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红岩之子”杨益言

22.05.2017  08:24

昨日上午,重庆江南殡仪馆,小说《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遗体告别仪式。

泣血写英烈 华夏长留英雄魂,垂泪书华章 巴渝永铭志士心。”纷纷细雨中,著名作家、长篇小说《红岩》作者之一杨益言遗体告别仪式,昨日上午在南岸区江南殡仪馆举行。

杨益言5月19日逝世,享年92岁。

重庆市作协、文联的相关领导和杨益言的亲属,以及小说《红岩》的另一位作者罗广斌的女儿胡波等一起送别老人最后一程。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发来唁电,对杨益言去世表示深切哀悼。

细雨中送别“红岩之子

遗体告别仪式定于9点举行。同济大学、兼善中学、重庆市作协、文联等杨益言学习过、工作过的学校、单位及各界亲友送来的花圈把悼念厅挤得满满当当。本文开头所述的挽联分列灵堂两侧,横批则是“红岩之子”。

重庆市作协主席陈川表示,杨益言去世后,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表示哀悼。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也专门发来了唁电,对老人去世表示深切哀悼。

告别仪式上,原《红岩》杂志编辑部主任黄兴邦作为杨益言生前好友代表发言。“我觉得他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情系人民、为人民写作。”在接受晨报记者采访时,黄兴邦这样说道。

黄兴邦至今还记得最初和杨益言打交道是1982年。“那时我刚到《红岩》,他已经是很有名的作家了。那时我们看他,就像看偶像一样。”黄兴邦说,在自己的印象中,杨益言话不多,但有一种认定了就一直去追求的精神,“很坚定,并且有行动。

黄兴邦还回忆了一件往事。2000年前后,因为要创作一个有关三峡移民的剧本,需要前往库区采访。“他已经70多岁了,坚持跟着我们去实地采访。”黄兴邦说,当时一去就是一周,杨益言比年轻人还能吃苦。

当年写《红岩》经常熬通宵

告别仪式上,小说《红岩》另一位作者罗广斌的女儿胡波,也赶来送别“杨叔叔”最后一程。“我们是杨叔叔看着长大的。”胡波印象中,自己家和杨益言家好得不分彼此。“我们两家是隔壁邻居,因为父母都忙,我和哥哥经常在杨叔叔家吃饭。

胡波说,两天前听说杨叔叔去世,脑海里就不断浮现出当年他和父亲一起讨论、创作的情景。“他们一般在我们家客厅,讨论到晚上很晚,有时候还要喝点小酒。”胡波说,小说《红岩》最初是他们和其他脱险志士,一起回忆在狱中的各种细节,作为基础素材,再创作出来的。“他们讨论完后,立即动笔整理写作,经常通宵达旦,到早晨才睡。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裘晋奕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