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小学校让孩子走向田间地头,变身快乐的小“农夫”
光盘常态化、安排农业生产劳动……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系统“制止餐饮浪费 培养节约习惯”行动方案》,明确提出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和青少年社会实践基地等场所,广泛开展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食物的来之不易,形成尊重劳动和爱惜粮食的思想意识。
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间地头,9月18日,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获悉,重庆市的中小学校近年来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们变身快乐的小“农夫”,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和快乐。来看看这些学校是怎么做的。
每个班都有一块“责任田”
9月16日,南岸区珊瑚浦辉实验小学校园里传来清脆的欢笑声,原来是孩子们正在“开心农场”里开荒。
新入校的一年级同学虽然年纪小,却干劲十足,一个个专注地看着老师示范。只听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就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只见他们用小手在杂草间先松了松土,然后捏住草的根部,轻轻一拔,就将农场里的杂草连根拔起。可爱的孩子们虽已满头大汗,但是每张稚嫩的小脸上都洋溢着劳动的快乐。
中年级的同学捋胳膊,卷袖子,一个个都甩开膀子大干一番。高年级的同学最有经验。一些身强力壮的男同学先处理掉农场的藤架,女同学们各司其职,有的拔杂草,有的清扫地面,还有的松土。眨眼间,杂草丛生的农场被同学们整理得干干净净了。
据了解,2012年,学校就为孩子们打造了200多平方米的“开心农场”,每个班级都有一块责任田,买种、播种、施肥、捉虫等等都是孩子们亲力亲为,老师和家长协助。
学校有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开辟开心农场,主要是让孩子们学习相关农业知识,让孩子们真正理解“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培养孩子们的节约意识,“原来很多孩子都不认识蔬菜,自己爱吃的菜长在哪里?长在什么季节,现在这些都得到了改变。”
校园建起了“田园实验室”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的“未来田园实验室”迎来了新一轮的丰收,在泥土里经历了长长的等待,实验室里的地瓜成熟啦。同学们轻轻扒开表面的藤蔓,挥舞着小锄头,随着泥土翻飞,一个个地瓜渐渐崭露头角。
“未来田园实验室”位于小学和初中教学楼楼顶,是学校基于“万物惊蛰”课程体系专门为孩子们开辟的田园。
学校副校长何萍介绍,“万物惊蛰”课程是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实现教育与生活的有效链接。该课程以“未来田园实验室”为基础,以模拟公司的形式,根据商业开发的需要,组建不同的项目组。每个小组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公司”下达的任务,以此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
一开学,各班领到了一项特别的任务——“未来田园实验室”的运营与管理。每天,同学们都会组成田园看护小组,定期到楼顶去检查各种植物,浇水、拔草、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做好记录。
“田园实验室成为了大家课后最想去的地方,孩子们都成了快乐的小农夫,”何萍说,为了看护好实验室里的农作物,前段时间,初中部的几名学生冒着酷暑,成立了项目小组,设计出自动灌溉系统解决植物在无人时供水的问题,“孩子们既体验了劳动的辛苦、快乐,还培养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农耕实践课小学生学种菜卖菜
大渡口区钢花小学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让孩子们接触真正的农耕。校长唐海燕说,2014年,学校易地新扩建,便专门开辟了学生综合实践劳动的空间——开心农场。1000余平米大小的农场,按班级数分割成了25个小块,每块自留地都有自己的名字,孩子们根据时令特点,进行蔬菜种植。
学校还专门开设了“农耕实践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农耕文化及农耕劳作的特点,比如一年级了解农耕起源,二年级掌握农耕游戏等。
“他们每学期会学习播种1-2种农作物,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自己还尝试去卖菜、做饭,切身感受到粮食来之不易,从而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唐海燕说。
校外建起“北斗锄禾”课程实践基地
语文课与蔬菜对话,数学课以锄头为尺,稻草花朵成为美术课上的模特儿,田间地头成为音乐创作的源泉……自2018年起,南岸区迎龙小学就与北斗村开展合作共建,建立“北斗锄禾”课程实践基地,并开设了“北斗锄禾+”实践课程。
“北斗锄禾”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被任命为迎龙小学的农耕辅导老师,带领孩子们了解农耕知识,并给孩子们分配采摘任务。收获时,四季豆、茄子、长辣椒……在孩子们手中快乐传递。
“通过这样的农耕教育,把学习知识的舞台从课堂搬到了田间,给孩子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土壤,也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学校有关负责老师说。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秦健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