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争当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02.07.2020  06:42

石柱县中益乡,在位于柿子坝集中安置点的新家,谭文质(右一)和家人正在做清洁(摄于3月31日)。

开栏的话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承载着人们对宽裕殷实、安康幸福生活的期许与向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我们即将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更加壮丽的新征程。每一个人都心怀激荡、充满期盼。

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决战决胜的最后阶段,巴渝大地一派火热的攻坚场面,广大干部群众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正在全力以赴、冲刺胜利的终点。

从今日起,本报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专栏,推出记者发自基层一线的鲜活报道,用小切口展现大变化,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关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生动展现人们身边和眼中的变化。敬请关注。

重庆日报消息,谭文质是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先锋组村民。他的人生轨迹,在去年9月转了个弯儿——国庆前夕,这位曾因争当贫困户不被大家认可的人,被480多位村民选为村民小组长。

从争当贫困户到带领村民一起脱贫致富,这一转变,谭文质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扶贫首先要解决贫困群众精神上的贫困,这些年,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增加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特别是总书记来中益乡视察后,干部群众的精气神更是被激发出来。‘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这句话,已深入人心。”近日,华溪村第一书记汪云友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这种精气神,在谭文质身上体现得特别明显。

创业失败后,他争当贫困户

谭文质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作为长子从小就受到了更多宠爱。

小时候家里穷,吃不起啥子好的,但只要有点白米或者有个鸡蛋,那肯定是我的……”说到这里,谭文质的脸红了,“12岁了,遇到陡一点的路,我都还靠大人背。

结婚后的谭文质南下广东,进厂务工。干了十几年,谭文质觉得打工挣钱又慢又辛苦,便动起了养猪的主意。

哪知,刚养一年,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谭文质的猪肉最高只卖到了2.9元/斤。20万元的本钱变成了2万元,他只好回到老家。

谭文质在老家没有房子,带着一家人住进了弟弟的房子,整天无所事事。

脱贫攻坚开始后,谭文质看到贫困户帮扶政策十分眼红,隔三岔五就找村支书王祥生,要求当贫困户。

王祥生回应:“别人是真贫困,你是‘争贫困’。

我哪里不符合标准了,一大家子人连个住处都没得。而且,收入也不稳定,娃儿又要读书……

你要是觉得自己符合标准,就在下次开村民大会的时候提出来,村里经过评议、公示等程序后再决定。

2017年,经过自主申请、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公示公告等流程后,谭文质被精准识别为建卡贫困户。

成为贫困户后,谭文质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好处”,有些失望。

教育、医疗、住房等扶贫政策都极有针对性。当时,谭文质的大女儿和儿子均已成家,一家人都健健康康,唯有8岁的小女儿享受到了教育资助政策。

谭文质的日子没有多大起色。相反,周围不少村民依托好的政策和勤劳的双手,日子越过越好,其中不乏过去生活水平远在谭文质之下的村民。这让他心理落差更大,开始到处挑刺,“反正就是看什么都不顺眼。村里修的公路,要挑点毛病出来,发展什么产业也要指手画脚。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刺头儿”当选组长

谭文质致贫的深层次原因是内生动力不足。”汪云友说,“他在外打工十多年,见过世面,脑瓜子灵活,不像有些村民那样‘老实’,可他行动又跟不上想法,让人觉得眼高手低。

为了将谭文质的精神“”起来,汪云友那段时间几乎天天上门,和他促膝长谈,给他讲“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的道理。一来二去,两人成了好朋友。

渐渐地,谭文质的思想观念有了转变。

那些干部白天跑田坎,晚上开会,没日没夜地干。我屋头这些事,自己没想到的,他们都帮我想到了。”谭文质感慨。

尤其是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华溪村视察后,当地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提振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尽管谭文质没亲眼看到总书记,但小女儿在中益乡小学见到了总书记,回家兴奋得很,一直念叨总书记如何和蔼可亲,如何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

自此,谭文质的思想彻底转变,“总书记那么忙,还千里迢迢地到我们这个小山村来激励我们。如果我还继续懒下去,还要没事找事,啷个都说不过去了。

黄精基地里,谭文质出工又出力,还利用闲暇时间打些零工,终于摘掉了贫困帽。

有感于谭文质的变化,汪云友决定再激励他一把。去年,华溪村先锋组组长人选调整,汪云友向村里推荐了3个候选人,谭文质便是其中之一。

最终,谭文质当选。

他过去是有些懒,但后来勤快了,而且脑壳灵光。这些我们都看到的,所以愿意选他。”村民花仁叔坦言。

带动村民脱贫,自己生活也变了样

石柱中益乡华溪村,谭文质正在喂养家中的几十只鸡。

成为组长后,谭文质暗暗发誓,绝不能辜负大家的信任。

去年,为增强村民责任感,华溪村探索出黄精产业发展新模式——将集体流转土地种植的220亩黄精,返包给村民管护。参与返包的村民,不但有管护工资,黄精卖出后,村里还会拿出20%的收益给他们分红。

村民还在犹豫时,谭文质就带头返包了9.7亩黄精,还给大家做工作:“背靠大树好乘凉,我们集体种植的黄精,既可食用又可药用,亩产量能达到3吨,价格也不低,肯定能挣钱!

就这样,大家纷纷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签了返包合同,220亩黄精被“瓜分”一空。

谭文质的弟弟谭文权也是贫困户,50岁了还是个单身汉,常说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别人在地里忙时,他靠着墙根晒太阳,谭文质为此没少数落他。如今,在哥哥的带领下,谭文权也变了,返包了7亩黄精,不再浑浑噩噩过日子。

黄精要3年才有产出,为了让村民短期有收益,村集体又在黄精地里套种木瓜,谭文质又是最早一批响应的村民。

作为村民小组组长,谭文质自然而然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益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先锋组的“片区经理”,不仅要组织生产,还要帮助销售。去年,全村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220万元,农户分红18.2万元,这里面也有谭文质的一份功劳。

带动村民发展产业的同时,谭文质自己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去年,他打零工挣了5850元,黄精基地返包收入9700元,妻子在建筑工地务工挣了2.7万元,还搬进了位于乡政府附近的柿子坝居民安置点,有了自己的房子,“政策硬是好,算上补助后,我自己没花多少钱,基本上只掏了个装修费。

生活的巨大变化,让谭文质萌生了入党的想法。他说:“没有共产党,没有脱贫攻坚,就没有现在的华溪村,也没有现在的我。

搬新家后,谭文质的喜事接踵而来——今年,大女儿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儿媳生下了二娃。家里人丁兴旺,好不热闹。

采访刚结束,屋里便响起了婴儿的啼哭声,谭文质赶紧往卧室跑去,一脸幸福。

见状,记者悄悄带上房门离去。希望谭文质一家、华溪村,乃至所有贫困群众,都能像新生的婴孩一样,在脱贫攻坚中迎来新生,迎来小康。

华溪村大变样——85户307个贫困人口全部“销号

良田池塘相辉映、条条山路盘山梁、通组进户路又宽又长、房前屋后百花香……仲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曾考察过的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

变化太大了。”57岁的华溪村支书王祥生说,“去年底,我们这里最后8户贫困户成功脱贫,至此,全村85户307个贫困人口全部‘销号’。‘两不愁三保障’做到了真不愁、真有保障。

我们把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了宣传,提振了全村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和脱贫致富的信心决心。”王祥生说,这些重要指示精神已经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了行动和看得见的成效。

比如在“两不愁三保障”方面,村里通过提供43个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51户缺劳力、残疾等家庭申报低保兜底,保障其基本生活质量;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实现了应保尽保,基本堵住了脱贫户二次返贫的源头。比如总书记曾看望过的华溪村贫困户谭登周夫妇二人,去年产生医疗费用1.5万元,报销比例达到90%。

在产业发展方面,华溪村将农旅深度融合作为脱贫攻坚的驱动器,以“三变”改革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具备“增收、观赏、蜜源”等功能的经济林木和木本药材,包括黄精、莼菜、木瓜、吴茱萸等。通过产量分红、利润分红、务工和农产品销售拓宽了贫困群众的增收渠道。

基础设施方面,全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和“户户通便道”,村民们再也不用担心走路滑了,也不担心果子蔬菜烂了卖不出去了。

种种措施,让华溪村走在了脱贫攻坚的康庄大道上。“今年,我们将继续扩大黄精、蜜蜂产业规模,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争取村集体经济收入翻一番,让大家的分红一年比一年多,日子越来越有奔头!”王祥生说。

记者手记

脱贫“金钥匙”就在群众自己手中

随着脱贫攻坚全面收官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防止返贫的重要性就越来越突出。只有激发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攻坚的成果可持续、致富更有干劲。

在华溪村采访的时候,记者从村干部、第一书记、谭文质以及其他村民的讲述中深切感受到,越是到扶贫后期,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显得越发重要。

作为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中益乡获得了较大力度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持,但倘若贫困户都像谭文质以前那样,认为戴上了“贫困帽”就可以坐等脱贫,那即或是脱了贫,其根基也是不牢固的,很有可能重新返贫,或一直维持低水平的生活状态。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意味着,资金扶持、硬件设施要跟上,身心志向也要跟上。倘若贫困群众在被动扶贫中滋生出“等靠要”的想法,反而会成为脱贫攻坚的思想阻碍。脱贫“金钥匙”就在群众自己手中,如果贫困户不从“要我脱贫”转向“我要脱贫”,再多的帮扶也没有用。

因此,在帮扶方式上,应该提倡勤劳致富,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让人生更出彩。一方面,既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把扶得起来的先扶起来,把“”的治愈,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信心和决心;另一方面,对思想上出了问题的贫困户,需要党员干部怀揣一颗“为人民服务”的真心,以情渡人,真心入户,把工作做细、做实、做具体;最后,通过树立典型、舆论引导等措施,让贫困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榜样。

原标题:“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华溪村村民谭文质从争当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的转变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