的表演让他深深沉迷其中。
后来李金冶开始川剧学习,最初师从川剧艺术家,77岁高龄的冷秀碧老师。后结缘现在的恩师,原涪陵川剧团团长,也是77岁高龄的孙宗燊老师,跟随他学习川剧一直到现在。
恩师的川剧情 在他身上代代传承
初次相识,是孙宗燊老师教给了李金冶快台步,“当时我就被老师精湛技艺深深折服,便想正式拜师于其门下,但出于羞涩,没有立即说出口,可是听闻老师过两天就要去成都,转念想,若是这次不讲,再见便是一两个月后了,所以就趁着那个劲,前去拜师,老师也很热情很爽朗地说等他回来就联系我。于是我便拜在了他的门下,精习川剧。”
老师经常教导李金冶艺德为先,戏里的忠义、孝道……川剧研习者都要有。“首先要把品德学好了,才能够真正唱好川剧。而且还要耐得苦,钻得深,艺无止境,精益求精。”
最让李金冶敬佩的是,川剧研习者那种一个人回涪陵坚守川剧的精神和对川剧那种发自心底的热爱,那股劲儿在不知不觉地感染大家,“我们都明白自己的使命,自己该做什么。不用老师言明,我们已经在用实际行动用心继承川剧,传播川剧艺术……”
有一次,那是“戏曲进基层活动”,孙宗燊对着所有人说:“我现在最舍不得的 , 还是徒弟娃儿要离开。 你们刚刚看到的李金治 , 他 14 岁跟着我学 , 现在高中毕业马上也要去重大读书 , 有感情了我舍不得啊 , 一直嘱咐他不要断了功夫。我们已经70多岁了,时间不等人。我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把一生的功夫悉数传授给孩子们,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
变脸著称的川剧也与时代紧密联系
川剧以绝技胜人,以变脸著称。但是李金冶认为,川剧变脸并不能代表川剧,川剧还有更耐人寻味的唱词,唱腔。此前,重庆大学的《白蛇传》在戏迷之中引起热评,追了好几场的观众反映到:一开始被川剧绝技吸引,但细细品来,最有味道的恰恰是文戏。
“而且,我一直不认为川剧是与时代脱节的,相反我觉得它和时代联系的十分紧密。川剧是以歌舞演故事。它产生于农耕社会的文化,植根于我们的历史和生活,传达出的是一种美的意境,而且具有教育意义,比如戏曲中所提倡的孝道、忠诚……比如《卧虎令》,比如川剧脸谱,分明地表达了川剧的价值观和川剧自身的审美价值。所以,我们看戏,品戏之时总能让大家有所受益,茅塞之时的顿悟、伤感之时的自省、惆怅之时的静思……这才是戏曲文化真正的魅力所在!”
在李金冶心中,对于现代快节奏生活来说,川剧其实是能够给奔波疲惫的人们带来慰藉的。它不同于快节奏的电音,只能给人们带来一时兴奋快感。川剧所能带来的,是心灵的平静沉稳。
“我们也承担着川剧的历史使命,想让更多人真正感受到川剧的魅力。作为学校的川剧艺特生,我想让更多人爱上川剧,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传递给更多人,快乐分享给更多人。”
像李金冶这样致力于川剧传播的大学生,还有很多,比如他所在的重庆大学幽兰戏曲社,会定期排演剧目,参加汇演,以期让更多人看到川剧的美。
今年军训时“戏曲进连队”活动,幽兰戏曲社的青年大学生下到20几个连队,宣传川剧,教大家川剧戏歌,川剧指法,大家也都很喜欢。同时,他们也会参加开展弘扬川剧文化的讲座,介绍川剧的知识。“你不来,我便去。我始终相信川剧这个东西是真的很有价值的,能让大家获益匪浅的绝佳艺术。”
2019年1月1日,虎溪校区大剧场的新年音乐会上,会有重庆大学幽兰戏曲社带来的精心编排的戏曲表演,“希望朋友们能够参与其中亲身感受下川剧的魅力,与我们一起传播川剧的美……”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