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退耕还林让巴渝大地尽展绿色华章
丰都县兴义镇长江村前一轮退耕还林栽植的龙眼树
重庆日报消息,8月,行走在巴渝大地上,万树染绿,逶迤叠翠;田间地头,一排排行道树纵横交织;长江两岸,一处处退耕还林地生机盎然。这是我市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再造秀美山川呈现出的新景观。
沿着绿意葱茏线条,更可见梁平明月山上竹海绵延,微风拂过绿浪翻滚;观奉节高峡平湖草木葱茏,一江两岸水天一色;看忠县长江沿线橘林遍布,助力群众脱贫增收……
葱茏的绿意不仅展现靓丽底色,更在叙述着一段向绿水青山要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退出了一片林、染绿了一座山,火了乡村游、富了一方民”,全市各地以退耕还林重塑生态美景,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增收致富的案例不胜枚举。
近年来,全市林业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学好用好“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积极推进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坚决守好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最后一道关口”,以退耕还林工程为突破,将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开始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扶贫新路子,“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正逐步成为现实。
筑基底
树起绿色丰碑,山川披上“绿被子”
绿色是重庆的最大特色、发展底色,生态是重庆最大资源禀赋。
近年来,我市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化“上游意识”,以实施退耕还林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让重庆更好地绿起来、持续地美起来。
据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00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截至去年底,我市已累计下达退耕地还林任务1262.5万亩,涉及全市38个区县(经开区)、337万户农户、1072万人,累计投入资金近336亿元,为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发挥了支撑作用。
随着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持续深入推进,我市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截至2019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0.1%,较工程启动前增长了27个百分点。
退耕还生态,还出绿水青山。根据《重庆市2018年度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报告》,重庆退耕还林工程年涵养水源总量达43亿立方米,年固土量1.6亿吨,年滞尘量1468.5万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3.3万吨,年固碳量302.4万吨,年释氧量644.4万吨,年保肥总量785.5万吨,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257亿元……
筑牢生态底色,我市正绘就一幅绿水青山的新图卷。
兴产业
建起绿色银行,产业成了“钱罐子”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善了我市生态环境,同时也调优了产业结构,绿色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年来,我市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同时,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形成特色的原则,紧紧抓住退耕还林机遇,充分征求农户意愿,加快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其作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据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市依托退耕还林,已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林业区县,建起优势特色产业基地1000万亩,其中柑橘近380万亩、花椒160多万亩、笋竹120多万亩、核桃100多万亩、油茶近100万亩。“森林康养”等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也得到蓬勃发展,与之相关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涌现。
如今,随着产业发展,江津和酉阳的花椒、荣昌的笋竹、黔江的蚕桑、忠县的柑橘、奉节的脐橙、巫山的脆李、梁平的笋竹、城口的核桃、潼南的柠檬、酉阳和秀山的油茶等已成为我市退耕还林产业发展的代表,奉节脐橙和巫山脆李更是成为了当地新的“代言人”,一张新的名片面向市场、走向全国。
退耕兴产业,还出“金山银山”。据统计,截至目前,退耕还林产业基地实现收入65亿多元,发展退耕还林特色乡村旅游实现收入23亿多元,林下种植养殖业实现收入18亿多元。
兴盛林业产业,我市正展现一派生态田园新风景。
强实效
织起绿色保障,口袋装满“红票子”
既要建设绿色生态,又要兴盛乡村产业,还要帮助农民摘掉贫困帽子,这才是退耕还林的根本目的。
近年来,我市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将生态建设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以促进贫困户增收为目标,将退耕还林实施贯穿于脱贫攻坚全过程,助推全面小康建设。
据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9年,全市共下达“14+4”个贫困区县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494.5万亩,占全市总任务的82.2%。在“输血”效应上,新一轮退耕还林共涉及贫困农户16万多户,受益贫困人口近55万人,市级以上投入资金68亿元,其中45亿元用于直补农民;在产业带动上,仅2016年-2018年,“14+4”个贫困区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的贫困户达10.6万户,实现了栽植经济林获直接收入1280多万元,林下养殖、种植获收入1270多万元。同时,通过退耕还林,贫困群众还获得劳务收入近1.2亿元。
“参与退耕还林的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一般农户中,退耕收入在绝对贫困农户中的占比更高,工程对低收入农户的贡献更大,对低收入农户具有明显的收入提升效应。”上述负责人表示。
退耕还林,还富于民。据了解,自退耕还林实施以来,我市已向退耕农户累计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近235亿元,户均补助近7000元,人均补助2200元。
一组组民生数字,我市正交出一份份暖心答卷。
如今,遍访巴渝,山川披上“绿被子”、产业建成“钱罐子”、群众口袋装进“红票子”,退耕还林正让巴渝大地颜值更高、气质更佳。
相关数据>>>
新一轮退耕还林共涉及贫困农户16万多户,受益贫困人口近55万人,市级以上投入资金68亿元,其中45亿元用于直补农民。
截至目前,全市依托退耕还林,已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林业区县,建起优势特色产业基地1000万亩,实现收入65亿多元,发展退耕还林特色乡村旅游实现收入23亿多元,林下种植养殖业实现收入18亿多元。
重庆退耕还林工程年涵养水源总量达43亿立方米,年固土量1.6亿吨,年滞尘量1468.5万吨,年吸收大气污染物量3.3万吨,年固碳量302.4万吨,年释氧量644.4万吨,年保肥总量785.5万吨,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达1257亿元。
区县亮点
南川 围绕农旅融合打造示范基地
南川区庆元镇汇龙贫困村刺黑竹产业示范基地
走进南川区庆元镇汇龙村,昔日的坡耕地上,成片的刺黑竹林青翠欲滴,微风拂过绿浪翻滚,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的美好画面跃然眼前。
然而,几年前这片竹林还是一片烤烟地。因烤烟轮种导致田土肥力逐年下降,渐成沙土,汇龙村生态状况一度堪忧,也因此陷入贫困。
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春风吹到了汇龙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依托退耕还林,汇龙村以建设青龙刺黑竹森林公园为引领,大力发展刺黑竹产业。
基地创新“科研机构+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采取“三统一分”的利益连接机制。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享有入股分红、竹苗售卖收入分红、务工收入、集体经济利润分配四重保障,并依托刺黑竹产业,带动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通过退耕还林,近年来,当地农户直接享受补贴147.7万元。其中建卡贫困户39户141人11.6万元。基地带动建卡贫困户7户、低保户5户,每年收益增加约800元。
汇龙村通过退耕还林发展特色效益产业实现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案例,是南川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实施新一轮退耕地还林与脱贫攻坚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为助力脱贫攻坚,南川以新一轮退耕还林为契机,工程建设上,优先满足贫困乡镇和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村需求,全区40个贫困村累计下达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3.1万亩,占计划任务的21%;
目前,南川区通过退耕还林等造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已打造了合溪镇2万亩笋竹基地、德隆镇5000亩古树茶基地、头渡镇5000亩黄柏基地、环金山湖1万亩晚熟李基地、南平镇2000亩花椒基地、骑龙镇1万亩杨梅基地、庆元镇5000亩刺黑竹基地、古花镇1000亩油樟基地、河图镇5000亩板栗基地、石溪镇1万亩梨子基地10大产业基地,新发展森林人家78家、家庭林场10个。
云阳 激活绿色力量托起增收希望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云阳县巴阳镇大力发展枇杷产业
56岁的曾以明是云阳县巴阳镇巴阳村村民,因病致贫。2014年,曾以明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巴阳镇大力发展枇杷和柑橘产业,并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本地特色,推行农旅融合发展,每年举办一次“枇杷节”,年均游客量达10万人次。
在村里的指导帮助下,曾以明利用自己的5亩土地种起了枇杷。如今,曾以明的枇杷搭上了农旅融合发展的东风,每年能给他带来5万元-6万元的收入。
依托退耕还林,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到了生态红利。在云阳,曾以明的经历并非个案。
近年来,云阳县坚持以生态建设助力脱贫攻坚。通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不断激活绿色力量,托起了群众脱贫增收的希望。
随着退耕还林、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等项目的实施,云阳县把实施退耕还林作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基地,精准扶贫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不断激活绿色力量,托起了群众脱贫增收的希望。云阳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确定了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39万亩,2020年全面结束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的总目标。
截至2019年,云阳对市级下达的新一轮退耕还林建设任务39万亩,已完成37.6万亩,涉及全县41个乡镇(街道)486个村(社区),其中惠及贫困村162个、贫困户1.5万户、贫困人口4.3万人,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有效助推全县群众脱贫致富。
巫山 立足山地特色发展高效果林
巫山脆李助农增收
当下,漫山遍野的巫山脆李为巫峡染上了诱人的翠绿,也为巫山人带去了丰收的喜悦。
曲尺乡是巫山最早发展脆李种植的乡镇。依托退耕还林,该乡种植巫山脆李2万余亩,其中,达到丰产期的1.7万亩,可实现产量1.5万吨,产值达2.4亿元,为全乡贫困群众户均增收1.3万元,助力贫困人口801户2947人稳定脱贫摘帽,实现了家家有产业、户户能增收。
地处巫峡北岸的两坪乡华家村同样也享受到了退耕还林带来的生态红利。2014年,华家村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发展巫山脆李2000余亩。按照“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模式,通过土地租赁、作价入股、经营权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就地务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实现了建卡贫困户78户273人全部脱贫。
得益于退耕还林,藏身大山中的巫山脆李变成了助力群众脱贫增收的“致富果”。如今,巫山脆李已成为当地精准扶贫和乡村经济转型的重要产业支柱。
近年来,巫山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立足自身优势,将巫山脆李作为全县“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首。依托退耕还林政策,采取“单户种植、联户管理”的模式,由农户分散种植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化服务队统一管护转变,实施修枝、打药、施肥的精细化管护。
依托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巫山县大力发展以脆李、核桃为主的经果林。目前,巫山县种植脆李规模达到26万亩,惠及农民5万户15万余人,带动贫困户1万多户近3.5万人脱贫。今年,全县脆李产业预计挂果面积达到10万亩,预计脆李产量10万吨,实现产值15亿元。
原标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退耕还林让巴渝大地尽展绿色华章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