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教师世家的百年传承:一家三代人14名老师,累计教龄超过300年

10.09.2020  16:44

新华网消息,因为身边最亲近的人是老师,所以他们也自愿加入这一职业群体,站在三尺讲台上,手捧诗书,教人知识。这是教育世家的力量。在重庆市璧山区,就有这样一个教育世家,一家三代人14名老师,累计教龄超过300年。于学生们而言,在那些尚未长大、仍然懵懂的年纪里,他们就像人生的灯塔,散发着温暖的光芒。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我们这个教师世家,到现在,加起来教了上万名学生。如果母亲没有去世,我们一家人可以从幼儿园一直教到高中毕业。”说起自己的教师世家,康娅脸上是满满的自豪。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今年65的谢康娅曾经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她的母亲叫张兴禄,是璧山区最早的一批女校长,谢康娅的父亲也是一名老师,受他们的影响,家里的兄弟姐妹基本都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妈妈对我们要求很严格,我才当老师的那几年,她经常悄悄地站在教室后面,听我上课,还要检查我给学生批改的作业。”翻看着前些年留下的笔记,谢康娅很是感慨。“妈妈的认真和严谨一直激励我,让我在教书育人上不敢有一丝懈怠。”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虽然已经退休好几年了,谢康娅还是喜欢经常去学校转转。“这些年教育的变化很大。课本变得比以前好看多了,也结实多了。教具也变了,以前老师上课全靠一张嘴,后来加上一根粉笔,再后来粉笔变成了无尘粉笔,现在又有了电子显示屏和投影仪,各种先进的电子教学设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当然,教室、操场和校服也都变漂亮了。”谢康娅说。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今年58岁的谢迪是谢康娅的弟弟,也是璧山区广普镇云平小学的数学老师。广普镇是谢迪出生和成长的地方,1980年,到了工作年纪的谢迪选择留在了这个地方当一名老师。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四十年。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这些年,农村教育也越来越好了。以前,孩子们上学全靠走路,有些孩子家住得远,早上五点就起床,晚上八九点才能到家,现在公路基本都通到家门口了;以前孩子们的午餐都是自己带饭或者回家吃,现在也有了免费午餐。教室也从以前的小平房低板凳变成了整齐的教学楼和宽敞的多媒体教室,电子课件也逐渐开始使用了。”谢迪说,今年疫情期间,学校还给孩子开设了网课,让孩子们在家也可以学习。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一有时间,谢迪会去学生家进行家访。路过原来任教的乡村小学时,他会停下来看一看,虽然这里早已没有了学生的身影。作为乡村教育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谢迪认为,这些年,乡村教育发生的变化,记录了时代发展的轨迹,也见证了40多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变。“它的每一次变迁,都澎湃着改革创新的激情,它的每一次变迁,都在向着更高更强更伟大的中国梦前进!”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家访结束,谢迪回到学校,开始为明天的课程做准备。“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了,村里的孩子们也希望通过学习知识,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老师更要不断总结和学习,才能跟得上不断变化的教育和孩子们成长的步伐。”谢迪说。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今年37岁的谢露是璧山区北街小学的一名音乐老师,也是这个大家族第三辈人中的老师。“我18岁开始当老师,还记得第一次上讲台的时候,我很紧张,当时教农村学校的孩子,他们基本没有接触过专业的音乐知识,当我唱音符的时候,他们会哄堂大笑,也不配合我。为了和他们拉近距离,我开始学习流行歌曲,唱给他们听,然后给他们讲解歌里的音乐知识,这样才慢慢地融入他们。”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在谢露看来,音乐是净化人类心灵的一门艺术。在孩子们刚刚接触音乐(乐器)教育时,老师要注重音乐的熏陶作用,不能将音乐教育“固化”成各种专业的术语、格式、套路,这样孩子们就会变得很机械、很被动,也将逐渐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在谢露的课堂上,她经常会邀请学生来一场互动游戏。比如让学生扮演小小理发师给自己理发,然后教孩子们唱理发歌。“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变得自信,懂得责任与担当,并养成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好品德。”谢露说。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谢露时常会和女儿讲起家族的故事,因为受家庭氛围的熏陶,小姑娘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成为一名老师,和家人一样,在教书育人的世界里,奉献青春和汗水,收获快乐与幸福。就是这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令我们相信,有传承的教育事业永远不会老去。新华网 彭博 摄 陈雨 文

原标题:【城市相册】一个教师世家的百年传承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