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丈夫、母亲确诊,她在“姐姐”的援助下走出心理阴影
△璧山区疾控中心疾控科科长罗媚
对于那些家中出现了多例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来说,心理上所需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无法想象的。
璧山的肖某家中三位确诊病例,让她精神濒临崩溃。2月18日,心理援助志愿者罗媚讲述了如何对肖某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最终让肖某走出心理危机的故事。
在电话中结缘
罗媚是璧山区疾控中心疾控科科长,也是当地心理援助志愿服务队里有心理咨询资质的专业志愿者。在负责疑似和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之余,罗媚参与了心理援助热线工作,主动承担起针对确诊患者、密切接触者开展的“一对一”心理援助。
1月28日上午,璧山区人民医院向璧山区疾控中心报告1例疑似新冠肺炎病人,罗媚立即介入流行病学史调查工作。“我拨通了患者的联系电话,接电话的是患者的儿媳肖某。”
肖某今年38岁,是武汉返璧人员,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和家人一起居家隔离。
当晚9点50分,这位疑似病例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罗媚再次拨通了肖某的电话。
“我老公昨晚上送婆婆去医院的,回来一直开着车窗吹风,今天有些流鼻涕。”
“你老公吗?”
“嗯。我担心他去了隔离病房,反而会被感染,能帮我出出主意吗?”
罗媚感受到了肖某的惶惶不安,决定要帮一帮她。
在微信上,肖某罗列了大量的问题,她担心父母、丈夫和孩子。担心隔离病房交叉感染,担心尚在哺乳期的孩子被感染,担心医院是否能治好婆婆……
“她存在的恐惧,其实是源于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缺失。”罗媚说,消除恐惧首先要正视新型冠状病毒。为此,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肖某讲解新冠肺炎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如何预防等知识,还讲述了重庆目前的医疗条件,建立她对政府、医院的信任。
她感觉自己崩溃了
“你这么专业,认真,我很感动!”通过不断地加油打气,肖某的心态逐渐好了起来。
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的交流,肖某被罗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态度打动,从而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关系。
不过,肖某逐渐平复的内心,却因为丈夫、母亲的确诊再次濒临崩溃。
1月29日下午,肖某发现丈夫出现了发热症状。罗媚急忙协助沟通,将肖某的丈夫接到了璧山区定点医院就诊。
1月30日凌晨3点半,难以入睡的肖某给罗媚发去微信,她幻想着丈夫只是普通感冒,一切都会好起来。
下午1点11分,肖某的丈夫确诊新冠肺炎。下午4点07分,肖某的母亲出现症状入院。
尽管前期做了很多疏导,但面对家人一个接一个送到医院进行隔离治疗,肖某完全陷入了恐慌焦虑的地步,“她觉得自己已经崩溃了。”
对于肖某突然出现的情绪波动,罗媚感同身受。“换位思考,我非常理解她。”罗媚说,肖某在饱受痛苦、无助、焦虑和失眠的同时,还要照顾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尚在哺乳)和父亲。“我只有通过微信聊天、电话和面对面的方式,利用我的专业特长竭尽全力安慰她,让她重拾信心。”
要感谢这位“姐姐”
罗媚告诉肖某,一定要做好患者和家人的后勤保障,树立家人很快治愈出院的信心。“让躺在病床上的家人能够看见以及面对挫折的你,才会更有助于治疗。”
经过不断的沟通与交流,肖某对新冠肺炎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月3日,一起无关于一家三口人病情的事情,再次让肖某感到糟心。原来,村社工作人员无意间将肖某的母亲患病之前参加聚餐的事情发到了网上。结果,引来不少村民打电话给肖某的母亲,质问她为何要外出聚餐。
“这件事对正在治疗的母亲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肖某第一时间告诉了罗媚,希望她帮自己想想办法。
罗媚随即联系有关部门,最后,泄密人员给她及家人道歉,事情得到了解决。
如今肖某和父亲、两个孩子已经解除了隔离,经检测均为阴性。
“18日,她的丈夫出院了。”罗媚告诉记者,此前肖某的婆婆已经出院,肖某的母亲已经不用再吃药了,也将治愈出院。
对于肖某来说,她除了感谢前线的医护人员,最想感谢的还有这位视她如妹妹一般的罗媚。通过她的心理疏导,肖某已经能积极地看待这件事情。
罗媚的真情真心,也让她们由陌生人转为朋友,变成了“亲姐妹”。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