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共有284处地名和“佩奇”有关 带“野猪”和“母猪”的地名各有62处

12.02.2019  19:01

猪不仅是十二生肖之一,还是热情、勇猛、幸运、财富的象征,是农业和丰收的象征。而从原始社会开始,猪就是重庆人生活中的亲密伙伴。12日,记者从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的公众号“八二四研究所”了解到,我市共有284处带“”的地名。

19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地方品种中 地方猪种就占了5个

重庆多样的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为物种的丰富性提供了条件,各类畜禽历经人们千百年的驯养与培育,形成了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优良品种。

其中,在重庆市19个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地方品种中,地方猪种就占了5个。分别是荣昌猪、罗盘山猪、合川黑猪、渠溪猪和盆周山地猪。而荣昌猪不但入选了《中国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更是位居中国四大名猪之一,成为荣昌甚至重庆的一张名片。

2007年1月5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丁亥年生肖(猪)邮票,在荣昌举行的首发式。

而在主城区的相国寺、化龙桥等地,都曾出土过汉墓陶猪群。说明在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重庆地区家养猪就已有了一定规模。

到明清时期,重庆地区的很多县志上,出现了更多关于“”“土猪”等的记载。清乾隆《巴县志》、《江津县志》;道光《石柱厅志》、同治《荣昌县志》;民国《大足县志》、《巫山县志》等,均已把“”列为特产。

光绪十年(1884年)的《荣昌县志》,还对白豕(猪)进行了如下记载,“健如刚鬣色如银,乌鬼乌金谩比伦,自是太平多瑞物,糟糠风味亦嘉珍”。 

重庆地名中 有284处带“

穷不丢猪,富不丢书”古人用猪代表物质生产,用书代表精神生活。猪成为财富的象征,猪养得好、养得多,家中的运势就越兴旺发达。

也因此,重庆有很多地名都跟猪有关。比如,《重庆府治全图》《渝城图》等清代老地图中,就记载了重庆古城内多处跟猪有关的地名,像母猪巷、猪市街、猪十字等。放眼到整个大重庆,也找到284处带“”的地名,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其中最多的竟然是带“野猪”和“母猪”的地名,都各有62处。

为何重庆人对这两个地名情有独钟呢?实际上,“野猪”用作地名,主要反映了重庆山区良好的生态,以及人们对野猪“勇往直前”和“勇敢”这种品质的认可。

经过空间分析发现,全市带“野猪”的地名,几乎全部分布在山地地区,尤其以渝东南、渝东北为最多,而在相对平坦的丘陵平坝地区,特别是荣昌、大足、梁平、垫江等地,均无此类地名。这也与适合野猪生存的地理环境相吻合。

此外,在单纯带“”字的地名中,最多的则是“猪圈门”,全市有13个。另外还有猪脑壳包等。

曾经重庆出口的猪鬃 竟占全国出口商品总值的41.63%

猪全身都是宝,最出名的除了川菜主材的猪肉,就当属猪鬃了。甚至曾有一段时间,它的风头一度超过猪肉,使重庆猪儿享誉世界。

猪鬃即猪脊背上的长毛,因其富弹性、耐摩擦、抗酸碱等特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而成为世界制刷工业最重要的原材料,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机械、造船、军事等领域。商品价值超过了猪的油、肉、肠、火腿等产品。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重庆、四川地区大量繁殖猪,用于生产优质鬃毛。其中荣昌猪所产白鬃品质尤佳,且主要出口欧美。同时,国际市场对猪鬃的巨大需求,也客观上推动了重庆地区养猪业的发展。

1891年重庆开埠后,英商立德乐于南岸龙门浩开设猪鬃工厂,引进技术工人、制定质量标准,对川鬃进行开发专供出口,其所创“鸡牌”猪鬃,很快在纽约、伦敦打开了国际市场。到1921年,重庆有华商猪鬃洗房58家,从业人员达3900余人。1934年,猪鬃的输出价值甚至超越桐油、生丝,跃居川货出口的首位。

抗战开始后,猪鬃更是一跃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国家管制贸易的产品。全国猪鬃货源主要依靠川渝地区,每年由重庆出口猪鬃约2万担,其中1944年的猪鬃出口值,竟然占全国出口商品总值的41.63%,贸易额跃居大后方出口商品之首位,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和物资。

上游新闻记者 罗薛梅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