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探索资产收益扶贫“12345”新模式

19.05.2016  17:32

  

              编者按:石柱县在建立财政资金入股委托扶贫机制(资本股权化)的基础上,聚焦“失能弱能”特殊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增收的目标,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贫困户收益”的原则,采取“‘12345’工作思路”组织实施资产收益扶贫试点项目,深化“贫困户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相结合,投资与收益对等,风险与收益匹配,风险管控有效,贫困户优先”的收益分配机制,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值得各区县扶贫部门借鉴。

  

              一、制定“1”套方案

  

              根据全市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要求,出台《石柱县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实施方案》,确立“1+3”资产收益扶贫模式。“1”即资本股权化获利,将财政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入股资金投向具备条件的企业或合作社,贫困户通过资本股权化收益分红获得固定收益。“3”即贫困户务工、农产品销售、土地流转三结合,贫困户与企业或合作社签订产业带动协议,通过企业或合作社定向提供务工岗位、定向收购农产品、优先流转土地和林地,获得长期稳定收入,达到脱贫越线标准。

  

              二、明确“2”个对象

  

            (一)明确实施主体。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主体(企业或合作组织)为主要从事乡村旅游、特色农业种植、特色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等行业的企业或合作社。实施主体必须达到“五有标准”。即: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注册资金不低于200万元,固定资产不少于1000万元,年产值不低于1000万元;有完善的经营资格,企业注册运行3年以上,税务登记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等证件齐全;有相当的产业规模,有适合贫困户的用工岗位,产业基地达300亩以上,农产品订购量达300万元以上;有社会信誉和诚信度;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无不良债务,无违纪违规经营记录。

  

            (二)明确受益对象。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受益主要对象为项目实施地所在乡镇(街道)“失能弱能”特殊贫困户。“失能弱能”特殊贫困户评定符合“四个条件”。即:一是家庭劳动力缺失,失去收入来源的贫困户。二是家庭中主要劳动力有二级以上残疾或长期患病,年自付医疗费1万元以上的贫困户。三是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变故,生产生活较为困难的贫困户。四是家庭有2人以上就读初高中或大学,家庭无主要收入来源,年年负债的贫困户。

  

                  三、执行“3”套程序

  

          (一)项目实施主体确定程序。项目实施主体严格按照“六步一公告”的程序进行确定。即:贫困户申请、乡镇(街道)初评上报、扶贫办初审、专家评审、媒体公告、签订协议。目前,全县共有4个企业被确定为资产收益扶贫项目实施主体。

  

            (二)项目受益对象认定程序。受益对象入围严格按照“八步两公示”的程序进行认定。即:贫困户申请、村委、驻村工作队摸底调查、村级公示、乡镇(街道)入户调查、乡镇(街道)党委会审核、公示、加入合作社、签订资产收益扶贫协议。目前,全县已确认522名“失能弱能”特殊贫困户为首批受益对象。

  

          (三)贫困户资产收益确认程序。贫困户收益严格按照“六签字六认可、两公示一张卡”的程序进行确认。“六签字六认可”,即帮扶协议,收入台账,分红花名册等资料必须经:贫困户,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长,村(居)委会,乡镇(街道),经营主体共同签字认可。“两公示”,即分配方案公示,分配结果公示。“一张卡”,即贫困户所有收益存入一张银行卡,以便核查。

  

              四、建立“4”个机制

  (一)建立股权化改革机制。在财政资金入股委托扶贫机制的基础上再次细化建立股权化改革机制。一是明确各种主体。项目受益主体为项目实施地所在乡镇(街道)的“失能弱能”特殊贫困户;项目权属主体为项目实施地“失能弱能”特殊贫困户自行组建的专业合作社或集体经济组织;项目管理主体为项目实施地的集体经济组织,负责组织协调各种协议的签订,建立专门账户,落实专人管理,制定收益分配方案,监督资金安全。二是明确入股资金。按照每个贫困户3万元的配套标准,在财政扶贫资金中划块支出,用作贫困户入股本金。贫困户对股金拥有分红和利润分配权,无所有权,股权不可私自转让和出售,资产收益由专业合作社统一管理使用。三是明确持股比例。财政资金投入到农业企业,项目持股比例:农业企业持股5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股10%,签订协议的农民持股40%。财政投入到农民合作社的补助项目的全部资金,项目持股比例为:合作社领办者持股30%,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持股10%,贫困户成员持股60%。贫困户持股部分量化到人(户)。四是明确收益分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专业合作社成员每年按持股金额10%的标准实行固定分红,集体股权收益作为集体资产用于集体公益事业投入,不再实施二次分配。

  

            (二)建立资金监管机制。建立“县、乡、企”三级资金监管体系,实现资金监管全覆盖。一是成立县级项目资金安全监管领导小组,负责资金使用评审、划拨和审计,对资金运行过程进行管控,对企业经营不善、不按时兑现贫困户务工工资、收购资金和分红的及时采取资金安全保障措施。二是成立乡镇(街道)资金安全监管小组,为资金安全的第一责任单位,设立专门账户,负责资金的过程管理、划拨和分红兑现。三是由项目实施主体成立财务办公室,为贫困户开设专用账户,负责收集统计贫困户收益状况,定时向当地政府和县扶贫办报送收益报表,制定收益资金分配方案,保证该项目资金正常运行,所有财务收支实现一支笔审批。

  

            (三)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一是贫困户通过自主发展达到脱贫越线标准,自动退出合作社,不再享受股金分红。二是贫困户不服从管理,不履行协议义务,按程序取消社员资格,不再享受分红政策。三是因病、因灾等原因返贫的新增贫困户,按照程序自愿加入合作社,与其他贫困户享有同等的股金分红政策。

  

            (四)建立严格奖惩机制。一是企业不按时支付劳务工资、农产品收购资金、土地流转费、股金收益等费用,致使贫困户收入得不到连续性保障,经督促仍不能整改兑现的,将取消项目资格,追回项目资金。二是企业经营不善、有违法违规操作、出现经营性亏损和负债、存在重大资金安全隐患的,将取消项目资格,收回股金,对不能收回的股金,通过法律渠道追偿。三是实施主体按时支付劳务工资、农产品收购资金、土地流转费、股金收益等费用,给贫困户稳定脱贫作出贡献的,将在项目申报和资金支持上给予优先安排,对在项目实施中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四是实施主体每年按时兑现10%的固定分红,完成贫困户增收任务的,财政股本金每年按照支付分红金额40%的比例转为企业股权,实现财政资金“股转红”。

  

              五、实现“5”个目标

  

          “资产收益扶贫‘12345’工作思路”是石柱县在建立财政资金入股委托扶贫机制创建“石家模式”后对精准扶贫工作到村到户,产业扶贫开发方式的又一创新探索。目前,石柱县计划向四个实施主体投入股本金1483万元,预计年底收益700余万元,将有效助推522户“失能弱能”贫困户脱贫。资产收益扶贫项目的实施将发挥“龙头效应”,提升“造血功能”,实现“失能弱能”贫困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持续发展的多赢局面。

  

            (一)实现脱贫增收目标。采取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通过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实施主体带动“失能弱能“贫困户脱贫的方式,让贫困户树立“有尊严的发展,靠勤劳才致富”的观念,走“扶贫从产前投入向产后奖励转型,扶贫重在扶志”的路子,通过“财政资金入股分红,劳务用工促动,农产品收购带动”等方式让“失能弱能“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的目标。

  

            (二)实现稳定发展目标。资产收益扶贫资金的注入制度要求实施主体必须具有雄厚的实力,广阔的发展前景,实施主体一旦达不到这个要求和标准就要收回资金,从而保证贫困户的收益,同时,在保证贫困户的收益、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实施主体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可持续、稳定发展。

  

          (三)实现保值增效目标。推行资产收益扶贫模式,财政扶贫资金由有实力的实施主体借用,“一年一借、按约返点,本金永存,更新受益”,贫困户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和能力来获得收益,从而避免扶贫项目的单一性,提高财政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促使财政扶贫资金的保值增效。且贫困户对财政扶贫资金享有收益权而没有所有权,可以一批又一批地带动下去,最终实现贫困户陆续脱贫致富,以此达到扶贫资金的保值增效和滚动发展。

  

            (四)实现自身发展目标。资产收益扶贫可以使贫困户从传统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渠道和产业,通过财政扶贫资金的支持,既能按照持有股份获得稳定的股份收益,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增强主人翁意识,又可以通过从事务工经营获得工资收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有效的激发贫困户脱贫发展的内生动力。

  

          (五)实现角色转变目标。过去,县政府在扶贫开发中,既是政策制定者,又是项目执行者,既管钱,又用钱。推行资产效益扶贫模式,能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实施主体、受益对象、运行模式清晰明确,政府只负责对各个环节的监管,掌控项目推进的效果,督促各方按照制度规范行事,彻底实现扶贫角色的转变。

  (素材来源于石柱县扶贫办上报材料)

 

          产业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