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 美丽生活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一景,这里安置了来自109个傈僳族寨子的700多户群众(11月5日摄,无人机照片)。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各地大力挖掘特色资源,对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美化村容村貌,改善居住环境,不断提升乡村教育、医疗、文化和政务服务水平,发展各类特色文旅、特色农业项目,美丽乡村建设彰显成色。青山绿水间,一首首农村改革新曲在各地谱写,一幅幅山水画卷徐徐展开,美丽乡村的魅力不断迸发,更多百姓过上了美丽生活。
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广西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的一处民宿(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拉果乡伟木村(6月24日摄,无人机照片)。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域推进“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孩子们在广西兴业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老乡家园”内玩耍(5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乡村医生江凤英(中)给广西武宣县东乡镇河马村村民讲解科学的洗手方法(6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祎铭 摄
这是新疆阿克陶县易地扶贫搬迁点的阿克陶县现代设施农业产业扶贫基地和阿克陶县昆仑佳苑小区(3月2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在贵州省从江县加榜乡加车村,脱贫攻坚指挥所网格员吴贤艳(左)与村里的大一女生梁琼英在直播推介加榜梯田风光(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小朋友们在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玩耍(8月3日摄)。柏杨林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是毕节市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安置点内的教育、医疗、就业扶贫车间、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等设施齐全。新华社记者 刘续 摄
在贵州省丹寨县金泉街道千年传蜡染制作坊,创办人之一的王方周(右一)指导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创作蜡画(12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楹 摄
在天津市蓟州区尤古庄镇大龙卧中心小学,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研究生李源(左一)给小学生上音乐课(11月13日摄)。2018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声乐系对地处偏僻的天津市蓟州区尤古庄镇大龙卧中心小学展开帮扶,捐赠资金帮助该小学建设音乐教室、购置教具,同时每周选派优秀学生和教师到该小学担任音乐老师。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西城镇金达莱民俗村,村民在村内的咖啡馆前体验亲子游乐项目(5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泸溪县武溪镇的泸溪县第五中学学生在练习吹笛子(5月22日摄)。该校是一所农村普通完全中学,自2006年起免费开设各类艺术培训课,培养农村学生的艺术兴趣、专业特长。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在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坪坝村向家坝居民点,村民在整理自家庭院(4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潺 摄
陕西商洛市洛南县灵口区域敬老院的老人们在唱静板书(7月28日摄)。据了解,陕西洛南县目前共有9所敬老院,设置床位760张,对全县愿意到敬老院的300多名农村特困人员实行集中供养政策。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西藏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镇彩渠塘村妇女主任宜西措姆(左一)与村致富带头人赞琼(右一)一家交流(8月2日摄)。彩渠塘村的150户683名村民2017年底开始陆续从那曲、阿里、昌都等地区极为艰苦的地带搬迁而来。来到新村后,不仅衣食住行和医疗都有了保障,还靠羊八井地热温泉旅游入股分红,发展绵羊育肥、手工加工合作社等集体经济和就近就便务工增加收入。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在新疆鄯善县辟展镇树柏沟村,一名村民抱着孩子在自家院前晒太阳(1月11日摄)。近年来,被当地人称为“彩门村”的树柏沟村村民,将彩绘农民画运用到大门的装饰上。这道独具特色的风景,为村里发展乡村旅游增色不少。新华社记者 王菲 摄
学生在位于云南省镇雄县大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高山九年一贯制学校上计算机课(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云南省镇雄县大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人们在老年之家休闲娱乐(9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江西省抚州市崇仁县石庄乡官山村,村民进入村级卫生健康服务室准备做日常检查(10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在江西省萍乡市武功山风景名胜区以摔跤运动为特色的乡村学校——麻田中心学校的操场上,校长朱志辉(右)指导学生练习“摔跤操”(11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胡晨欢 摄
湖南省宁乡市沩山乡九年制学校茶艺班的学生在学校附近的茶田里练习采茶(7月9日摄,无人机照片)。为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和实践能力,沩山乡九年制学校自2012年起面向3至6年级的学生开办茶艺班,学生可自愿报名,每周上1节茶艺课。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编辑: 王龙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