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重庆学生画出中华魂 残缺泛黄作业本记录抗战路漫漫
表达同仇敌忾抗日情绪 “枪,在我们的肩膀。”“血,在我们的胸膛。”“回去!到东北去种高粱!”“回去!到华北去守边疆!”“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物力团结、财力团结、人力团结”……冯庆豪介绍说,这些振奋人心的简单文字,配在生动夸张的漫画场景上,出自一名学生的美术作业,无疑表达了战时重庆民众同仇敌忾
展示不畏强敌勇敢形象 在34幅漫画中,有3幅作品体现了“大轰炸”。其中一幅,画面主人公的头发、眉毛几乎都立了起来,眼睛瞪得圆鼓鼓的,嘴巴张开作怒吼状;大脚板似乎在跺地站立;双臂张开、两个拳头出奇的大,且骨头、肌肉突出;左右巨拳分别堵住了炮口、击中携带着导弹的轰炸机。冯庆豪说,“学生表达的并不是害怕、惊慌,而是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怒,还有不畏强
批评战时后方悠闲享受 看戏、喝茶、坐滑竿、抽水烟、坐竹椅子……这些在战前是市民的日常悠闲生活方式,但是战争开始后,普通人的生活变得艰难。冯庆豪说,作者笔下戴着老式地主帽的人显然不是街头老百姓,面对如此悠闲,漫画作者看不下去了。作品中直接反讽道:“救国,不是看看‘救国的戏’就完了的!”、“后方的‘手提机关枪’?!(重庆沿街有售吸水烟者)”
妙用重庆言子说抗战 “拿了枪,上前线去的,‘要得’……”、“‘要不得’,敌人的飞机还没有来已经……‘真真要不得’”。冯庆豪说,“这些都是鲜活的重庆元素,其中山城的陡峭地势也成了这个学生的创作灵感,如‘最后的胜利、最后的成功都是从艰难中一步一步走上去,重庆的路就是很好的教训,你有没有刻苦的恒心。’”配图是一坡陡峭的石阶。 本组图片由重
一本残缺泛黄的漫画作业本,它诞生于1939年,出自一名重庆学生之手,34幅漫画围绕“抗战”展示,每篇作业得分都超过90分,甚至不乏100分佳作。目前,这本战时学生漫画作品收藏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里,正处于密封消毒杀菌阶段。昨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冯庆豪向商报记者独家揭秘了这本珍贵漫画作业本的彩色扫描件。漫画用毛笔简单勾勒人物形象、场景,配上简单的文字,战时重庆景象片段跃然纸上。
不久前,冯庆豪在一旧货市场无意间寻得了这本漫画作业本,长20厘米,宽12.5厘米。“皱皱巴巴的一个本子,麻线装订而成,封面被疑似曾经收藏它的人写着‘抗战时期,一个学生的美术作品’的字样。”冯庆豪说,“刚开始,我对这个作业本并不在意,可一翻开,兴奋不已”。
“几十幅小漫画特别有意思,幽默夸张的人物形象,毛笔简单构图作画,看得出作者满满的抗日情绪和愤慨。”冯庆豪从事抗战藏品收集已十余年,“最难得的是,这些作品中,好几处明确写了‘重庆’二字,还有‘两路口’这样的标志性地名。”
这本漫画作业本的最前面有一段批注:“该生美术艺术颇佳。胡立人批。”并有时间落款。冯庆豪说:“很明显,这是一名学生的作业本,且有评分。”
目前,该漫画作业本正处于密封消毒杀菌阶段,尚未展开相关研究,更没有展出,因此,重庆商报本次报道是对该漫画首次向公众揭秘。
点评
表达深重民族危机和同仇敌忾精神
四川美术学院动漫产品教研室主任唐愚程看了这组漫画作品后予以了充分肯定。
唐愚程分析说,从作品来看,画风比较幼稚,有童真在里面,有些地方说不上很准确,应该是出自在校学生之手。这组漫画作品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画的简化。画纸也是国画练习的毛边纸。
“从漫画作品的主人公的大鼻子来看,作者应该受到过欧美画风的影响,尤其是法国。”唐愚程说,“法国的漫画最喜欢用大鼻子的形象。”
唐愚程介绍,抗战时期的漫画社团与木刻活动都比较活跃,常用在抗日宣传中。当时的民众不少人都不识字,而漫画易读、易懂,宣传效果较好,愈显生机,更焕风采。漫画以形象生动、趣味、夸张艺术语言,表达了当时民众的愤怒。这是文字、国画这些形式都不能表达的。这组漫画作业,很好地反映了抗战时期深重的民族危机和民众同仇敌忾的抗日救亡精神。
链接
战时重庆曾举行抗战漫画展
1940年元旦,“新年抗战漫画巡回展览会”出现在重庆城区两路口街头,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看。两天后,这个展览又移至市中心区的都邮街和中央公园展出,更是引起重庆社会各界关注。据当时媒体报道称:“作品约共二百余幅,多为通俗之连环画,参观者极为拥挤,予民众以深刻之印象。”记者 王杨 周舒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