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里刨出致富果 城口村里更比城里好
土里刨出致富果,森林深处有人家——
5.7万人的小城,有近4000人参加革命。500多人随军长征,470人牺牲在长征途中。这就是重庆市城口县,被称为“红色城口”,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29年,王维舟、李家俊领导固军坝起义,创建城(口)万(源)红军。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挥师城口,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王维舟等转战城口……先辈的革命故事,至今仍在当地流传。
“白天,烈日、硝烟、战火,把阵地烤得像蒸笼似的。夜晚,是蚊虫小咬的天下,成群成群地围着战壕、工事飞舞,咬得人们满脸满身的疙瘩,痛痒难忍。暴雨天,泥水灌满战壕,指战员泡在齐腰深的水里,坚守阵地。烂脚病像瘟疫一样地蔓延,许多战士的腿脚溃烂红肿,行动艰难,又缺乏药物治疗,照样坚持战斗,不下火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曾这样回忆。
红军在城口的日子里,正逢虫灾、干旱和畜禽瘟疫等严重自然灾害,红军和群众都面临着生活和医疗的双重困难。1934年7月,城口出现一种被称为“鸡窝寒”的流感,有的老百姓全家病倒,不少人因此死亡。得知消息后,徐向前连夜召开会议,制订治病方案。20多名红军战士从军部医院背来药品,许多游击队员上山采集草药,免费为乡亲们看病。蔓延的流行病很快得到控制,老百姓称红军为“救命活菩萨”。
80多年前,为报红军的救命恩情,城口儿女纷纷参加革命。今天,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长征路上,城口人又开始谱写新的故事。
“我们坪坝的特点是地势较为平坦。”听到当地干部一本正经的介绍,第一次来的人总会忍不住想笑:一小块山坝子坡度明显,崎岖不平,也叫“地势较为平坦”?
其实,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城口,这里真的算是很平坦了。就是靠着这几百亩“平坦”的山地,城口坪坝镇光明村人“螺蛳壳里做道场”,打了一个脱贫翻身仗。
6年前,光明村是坪坝镇最贫困的村之一,全村1000多人,大半都是贫困户。为了找条致富路,当地人想尽了办法。最后,解决之道还是落在了土地上。“这里适宜的海拔高度和富锌富硒的土壤环境,很适合种植猕猴桃。”2010年,经多方调研论证,当地引进了专业的农业公司。机不可失,光明村迅速成立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猕猴桃。
6年后的今天,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改为城口县坪坝猕猴桃种植股份合作社,社员245人,种植猕猴桃586亩。10月中旬,今年的猕猴桃刚刚采摘结束。拿起一个硕大的果子,光明村党支部书记庞仁斌喜不自胜,掰起手指算起了收入账,“今年我们村的猕猴桃能产近20吨,保守算,收入也有100多万元。”2015年,村里14户人家靠猕猴桃脱了贫。今年,全村43户139人能靠猕猴桃全部脱贫。
相较而言,城口县更多的村庄地理条件比光明村还差,种地维持基本生活都很困难,脱贫致富似乎遥遥无期。“以前都怪山区偏,谁想因为‘偏’,让我们今天过上了好日子。”东安镇兴田村村民周远秀说,“以前,村里人纷纷外迁;现在好多人又返乡,大家一起把‘大巴山森林人家’越办越好。”
“大巴山森林人家”,是城口县农家乐的独特品牌。城口人把乡村旅游作为扶贫重点产业来抓,在青山绿水中找到了金山银山。靠着这条路子,不少农户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甜。
“以前在山上住,种地养猪,一年忙到头,全家才挣万把块钱。”周远秀说,靠着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政策,全家搬到山下住。为了解决生计,周远秀借钱开了家“大巴山森林人家”。
改造房间、增加厕所浴室、配上电脑、覆盖无线网络……一番打理之后,周远秀的新家变成了“桥沟湾”大巴山森林人家,正式对外营业。“自己瞎搞肯定就死掉了,政府安排我们参加培训,去学怎么经营、怎么做菜、怎么待客……”周远秀说。第一年,周远秀赚了8万多元。现在每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当初建房借的钱,早就还清了。
目前,城口县有“大巴山森林人家”1180户,全县“大巴山森林人家”直接从业人员3000余人,间接带动2万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我们城口的农村,比县城还要好得多嘞。”现在的城口人,说起这句话,理直气又壮。
蒋云龙 江 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