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重庆江湖文化的前世今生

22.04.2017  09:04

袍哥、洪帮、青帮,是中国近三百年来的三大江湖势力。陪都时期,各大城市江湖头目纷纷来到重庆,到处都是江湖会堂,袍哥成为重庆特色文化之一。文人笔下的江湖豪情与现实市井的江湖世界有何不同,袍哥的故事,是真正的江湖吗?

重庆袍哥江湖

袍哥的起源

袍哥源于明末清初,是哥老会在巴蜀地区的专称,以“反清复明”为宗旨。清王朝倒台后,袍哥组织逐渐演化为社会团体,正式公开开山立堂,设立公(堂)口。新中国成立后,袍哥历史就此结束。

为什么叫袍哥

袍哥”一词取自《诗经》中《秦风•无衣》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即有衣同穿、有饭同吃、有福同享、有祸同当的哥弟。

袍哥又称“汉留“,取自《三国演义》中关羽在曹营穿旧袍的故事,含义就是从汉朝遗留下来的精神气节。

袍哥能力

旧时,四川军阀刘湘从上海购运大批枪支弹药入川,途经万县被杨森部下冒充土匪劫走。同时蒋介石对南京、武汉水路严格控制,禁止川军从水道偷运武器。

经刘湘军师刘从云推荐,袍哥冷开泰亲赴上海,委托青帮购入大批枪弹,沿途用法国兵舰护卫,又通过汉口洪门帮杨庆山疏通,大批枪弹平安运抵重庆。

重庆袍哥人家

袍哥组织

袍哥组织以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信条。

袍哥码头(绝大多数设在茶馆里)分五个堂口(仁、义、礼、智、信),仁字讲顶子(官人),义字讲银子(商人),礼字讲刀子(手工业者),智、信两堂则是社会“最底层”的体力劳动者。

袍哥组织经费来源主要为:底金(入会费)、捐款、份金(聚餐费)、经商(茶馆、赌档等)。

袍哥人员

民国时期,巴蜀著名军界人物朱德、刘湘、刘文辉、范绍增、王铭章、陈兰亭等皆为袍哥出身。

袍哥入会必须有两个介绍人,经过“恩、成、引、保”四道程序(引进人、担保人、承担人、恩准人)方可。出了事,谁批的,谁介绍的,是要追究责任的。

入伙袍哥叫“嗨皮”,“”是“”,“”是“礼节”。袍哥入会日称为“嗨袍哥”,仪式十分隆重,且一年只有一次加入的机会。

洋袍哥

清末民初,少许外籍人士与基督教徒参加袍哥。其中希腊人巴巴达,先在奉节参加袍哥,嗨仁字号三排,后在重庆出山嗨大爷40几年,从事商贸、餐饮、电影业,成为巴蜀地区最著名的洋袍哥。

重庆袍哥

哪些人不能加入袍哥

袍哥人员看上去包括了各行各业,各个阶层,但基于反清复明意识,有两种人不能参加:理发匠、裁缝师。清初时“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理发匠被认为是帮凶;裁缝为清朝官员裁马蹄袖(马蹄袖喻意犬马之劳),是奴才。

袍哥等级

大哥请登金交椅,三个请上软人抬,五哥请登五虎案,各路弟兄两边排,辕门该由老幺守,不是嗨哥不进来。

袍哥组织内部排行分五个等级:头排(即舵头)、三排(又称三哥、钱粮,掌管经济)、五排(又称五哥、管事、执法,最有社会力量)、六排(一般成员)、十排(统称老么)。

袍哥排行中无二、四、七、八、九,因为【二】是不敢逾越关二爷(关羽);【四、七】源于康熙年间,反清复明的郑成功,派部将陈近南在四川雅州开山立堂时,四排、七排有人背弃盟约,密告官府,出卖弟兄;【八、九】忌杨家将八姐、九妹之称。

袍哥集会

每年最郑重的一次集会是农历五月十三的“单刀会”(三国时关云长单刀赴会的日子),会上论功行赏,办理“提升”。

其他还有正月“春台酒”,腊月“团年会”,以及不定期的“迎宾会”。除了互相拜望,借机解决仇怨纠纷,由头面人物站出来“捞梁子”。

袍哥制度

袍哥经典《海底》中规定有“十条、十款、十要、十禁、五伦、八德、九章”等。

比如《十八条罪行》规定(不孝父母罪、不敬长上罪、殴打亲属罪、调戏妇女罪等),犯了受“剽刀、碰钉、三刀六个眼、自己挖坑自己埋、挂黑牌、连根拔、降级”等惩处。 

重庆袍哥舵把子范绍增

行走江湖

袍哥自称“光棍”,“”指光明,“”指正直。袍哥人家重人情,讲义气,行走江湖讲得是“信义”,靠得是“交情”。

抗战时期,杜月笙带了一百多个兄弟伙来到重庆来,钱用完了,就把200只驳壳枪卖给范绍增,200大洋一只。范绍增接枪后,把40000银元和200只驳壳枪一并送给杜月笙,说“枪我买了,但要送给你,你的兄弟伙要保护你,要防身”。两个大佬后来遵循江湖规矩,喝了血酒,交换金兰帖,合伙做生意。

笑傲江湖

袍哥人家,决不拉稀摆带”,是巴蜀地区家喻户晓的名言。

袍哥文化对重庆人的影响,至今还能看到很多痕迹。兄弟伙,操码头,姊妹伙,操社会,码头……这些袍哥口中的重庆土话,时至今日,在市井里巷的百姓口中犹存,大概这就是方言的生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庆人打开家门,走进的就是一个若隐若现的江湖。

来源:巴渝古文化

原标题:袍哥,重庆江湖文化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