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在重庆坐过的特色交通工具
从上世纪至今,重庆的小伙伴们是坐着什么交通工具,穿行在大街小巷里?尽管那些交通工具不停地变化更替,但都在我们的记忆中烙下印记,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足迹。
1916年:滑竿
谈起老重庆的交通工具,很多人都会想起著名的“滑竿”,这种用竹木制成,形制简单的小轿,有“老重庆出租车”之称。其实在“滑竿”之前,还有一种类似的“街轿”。民国5年(1916年),重庆城区已有轿行108家,轿子2200顶。
只要是在城墙以内,不论到什么地方,费用都是25个铜钱。随着“街轿”数量增多,重庆人琢磨着怎样让它更轻便、更适应重庆,“滑竿”就诞生了。
1929年:黄包车
1929年重庆建市,随着重庆城区第一条马路竣工,自七星岗起,经观音岩、两路口、上清寺至曾家岩。黄包车逐渐取代轿子和滑竿,在山城风行一时。最早的这一批黄包车共18辆,起步价铜板1000文,每加一段多交800文。发展到后来,租车行比比皆是,车夫去租车,每天要交若干份子钱,称之为“板板钱”。解放后,重庆街头的黄包车逐渐消失。
1933年:柴油客车
9月20日,重庆城第一家专营城市公交线路的汽车运输企业开始经营第一辆柴油客车,曾家岩至七星岗线路,12月5日延伸至旧城区小什字为终点。紧接着又添置了5辆汽车,分曾家岩至两路口、至七星岗、至较场口、至小什字四段行驶,每段票价银5分,车票分临时和长期两种。这个票价按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可买10多碗小面,普通市民根本消费不起。
1938年:渡轮
1月1日,重庆主城第一条轮渡航线从储奇门至海棠溪开航。从此,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市民过江首选交通工具。上世纪80年代,繁忙的航线早上5点就开航,不到10分钟就是一班,直到晚上10点才收航。平均每天乘客量超过30万人次。
1939年:马车
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国内物资运输枢纽,汽车运输力十分孱弱,交通部为此设置重庆驮运管理所,马车才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出现在重庆城中。化龙桥开设了重庆城区第一家客运马车行,经营化龙桥至上清寺的客运业务。直到解放初期,重庆建立公交车队时,因为车辆数量不足,还曾用马车当作公交车使用。
1945年:缆车
重庆第一条客运缆车线在望龙门缆车投运。全长178米,上下高差46.9米,2辆客车厢初期每天上下运客约0.7万人次。沿川江上下的客货船上的人货,多通过此缆车进城,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被拆除。此外,还有两路口缆车、龙门浩缆车和储奇门缆车,如今均已被拆除。1984年国庆,朝天门缆车投运,2007年停运。
1956年:无轨电车
元旦,重庆第一条无轨电车线,上清寺至小什字,全线通车。当时仅有的几辆电车为“55”型电车,拖挂“重庆二型”车厢。401、404、405路无轨电车,直到2004年才退出我们的生活。至今,小编都还记得“铰接式车厢,三开门,车顶上伸出两根杆子斜挂在电线上滑行”。
上世纪70年代:气包车
气包车的真正名字叫做“常压燃气车”。那个年代石油短缺,才想到了用天然气当公交车的燃料,但天然气的巨大体积,只有将天然气不经过任何压缩,直接灌装到厚橡胶包里,装满了就上路。上世纪80年代,是气包车的鼎盛时期,重庆有1/3公交车以天然气为燃料,气包车成为城市一景。
上世纪80年代:长江索道
重庆长江索道修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是连接重庆南岸区至渝中区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城市交通的改善,跨江索道的运输功能逐渐弱化,索道停运。2012年,重庆市对索道进行了重新装饰改造,恢复营运。使这一特色交通工具向旅游观光景点转型。
上世纪90年代:快艇
当时市民俗称水翼飞船为快艇。上世纪90年代,未修通高速公路,其一直是重庆主城前往涪陵、万州方向最快捷的交通工具。当时,重庆主城区到万州,坐车约需10多个小时,坐快艇6小时就到了,成为沿江人民上下首选交通工具。重庆到万州最出名的三艘快艇分别叫慕仙号、慕娘号、慕妮号,都是从俄罗斯引进。直到2005年,随着高速公路飞速发展,快艇才基本退出重庆水运市场。
1996年:皇冠大扶梯
由于重庆山多,原来公路交通不方便,电梯、扶梯就成了重庆人上下山的交通工具。皇冠大扶梯又名两路口大扶梯,连接了两路口和重庆站,全长112米,全程运行2分30秒 ,每台最大载客能力为13000人次/小时,是亚洲第二长的一级提升坡地大扶梯。
2004年:轻轨
轻轨最早线路2004年开通——越过山岭,跨过长江,沿江蔓延,穿过楼道……重庆轨道交通已经成为重庆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线网覆盖重庆主城九区及各大组团。
原标题:盘点那些年在重庆坐过的特色交通工具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