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打工老家养蜂 黔江这个农民的“双面人生”比蜜甜
华龙网消息,“一匹蜂巢最多的有3斤蜂蜜,一个方桶一般放置6匹蜂巢,取蜂蜜时把蜂巢放在机器里摇,这样摇出来的蜂蜜干净透明,没有杂质。”近日,在重庆市黔江区白土乡三塘村二组的一处养蜂场,刘永邹介绍取蜂蜜的诀窍。
刘永邹是三塘村农民,在城区的富豪家具厂上班。打工之余,他还在老家喂养了120桶野生蜜蜂,今年收入了10余万元。一边打工,一边发展产业,被当地村民称为“抓钱手”的他,在山上演绎了一个农民的双面人生,并带动当地村民发展养蜂产业,过上蜜一样的好日子。
刘永邹取出蜜蜂的劳动成果。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改变孩子命运 万元户进城当打工仔
三塘村是黔江区境内一个较为偏远高寒的行政村,山上的冬天来得早,春天也来得要晚些。由于海拔高,山上的村民之前主要种植玉米、洋芋、红薯等农作物,后来当地政府针对山大人稀、土地资源丰富的高山村,农户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便动员农户以发展烤烟产业为主。
刘永邹作为村里的年轻人代表,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便用自家的责任地种了10亩烤烟。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刘永邹当年烤烟收入1万元,成了村里的“万元户”。
接连种了3年烤烟的刘永邹,家里有了积蓄。2005年,他与妻子一起带着孩子进城租房,方便孩子就近上学。孩子入学后,他就到城区的富豪家具厂找到一份做售后服务的工作。
“当时进厂主要以送货为主,一年下来要挣近2万元,与在家种烤烟对比,收入要略高一些,还没有种烟麻烦。”刘永邹说,他后来在家具厂没挪窝,一直坚持到现在,年薪也从原来的2万元涨到现在的5万元。
刘永邹与附近的村民在老家取蜂蜜。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摄
孩子考上大学 他另辟捷径回家学养蜂
“两个孩子没上大学之前,每月挣得的几千元钱够开支。孩子考上大学后,每月的生活费及家里的日常开支,还有妻子生病做手术,长期服药,每月的工资就不能维持了。”刘永邹说,他只好另辟一个挣钱的捷径。
做什么呢?城里的工作刘永邹又不想放弃,那毕竟是一份比较固定收入来源。刘永邹思来想去,最后还是打起老家盖上的主意─养蜂。
刘永邹的老家是一个花卉植物繁多的高山大盖,一个最为理想的天然养蜂场。他凭着以前在老家有过养蜂经历,在2016年的春季,刘永邹看到漫山遍野的冬青树花开了,山上一片雪白,“休眠”了一个冬季的野生蜜蜂开始活跃起来,围着树上白色的小花朵“嗡嗡”飞个不停。
刘永邹看着这些可爱的小蜜蜂,回到家里请木工做了好几个蜂桶,开始迎接这些野生小蜜蜂“归巢”。
“只要有蜂桶,在山上招蜂不是问题,我花半天功夫就招进来两桶蜜蜂。”刘永邹说,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家已经驻进了8桶蜜蜂。接下来就是管理。平时日常驱逐马蜂、清理蜘蛛网等管护,就由他父亲在家管理,蜜蜂分桶的活就自己负责做。
如按传统的模式养蜂发展缓慢,刘永邹善于动脑,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去找附近养蜂老农拜师取经,还挤出时间参加政府组织的实用养蜂技术培训。
通过多方讨教,刘永邹不仅学会了蜜蜂的防疫防病,还学会培育蜂王的高招。
带动村民增收 赠送蜜蜂后还要送技术
仅在短短6年时间,刘永邹通过自繁自养,从最初的8桶蜜蜂繁殖到现在的120桶,今年产蜜800余斤,收入了12万多元。
“从掌握养蜂技术后,我发现以前的圆桶在管理上没有方桶方便,就把以前的圆桶全部成方桶。”刘永邹说,方桶的好处,可根据桶的大小置放蜂巢,蜜蜂在里面就不会显得拥挤,平常管护起来不费力。
“飞”来的收入,让山上的种烟大户也眼红了,大家也想让家里发一笔'飞来之财'。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只要看到刘永邹从城里回来,便围着他拉家常,要拜师向刘永邹学习养蜂技术。刘永邹毫不推脱,除了答应教他们养蜂技术,还亲自到这些农户家察看场地,为他们养蜂进行长远规划。
三塘村二组的刘永红,每年种50亩地的烤烟大户,家里收入可观。2018年找刘永邹学会养蜂技术后,现发展蜜蜂30余桶,今年产蜜300余斤,收入4万多元。
一组的董明华,之前因家里两个大学生,成为村里的建卡贫困户,后来通过扩大烤烟种植面积,提前实现脱贫越线。2020年,董明华在刘永邹的帮助下,现喂养蜜蜂15桶,今年收入近2万元。
“我现在桶里这些蜜蜂,是永邹送的2桶蜜蜂开始起家,我后来又招了3桶,永邹看到蜂桶内蜜蜂多,又送我几个蜂王帮我分桶,才有现在这么多。”董明华说,永邹是个好兄弟,盖上新养蜂的好几家都是他一手帮扶起来的。
除了帮盖上的村民养蜂增收,刘永邹还帮助城东街道的黄旭林,沙坝镇的罗光胜、李儒江等村民成为养蜂大户,为这些农户实现家庭增收和乡村产业振兴。
华龙网特约通讯员 李诗素
原标题:城里打工老家养蜂 黔江这个农民的“双面人生”比蜜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