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他乡,点赞重庆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重庆人对梦想追逐的热情,更体会到了重庆人骨子里的那份坚强。这样的系列报道,更获得各方点赞。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社会各界、各领域的人们如何评价。
【同行之声】
“逐梦他乡重庆人”为中国新闻史写下浓重一笔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活动,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广大市民积极评价。来自全国新闻行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给予这项寻访活动极高评价。
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胡孝汉:
“逐梦他乡重庆人”是全媒体时代一次非常成功的主题宣传,是一次成功的典型人物报道,也是重庆这座城市一次成功的对外宣传。是网络时代、微时代、融媒体时代的一次成功实践。
该活动不仅是重庆新闻界里程碑式的事件,在中国新闻界也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此次寻访活动,能够培养年轻记者树立世界眼光、全球意识和具备前瞻性的思维方式,对今后的新闻事业和记者职业生涯都有极大的帮助。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原副总编辑,国际在线原总编辑马为公:
“逐梦他乡重庆人”是一次向世界讲述重庆故事的重要尝试,为世界了解重庆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重庆人的故事,就是中国人的故事;重庆的故事,就是中国的故事。从这一意义上讲,“逐梦他乡重庆人”活动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佳作。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尹明华:
“逐梦他乡重庆人” 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实际上就是对媒体存在价值、存在方式的一种新尝试。展示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性记忆。
社会变化的人文性展现,寻访过程就是一个对城市人文探索的过程。通过口述历史能够感知他们逼真的情感,激发他们强烈的国家、家乡意识,从而实现对今天的意义,对今人的鼓励,对今世的启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蔡雯:
“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报道,以真实感人的故事,来激发人们对自己故乡,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和追求。这些报道同时也让我们对重庆这个城市的风格和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中国外文局副总编辑兼融媒体中心主任、中国报道杂志社社长陈实:
这组报道经过长时间的精心策划,在内容上,契合了中国梦的大背景,既强调突出宏大主题,又做到丰富鲜活,为对外讲好重庆故事提供了充分的素材。以小见大,通过讲好个体的故事折射中国梦。让国内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是将城市形象传播与国家理念完美结合的典范。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副总编辑兼副总经理王连弟:
“逐梦他乡重庆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走转改”系列报道。重庆能够组织这样一场规模浩大,对全球都产生巨大影响的新闻采访活动,在中国新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青年报“冰点”主编从玉华:
“逐梦他乡重庆人”选取了500多个他乡重庆人来记录,事实上,它要记录的,是整个重庆的精神。这些个体,构成了整个城市的大图景。在这些重庆人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中国的影子。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杨野
【1】
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2015级学生詹泽南
“他们是优秀的重庆人,更是重庆的骄傲”
詹泽南是逐梦他乡重庆人的忠实读者。
4月21日“逐梦他乡重庆人”采编团队走进西政开展主题分享会。詹泽南说:“在分享会上,采编团队的记者们分享了在采访过程中遇到的点点滴滴,他们口中提到的逐梦人物令人印象深刻。《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制片人赵音奇、家中悬挂五星红旗的神户大学教授孙玉平、还有伴着茶香讲述滇缅抗战故事的谷舰艇……他们都是在外打拼的重庆人,他们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但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重庆人,他们都远离家乡,奔走在实现自我的路上,他们用实际行动讲述着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詹泽南告诉记者,逐梦人以自己作为名片向全世界展示了重庆人的耿直、善良、开放、奋进,他们是优秀的重庆人,更是重庆的骄傲。”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吴黎帆
【2】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
“创造身份认同,重塑文化”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蔡敏认为,“逐梦他乡重庆人”全媒体大型人物故事寻访,在重庆直辖20周年大背景下,为本土重庆人和他乡重庆人树立镜像,创造身份认同,重塑文化。
重庆直辖20周年来,什么是重庆人、重庆精神、重庆文化?这些问题,本土重庆人或许都不能回答全面。蔡敏认为,“逐梦”报道有针对性地、形象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蔡敏认为,“逐梦”报道就是这样一面镜子。
蔡敏说,“逐梦他乡重庆人”是个成功的新闻报道案例。未来可以关注“逐梦重庆他乡人”的故事,把视野“拉回来”,挖掘扎根重庆的他乡人身上的故事,他们为什么会来到重庆,为什么扎根重庆。他乡人在重庆的成功也是重庆的一面镜子,他们的成功是重庆不断发展,魅力日增,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的结果。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陈翔
【3】
《重庆晨报》老读者唐筱童
“我很自豪自己是重庆人”
唐筱童是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也是《重庆晨报》近10年的老读者,他觉得此次报道是近些年重庆乃至全国都少有的充满时代正能量的新闻策划报道。
2015年6月18日,唐筱童将重庆晨报的报道读了两遍,因为当天的重庆晨报刊发了“逐梦他乡重庆人”的首篇报道——《让子弹飞原著马识途:故乡重庆养成了我的果敢和担当》。
另外如《卢建军:从卖重庆小面到集团公司董事长》、《周晓华:从永川走出的华盛顿大学教授》等稿件都让他印象深刻,无论是“大家”、”名人”还是不甘平庸的”普通人”、”平民”,一个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励志故事,对他都是一次次的精神洗礼。
“报道策划的角度很新颖。”唐筱童表示,报道不仅将微观的重庆人的个人梦想和宏观的“中国梦”相结合,同时重庆主流媒体倾情参与形成合力,持续报道3年时间,采访国内外522名逐梦重庆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傅柃畅
【4】
《重庆晨报》老读者徐明翰:
“他们的专注和坚持激励着自己”
5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徐明翰家中。作为一位重庆晨报十多年的老读者,他将这些年自己收藏的剪报找出来——其中就有不少是“逐梦他乡重庆人”的专栏。徐明翰今年70岁,辽宁大连人,来重庆生活已经47年。
作为一名“逐梦重庆他乡人”,徐明翰从大连外国语学院毕业后,作为日语高材生,他成为四川外国语学院首批日语教师。这些年来,除了日常的日语教学,他还从事着对日软件开发工作,退休后仍旧继续学习编程语言,同时将自己这些年来的编程语言知识,用简而易懂的方式,传授给青少年。
“‘逐梦他乡重庆人’的报道,让我觉得和自己的经历相似,都是离开家乡在外打拼。”徐明翰老人表示,阅读一篇篇报道后,“逐梦他乡重庆人的专注和坚持,一直激励着自己。”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钱也
【5】
著名歌唱家杨小勇:
“祝福直辖二十年,期待为家乡而唱”
“1997年直辖挂牌庆典上,我唱了《沁园春·雪》;2007年直辖十周年纪念晚会我也去唱了,一晃都二十年了,我特别希望今年还有机会为家乡歌唱。”电话那头,杨小勇忆起往事,充满深情。
与两年前接受“逐梦他乡重庆人”采访时一样,这位年近六旬的著名歌唱家依然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四月,他在沪上完成了两部歌剧一场独唱音乐会的演出;五月伊始,他又赶到北京参加一项重大文艺表演;随后,他还将随歌剧《赌命》飞赴英国……
“我相信‘逐梦他乡重庆人’这个系列采访也给我带来了一种积极的鼓励。过去,我作为一个扎根上海的艺术工作者,重庆人的血脉更多是一种深藏于内的隐性的东西,重庆人的角色也是一种相对个体的存在。”杨小勇说,在持续关注“逐梦他乡重庆人”近两年后,他看到了更多的像他一样在外地收获人生精彩的同乡,在深感振奋的同时,也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荣誉与认同。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6】
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
“向世界展示了重庆人的高度和广度”
“‘逐梦他乡的重庆人”系列报道,不仅向世界展示了重庆这座中国最年轻直辖市的高度和广度,也向世界讲述了在异国他乡打拼创业的重庆人的高度和广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名誉馆长王川平说,这次成功的主题报道,是重庆直辖20年来,在城市营销推介方面踏上的一个新台阶。
“主题报道从第一期推出我就一直在关注,当我看到马识途成为首期报道人物时,我就知道这个系列报道一定会成为近年来重庆对外宣传的一个标杆之作。”
王川平说,报道让大家看到敢于创新、敢于闯荡的重庆人在走出家乡后,创下的“无限”业绩。这些成绩在之前是世界不完全知道的。报道不仅让人们看到了重庆这座城市最新的变化,还看到了重庆人在各自领域做出的最新的努力。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7】
重庆市商务职业学院大一学生杨小佳
“他们让我看到梦想的力量”
今年20岁的杨文佳是重庆市商务职业学院大一的学生,她从小的梦想就是能当一个主持人。
“我第一次晓得‘逐梦他乡重庆人’,是在去年7月份。”小佳回忆,去年暑假没事儿,她和朋友在南京玩的时候去吃孟非小面。坐在小面馆里,二十多块钱一碗的重庆小面,小佳见南京市民吃的津津有味,对孟非为什么要开小面店有了好奇。
打开浏览器,输入“孟非 重庆”几个字,百度的前一页除了小面馆的介绍,就是“逐梦他乡重庆人”在2015年6月对孟非的专访。看了专访她才知道,孟非以前只是一个印刷工,连高考都是落榜的。
回到重庆,小佳开始搜索过去“逐梦他乡重庆人”的人物专访来看,大多数人物故事都让她觉得生动有趣,“他们中很多都是名人,但又是老乡,看他们的故事有亲切感,受到鼓舞,更坚定了追逐梦想的初心。”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