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账42年 “小账本”中的“大故事”

30.07.2018  16:13

新华网消息,72岁的袁永宝如往常一样,坐在桌边,开始记录家里一天的收入支出,对他来说,这已成为像吃饭、睡觉那样自然的事,他回忆起第一次记账是在42年前,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记账是为了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别花“冤枉钱”。

7本账簿,不仅是袁永宝一家这40多年的生活日记本,更是改革开放40年里,重庆这座城市的发展变化。1976年,其一家七口(5个小孩)的总收入为117块7毛钱,2013年,袁永宝和老伴收入19735元,到了2018年累计收入已经达到了426811.44元。

袁永宝的第一笔记账记录是卖掉了家里的手表,收入35元钱,在1976年,35元已经是不菲的收入,这一家来说更是“救命钱”,一整年的柴米油盐就靠这35元,加上自己干农活种菜,才能勉强度日。

依照账簿的记录,在1985年10月20日,袁永宝家里通了电,第一次装了电表,花了4毛钱,那时候,电灯是家里唯一的“奢侈品”。

国家的政策补贴变化对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有着一定的影响。在这些账簿中最大的一笔收入是国家发的三峡库区移民土地补偿金18593.2元。

在2001年7月,袁永宝家上缴了106元的农业税,在2006年,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终结了这项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减轻农民负担,到了2007年,非但不再需要缴纳农业税,他们还领取了第一笔种粮补贴9元。

如今,除了做农活、售卖粮食、牲畜之外,从2010年起,袁永宝两口子已经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现在,每个月都能领到1250块钱,生活不再拮据,日子越过越好。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想买什么都能买到,想吃点好的也能吃得起,在70年代,物资匮乏,哪怕有钱都不一定能买到东西。”袁永宝说。

在以前,袁永宝进城看孩子只能乘船,光路途上就得花费半天的时间,“现在,高速路修好了,车也多了,尤其是这两年高铁也通了,我们俩口子想去看看孩子方便多了。”袁永宝说。

在袁永宝看来,花钱得有计划,才不至于让自己手忙脚乱。时至今日,虽然家庭生活条件已经有所改善,但袁永宝仍经常用账本来教育子女们要勤俭持家。

42年的家庭收支记录,不仅反映了不同年代的物价水平,也反映了社会发展、民生变化,更是国家政策的最好反映。

原标题:记账42年 “小账本”中的“大故事”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