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对症下药祛“病根”

27.08.2015  15:39

    奉节县云龙牧业基地向农民回收肉牛。 奉节县扶贫办供图

    前不久,万州区长岭镇响滩社区一组贫困户牟天云,收到一笔捐助。原来,在今年的高考中,牟天云的孩子考上了大学,一家人高兴之余,却也为较高的学杂费发愁。镇长张清华听说这事后,联系企业进行捐助,解了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因户施策,缺啥补啥!”市扶贫办主任刘戈新说,在新一轮扶贫攻坚中,建立精准扶贫机制是改革的核心和啃“硬骨头”的关键。在这个机制中,精准识别是前提,精准帮扶是抓手,精准管理是保障,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精准识别165.9万贫困群众

    精准识别,怎么操作才能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重庆市扶贫办对各区县的指导意见是:以户为单位,综合考虑住房、教育、健康等情况,通过民主评议、公示公告、逐级审核的方式进行识别,按贫困程度深浅将贫困户分为A、B、C三类,其中:A类为重度贫困,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000元;B类为中度贫困,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介于2000—2500元之间;C类为轻度贫困,农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介于2500—2736元之间。

    各区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方法。以忠县为例,该县采取收入排队、横向比较、逐户听证3个方法,确保贫困对象识别科学准确、公平公正。

    具体而言,收入排队是把贫困户与贫困户、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收入进行罗列和比较,谁的家庭收入低,谁就成为扶持对象;横向比较是通过对农户的家庭劳动力状况、残疾重病情况、住房状况等反映贫困程度的指标进行横向比较排序,确定是否为贫困户;而逐户听证则是在村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涉及农户到场陈述,大家现场评议,逐个审核,确保公正公开。通过3个方法,忠县识别出贫困群众68331人,较原来多了294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实际操作过程远比这复杂得多。

    “看房、看粮,还看劳力强不强、有没有读书郎。”忠县扶贫办干部沈国芹说,这是大家在识别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

    沈国芹回忆起他去年到基层识别贫困对象时的过程,颇为有趣。

    去年7月的一天,沈国芹到官坝镇“采样”。行至五里村八组,沈国芹看见一栋四面漏风的土墙房子,便上前发放“贫困户申请表”。

    “这是什么东西?”开门的是一个典型的庄稼汉。

    “贫困户申请表。”沈国芹说,“老乡,填了这个东西,我们才能掌握你家里的情况,好帮扶你。

    “是个好东西,但我斗大的字都不认识,要不你念我答,你帮我填?

    “没问题!姓名?”“谢帮清。

    “年龄?”“60岁。

    “家庭收入有好多?”“一亩苞谷、一亩洋芋、两头猪,有啥子收入哟?你看着填嘛。

    就这样,谢帮清被初步认定为深度贫困户,并在民主评议中被确认下来。如今,县里已将其作为深度贫困户搬迁对象,搬迁安置建房享受特别扶持政策。

    过去两年,我市通过精准识别,筛查出165.9万名贫困群众,其中A类贫困户18.6万人,B类110.9万人,C类36.4万人。而按照致贫原因分析,因病致贫位列第一,占比29.3%;因学致贫占比25%;缺资金、缺技术、灾害、残疾、缺劳力等因素依顺序分居其后。

     10项到户政策为脱贫保驾护航

    摸清底数,这为精准帮扶奠定了基础。

    连日来,巫溪县塘坊镇双柏村“第一书记”丁艺常常到村民卢比列家中拉家常,而闲聊的话题总会谈到“和为贵”。

    “有因病致贫的、有因学致贫的,而卢比列家比较奇怪,是因为家庭不和睦而致贫。”丁艺说。

    原来,卢比列与妻子是重组家庭,28岁的大儿子是妻子与前夫所生,与他的关系一直不和睦,离家出走。小儿子是卢比列与妻子所生,刚满18岁,跟着村里人外出闯荡,电话也难有一个。卢比列今年49岁,本是一把劳动好手,但因为与大儿子的关系闹僵,进而影响了夫妻感情,因此常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打几个月的工,有1万元左右的收入就花掉了,也不管家里。于是,原本有3个壮劳力的卢家居然还在贫困线上下徘徊,家里住的仍是土疙瘩房子。

    正因如此,丁艺才经常苦口婆心地去开导:“你家啥都不缺,就是缺亲情,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保证一年能脱贫、两年能住新房、三年能致富……

    “精准帮扶就是对症下药,找准病根才能药到病除。”巫山县建平乡春晓村村支书吴大银颇有感触地说,春晓村海拔约1300米,远眺可见巫山三桥,非常适宜发展避暑纳凉旅游。

    去年,村里引进了一家企业在该村望天坪建设星级酒店,并鼓励村民将住房改造为农家乐,至今年8月,春晓村12家农家乐陆续开张,不少人因此受益。

    村民王祖春原来到处打工,尽管赚了一些钱,但因挖煤落下了病根,挣的钱还不够吃药,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去年,他大起胆子辞掉了外地的工作,向人借了12万元,回家开起了“好又来”农家乐,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毛收入就达到两万多元,让他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曙光。

    “贫困户的自身发展能力不足,不知道什么产业适合自己,我们就帮他们选择。”开县扶贫办副主任郑斌说,为了产业到户更加精准,他们特地编印出高效种养业增收模式手册,收录24种种养模式,每一种产业发展模式的投入、产出两笔账都算得清清楚楚,还将对应的技术专家电话号码附在了后面。以“羊、药‘124’”模式为例,手册里如此写到:养殖12只山羊,再种植1至2年投产见效的草本中药材4亩,合计投入21960元,合计产值36800元,每户贫困户按4人计算,人均可以增收3710元。

    近年来,我市还通过各项政策保证资金、资源的“到户”。“市委市政府刚刚制定了10项数十条到户到人政策,条条都是真金白银。”市扶贫办信息管理处处长田茂慧说,“年年扶贫年年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找到病根,而精准帮扶就是要改变粗放的扶贫方式,扭转扶贫资金‘天女散花’的格局,让贫困户真正受益。

     精准管理将成扶贫成效“试金石

    尽管我市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实效,但真正的考验还在攻坚阶段。

    田茂慧告诉记者,为了确保精准扶贫的成效,建立一套缜密的考核和退出机制是必要的——只有让扶贫工作对象“流动”起来,才能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对此有所规划。今年7月,在一份文件中,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提出了相应的退出机制,并明确提出:重点县摘帽当年至2020年继续享受中央、省级扶贫开发相关政策,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这是我们最关心的事。”渝东南某贫困县负责人坦言,过去这些年,贫困帽给该县每年带来不少的专项扶贫资金、转移支付以及行业扶贫资金。摘帽后,如果没有后续扶持,县里的资金缺口将会很大。

    贫困县如此,贫困村也是如此。几年前,万州区长岭镇安溪村因为地理条件相对较好,被认定为非贫困村。几年后,同镇的老土村在整村脱贫的推动下,经济社会有了长足进步,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超过安溪村一大截。一位村干部对此有些看法:“贫困村是该帮扶,但非贫困村也不该被忽略。

    万州区扶贫办主任马良则告诉记者,眼下精准扶贫有两大问题值得关注:一是非贫困村的贫困户成为帮扶的真空地带,二是随着贫困户的政策越来越好,个别农村出现了“争贫困”的现象,需要警惕和重视。

    “不患寡而患不均。”市扶贫办相关人士说,相对贫困的存在,使得贫困户、非贫困户之间有“攀比”之风。而要改变这个局面,一方面是要尽快按照国务院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建立合乎实际的考核、退出、后续扶持机制,让“贫困帽”的引诱不再那么大;另一方面扶贫先扶智,要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引导大家不等不靠、苦干实干,依靠自身努力过上美好生活。

     个案点击

    巫山骡坪镇:“小集中”帮扶让村民找到脱贫路

    “下半年的收入就靠这东西了。”这几天,巫山县骡坪镇仙峰村二社村民秦客毕,没事就蹲在地里,看看刚种下的蔓菁菜是否长出了叶子。

    今年55岁的秦客毕在村里干了一辈子农活,但种蔓菁菜还是头一遭。和他一起种植的还有仙峰村的14户村民,而把他们聚在一起的,则是骡坪镇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创新实施的“小集中”帮扶模式。

    何谓“小集中”?骡坪镇党委书记许忠称:“就是在各村成立各种小的扶贫互助组,通过引进业主,让贫困户以扶贫项目资金入股。这样的方式,既解决了土地规模经营的问题,又根据贫困户千差万别的情况分类施策,还可以帮助贫困户合理规避市场风险,做到统筹兼顾。

    实施细则是:与大户、业主签订协议,如果业主承诺可带动4户贫困户脱贫,则可获得5万元扶贫项目资金;如果承诺带动9户,则可获10万元扶贫资金。以此类推。扶贫资金,一方面为业主发展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作为贫困户的股金,一举两得。

    仙峰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李美平就是被这个政策吸引加入的,他流转了100余亩土地发展蔓菁菜,带动了15户贫困农户。为什么选择蔓菁菜?李美平说,原因有三:首先,巫山有比较成熟的蔓菁菜加工厂;其次,蔓菁菜属于大宗蔬菜,便于储存、运输;第三,仙峰村地处800米左右的中山地带,适宜种植。

    秦客毕是合作社中的一员,他掰着指头给记者算账:自己的两亩地流转,每年有1000元收入;在地里打工,每天80元工资,每个月也有千把块钱;此外,自己还单独种植了一亩蔓菁菜,预计到初冬能收4000斤,按0.6元/斤算,有2400元。

    这种“小集中”帮扶符合贫困户的意愿和实际情况,自7月以来,骡坪镇已形成了大大小小近百个互助组,全镇1036户贫困户有了产业和大户带动,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记者手记>>>

    精准扶贫离不开客观公正

    重庆市扶贫攻坚已进入攻坚克难阶段,精准扶贫成为这场战役的重要思路。

    相对于粗放式扶贫而言,精准扶贫更加强调人的作用。例如,在精准识别阶段,尽管有具体标准,但由于将住房、医疗等条件统筹考虑,其弹性范围也相应扩大,更要求基层干部规避人为因素,层层把关,才能准确地锁定贫困村、贫困人口,才可能避免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区域政策代替到户政策,提高扶贫效果;又如,在帮扶实施和动态管理阶段,基层干部必须精准判断脱贫的多样性需求,才能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在此次采访过程中,记者听说了这样一个事情:市里将财政扶贫资金下达到(区)县,由(区)县统筹安排给贫困村。但个别地方囫囵吞枣搞平均主义,本来一个村基础设施较好,只需100万元即可脱贫,另一个村基础设施较差,需要300万元才能脱贫,但在平均主义的思想作祟下,该县各给了两村200万元,致使该脱贫的村没能脱贫。

    这种粗放式扶贫方式,是万万不可取的。

    精准扶贫的精细化要求,将人的因素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要求各级干部客观公正、尽职尽责、实实在在。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