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同名”之名牵起两岸基层情缘
中新社重庆12月19日电 题:“同名”之名牵起两岸基层情缘
作者 钟旖
“因石柱三星乡与台湾宜兰三星乡同名,所以此行我特意带来了几盒家乡自产的蛋葱饼作为见面礼。”65岁的朱焜章19日在重庆举行的第二届渝台“同名村·心连心”交流活动中如是告诉 中新社 记者。
“同名村”是海峡两岸极为特殊的一种现象。在台湾,有不少乡镇,甚至村落的地名、街巷名、公庙名与大陆相同,这一富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象,也证明着两岸一脉相承的血缘与亲缘。
近日,来自台湾花莲县吉安乡、宜兰县三星乡的40名代表走访了重庆永川区吉安镇和石柱县三星乡两处“同名乡镇”。流连忘返之余,不少台湾同胞告诉记者,同名的平台是缘分的牵引,不仅让双方互访之旅更加亲切、亲近,也是两岸基层认识交流的第一步。
“华夏子女同宗同文同语言,去到哪里都很方便。大陆,是我出行的首选地。”来自宜兰县参访团的许汉尧在10余年间踏遍了大陆的诸多山水,眼见“大陆高楼不断迭起,进步是跳跃式的飞快速度”,许汉尧认为,“大陆与台湾拥有许多同名乡镇,通过同名的平台深耕,可实现两岸的平等、互利与互信。”
“我们居住在花莲吉安乡。听闻大陆有许多‘吉安’,我们想来看看。”台胞简忠成虽已来过大陆多次,但同名的交流活动还是第一次参加,所以特地带上了19岁的儿子简世荣。
“中国人不论走到哪里,血脉意识和乡土情怀都不会改变。”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简忠成坦言,多次大陆行,“追根溯源找到先祖所在”是他最大的期待,“我只知祖先为‘张廖简’一脉,具体地点已不可考。寻根问祖的责任将落到年轻一代人身上。”
“同名乡镇让我倍感亲切,相同的名字也在告诉我们,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来自台湾宜兰县参访团的林永烁在出发前已做足了“两地资源互补”的功课,“石柱的农贸产业发展良好,与宜兰有诸多相似之处,完全可以相互借鉴”。林永烁期待,此行通过互相切磋,将两地的特产和人文地理相结合,进而开拓两岸基层地区的“人流”、“物流”和“金流”发展。
“两岸乡镇同名,不仅反映出两岸文化的同根同脉,更是互相往来的亲切平台,可助力两地基层的深度交流合作。”重庆市台湾事务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告诉 中新社 记者,在重庆,有20个区县35个乡(镇)街道与台湾15个县市28个区、乡镇同名,目前已有10多个乡镇开启了两岸对接交流工作,下一步,该项目将持续推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