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老人的墓碑上 刻着最深的感谢
19日,社区魏书记向记者介绍严济民老人的情况。重庆晨报记者 许恢毅 摄
严济民老人生前照片
重庆晨报记者 黄晔 报道
长江边上,面对着桃花岛的宝山公墓,近日新添了一座墓碑。墓碑的主人叫严济民,1921年10月出生,2015年3月落葬此地。
但路过这里的人都觉得有点奇怪。按照传统,墓碑上一般都会刻上晚辈至亲的名字,为何这个墓碑上没有一个后人的名字,却刻上了“木洞镇三社区”这几个字呢?原来,这背后藏着老人与社区之间的一段故事。
温情的记忆
舅舅生前总念着社区对他的好
宝山公墓的工作人员还清晰地记得,前段时间一群人来为严济民送葬,听说,老人生前没有娶妻生子,为他送终的人中,有他两个姐姐的后人和老人生前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
“这是我们大家商量决定的。”昨日,严济民老人的外侄、81岁的陈远德告诉重庆晨报记者,刻上社区的名字,是因为大家觉得这是老人生前所希望的。
目前严老先生在世的亲人中有7个外侄,他们又有不少后人。于是大家没有分别罗列名字,而是在墓碑上落款“严老先生众晚辈”。
在晚辈们的记忆中,存着不少关于老人和社区之间的温情瞬间。前两年,严济民过生时,陈远德从四川来重庆看望老舅,严济民激动地把政府送来的外套拿出来给外侄看,还告诉他:“逢年过节社区都要来慰问我,送吃送穿。这衣服是他们送来的,你看好看不?”老人念叨着:“今后要是我走了,墓碑上一定要刻上社区的名字。”
张吉兰是严济民另一个姐姐的女儿,她的儿子邹胜彬也有一段这样的记忆:“每次到舅公家去,他都会念叨政府对他的好,这次舅公突发脑溢血,社区的魏书记跑前跑后。我们都很感激他。”
外侄孙女李洪琴是最后照顾老人的亲戚,她说:“我不识字,生活上还可以应付,但老人生病了,还有家里突发一些紧急情况就只有给社区打电话求助了。”
最大的心愿
离开巴南几十年落叶归根
3月3日,93岁的抗战老兵严济民走完了生命最后的旅程。他曾经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落叶归根,回到故土。
1921年11月,严济民出生在重庆巴南的木洞长坪,由于父母早亡,从小跟着大姐一家生活。1940年,严济民被国民党抓壮丁,随即参加了抗日战争。
“当时,日本人已经打到湖北省,在神龙架一带我舅舅他们部队与日军作战,他在与敌人的近身肉搏战中,不幸被刺刀扎伤,在脸上留下了永久的伤疤。”陈远德说。
后来,严济民随部队前往台湾,这一去就是几十年,在台湾的岁月里,严济民并没有成家生子,因为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这使他愈发地思念故乡的亲属。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他落叶归根,回到故里。
严老先生家里珍藏了很多老照片,西装革履的他在成都、深圳等地与侄儿、侄女们留下了美好的瞬间。
严老先生经济上没什么困难,有一套住房和一笔积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听力下降、行动不便,急需有人进行护理,在木洞镇政府和所在社区的主动协调下,严济民的侄女、侄孙先后承担起了照顾老人的重担,老人的日常生活也有了保障。
生前的愿望
为家乡做点好事
去年,亲属对于严济民的护理出现分歧。他的侄女找到木洞镇三社区,希望社区出面帮忙调解。昨日,木洞镇三社区书记魏必勇说,因为这事,他跟老人走得更近了。
在魏必勇的办公室里,装着不少严老先生的遗物,其中有他留下的几张存折,账面价值有50多万元。“这笔钱现在有点棘手!”魏必勇说,老人2月23日突发脑溢血,由他联系医院,住院期间,这些存折就交给他了。“之前老人曾表示过把钱捐给社区。”魏必勇说,但是老人没有留下遗嘱,现在有些亲戚有意见,他只能暂时保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