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安稳镇崇河村交通带来的新变化
7月18日,綦江区安稳镇崇河村,种植园里梨子丰收,村民正在采摘。记者 万难 摄
7月18日,山雨欲来风满楼,但綦江区安稳镇崇河村依旧车来车往,挂着渝黔两地牌照的车辆不时在210国道上穿行,似乎对即将到来的倾盆大雨并不在意。
修建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210国道,北起内蒙古,南至广西,是綦江最早的经济动脉。而作为210国道重庆段的最后一站,崇河村的命运和它紧紧捆绑在了一起,因路而兴、因路而衰、因路而盼。
因路而兴
边陲山村成“不夜城”
崇河村地处綦江南部边陲,距离綦江城区近100公里,但由于210国道的存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有着“由黔入渝第一村”称号的边陲山村,非但不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反而经济发达,村民生活富裕。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全国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待解决,而崇河村人却大多衣食无忧——商品经济的活跃,让210国道上的车辆越来越多,南来北往的客人在村里穿梭,人声鼎沸。
有人流,就有消费。崇河村村民看到了商机,开起了各种各样的店铺,有做餐饮的、有卖水果的、有搞修理的、有搞接待住宿的,最多时接近70余家。
罗德开的“老罗饭店”就是那时开起来的。开饭店之前,老罗是个泥水匠,生活拮据。饭店开起来后,他家的日子红红火火了:最好的时候,每天接近200人吃饭,收入近千元,一年的毛收入近10万元。
一些没有开馆子的村民,也因此而获利。村民姚守斌和罗玉伦将房子租给别人发展餐饮,年租金分别为1.5万元、8000元。
每天有约800辆货车进出村里,那是何种盛况!那时,崇河村热闹非凡,被称为崇山峻岭中的“不夜城”。
因路而衰
高速贯通导致人气不再
好景不长,渝黔高速的修建和贯通,让崇河村的经济出现了断崖式的下滑。
村党总支书记徐兴华回忆,2001年,修建渝黔高速的消息传到了村里,许多有见识的村民心里“咯噔”了一下,难免叹息。
从开工到通车短短3年多时间,崇河村的热闹每况愈下:来往的车辆减少了9成以上,餐馆锐减至5家,且大多勉强维持经营。道路处处是被货车碾压破碎的痕迹,坑坑洼洼,无人修补。
罗德开的饭馆也冷清了下来,经常一天只有一桌客人,收入只有30余元,“完全是在吃老本。”罗德开一度想重操旧业干泥水匠的活路,但村里修房子的没几户,依然赚不到钱。他又想到去遵义或贵阳开馆子,但看得上的地段,转让费要十几万元,每个月租金也高,只得作罢。
一些没有老本可吃的村民,生活更是急转直下。以姚守斌为例,房子租不出去后,他转而去挖煤,没想到在一次事故中被压断了双腿。同样,断了房租这条财路的罗玉伦,生活日渐艰难,后来成为了村里的贫困户。
村里也想过办法。2004年,村里发动家家户户栽起了木瓜,结果卖不出去,不少人为此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截至2014年,村里的贫困户不减反增,共计49户152人。
因路而盼
道路让崇河村重获生机
重庆市启动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乡村旅游作为支柱产业,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这让崇河村看到了希望。
崇河村的优势还是交通:210国道将崇河村与贵州省桐梓县尧龙山镇紧密联系起来,车程不过半小时。这两年,尧龙山景区凭借原始的自然景观资源、丰富的夜郎古国文化背景逐渐火热起来,尧龙山镇也充分利用自身交界的地理优势,打出了“一山藏黔渝,十里不同风”的旅游旗号,吸引着许多重庆人前往休闲,年接待游客逾10万人次。
“我们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发展旅游接待呢?”徐兴华如此倡议。
于是,村里利用扶贫的帮扶资金,为贫困户量身定做了300亩脆红李产业,发展采摘游;又动员大伙养殖了千余只黑山羊,用安稳特色的羊肉汤锅来吸引食客。
崇河村五社贫困户张堂友在学习了养羊、种草技术后,找别人借了两万多元,养了50多只山羊。如今已卖掉20多只,毛收入两万多元,纯利润达到了1万多元,顺利脱贫。他告诉记者,看着过往的游客增多,自己想继续扩大养殖规模,还想开一家羊肉馆,尝尝当“老板”的滋味。
罗德开经过长久等待,饭店的生意重新好起来了。村里让他结对帮扶几户贫困户,每月他都要从帮扶贫困户手中买好几百元的蔬菜,带动大家一起发展。
截至目前,在旅游接待的直接和间接帮助下,崇河村绝大多数贫困户已脱贫。
今年,崇河村争取到了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资金,对210国道沿线的房屋进行统一风貌改造,眼下已完成了306户。改造后的房屋,红砖灰瓦颇具民风,为青山绿水平添姿色,也为发展旅游接待打下了基础。
记者离开时,驱车行驶在210国道上,道路两侧的格桑花随风摇曳,整齐划一的暗红色农房蜿蜒数公里并伸向远方,经历了大起大落的崇河村,与道路的缘分还将继续……(记者 周勇 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