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少10倍还是愿回国 重医教授成中国体视学第一人

30.04.2015  20:29

进入重庆医科大学后,唐勇组建起国内领先的体视学研究室,带领团队在老年痴呆、精神疾病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 首席记者 罗嘉摄

华龙网4月30日14时讯(记者杨涛)21年前,他赴丹麦深造,成为新体视学方法创始人的得意门生。11年前,他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毅然回到祖国,进入重庆医科大学工作。他是2015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重医组胚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勇。在他带领下,国际最先进的体视学方法在重庆生根开花,为预防老年痴呆、精神疾病提供技术支撑。在他看来,作为研究者,其研究成果为国家所需要,便是幸福。

赴丹麦美国深造 成体视学大师得意门生

53岁的唐勇生于四川南充,和人们印象中,内向刻板的“医学怪人”不同,唐勇的言谈间透着一股儒雅豁达,反倒有些像文学系教授。

学生时代,因在一次讲学中,结识了世界著名体视学专家、新体视学方法创始人盖德森教授,解剖学出身的唐勇,对体视学来了兴趣。

所谓体视学,是指一系列用于获得准确组织结构的三位形态定量特征的方法,在国际上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1994年,唐勇以公派留学生身份,进入丹麦奥尔胡斯大学深造,如愿以偿拜在盖德森教授门下。

那时,为支付生活开支,很多留学生都去打工,每月有1万多收入。唐勇却没兴趣,只醉心于研究,成天泡在实验室里,被盖德森教授笑称“就像机器人一样”。随后,他升为博士研究生。

1999年,唐勇来到美国,先后进入三所实验室工作。其中一所实验室,就在纽约中央公园旁边。但工作期间,他硬是一次也没去过公园,只在离开的最后一天,去了趟帝国大厦。还有一次,他在旧金山坐了3小时观光车,在城市里逛了逛,成为他在美期间,最奢侈的一次旅行。

漂泊11年后回国 要证明中国人在祖国更有作为

凭借聪慧和勤奋,唐勇很快在体视学领域做出成绩,成了美国同行眼中“全美国最懂体视学的人”,并赢得国际关注。

2000年,在导师指导下,唐勇和团队完成一项研究,证明雌激素对老年大脑具有保护作用。成果出炉,团队多人在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上举行发布会。

想到自己的研究成果,正是国家需要的,而自己却一直在外求学漂泊,唐勇开始思考,想要回国发展,为推动中国体视学发展献出一份力。“拿个洋博士,没什么了不起。”唐勇说,但换个角度看,只有在国外做好了,才能回国。不然,回国也没用。

中国科技的发展,为科研人员提供了大舞台。在国外,搞研究是为了生存,在国内,却是为了事业。”他想要行动证明,中国人在自己的祖国,同样大有作为,甚至更有作为。

回国心意已决,不久后,唐勇收到多所国内大学伸来的橄榄枝。考虑到很多亲人都在重庆,唐勇选择了重庆。

2004年6月,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他进入重庆医科大学工作,就职于组织胚胎教研室,破格晋升为教授。重新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他说,终于找到了归属感。

进高校建研究室 让体视学在国内开花结果

回国工作,要面对的第一个现实,就是薪资水平的差距。此前,唐勇在美国的年薪为5.8万美金。但进入重医后,每月只有4千工资,粗算下来,前后相差了近10倍。“第一次出门买菜,妻子就哭了,说今后该怎么生活。”唐勇笑了笑说,自己便安慰妻子,这里菜价便宜,没关系。

让体视学在中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抱着这样的初心,唐勇在重庆医科大学和第三军医大学开设起生物体视学课程,为重庆医科大学本科生开设生物体视学选修课程,并组建起国内领先的体视学研究室,先后招收了60名博士生、硕士生,完成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13年第43届美国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上,唐勇以一个中国研究者的身份,站上新闻发布会的讲台。那一刻,他无比自豪。

伴随研究推进,如今的唐勇拥有多重身份:国际体视学会副主席、中国体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头衔很大很响,但他最在意的,还是老师的身份。

只要是找唐老师讨论科研问题,他宁愿把手上的工作推了,也会为我们留出时间。”博士生罗艳敏说,只要不出差,唐勇都在每天早上8点,准时出现在办公室里,敞开大门,欢迎同学们前去交流。

硕士生周春妮说,平日里,除了科研话题,唐勇还会与同学们探讨人生追求。之前读研,只是想拿个文凭,找份好工作。受其感染,自己已着手考博,想在研究领域取得更多进步。

一个好老师,不在于本人有多成功,而是学生有多成功。”让唐勇倍感骄傲的是,有5名博士生获得国家青年基金项目支持。

如今,在唐勇带领下,团队已在老年痴呆、精神疾病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他梦想着,能通过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科研人才,让体视学在国内生根开花,结出更多医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