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道的重庆小面,招牌上从来不会出现“正宗”二字
重庆都市游火了,游客多了,火锅店增多了。小面也火了,各色面馆也多了,有做街坊邻居生意的小面馆,有在车站附近做上班族生意的移动早餐车,有做逛街购物者和CBD精英的精致面馆,有专做游客生意的景区面馆……有本地人开的,有外地人开的,也有连锁经营的。味道嘛,参差不齐,有绝味的,有尴尬的,有难吃的,有评价冰火两重天的。
于是,重庆地面上冒出了越来越多打着“地道重庆小面”“正宗重庆小面”之类招牌的面馆,虽打着各种“正宗”牌子,但毛血旺、小面、酸辣粉全在里面。我想说的是,但凡是在重庆本地号称“正宗重庆小面”的馆子是最不正宗的,正因为不正宗,正因为他们自己也晓得不正宗,所以要靠“正宗”二字来折一折内心的心虚。
常吃重庆小面的本地人都知道,稍微还可以点的小面大都是夫妻店或家庭店,取的名字都不怎么霸气,要么是方言味儿足的,要么是按所在区域取的,要么是直接用老板名字、绰号或显著特征的,要么用炊具、盛具等店内物事的,要么是寄托生意兴隆期望的……这样的名号才是最提劲儿的,加个“正宗”二字或是直接用“重庆小面”,纯粹是在“假打”。
一碗“梯坎面”,吃的是山城重庆爬坡上坎的日常生活;一碗“板凳面”,吃的是长板凳的记忆故事;一碗“钵钵面”“盅盅面”,吃的是搪瓷碗盆儿的童年记忆;一碗“胖妹面”,吃的是重庆女娃儿的彪悍人生;一碗“转角面”,吃的是犄角旮旯转角遇到的爱;一碗“温馨缘”,吃的是街坊邻居的和谐共处;一碗“兴隆面”,吃的是日子红火的希冀;一碗“彩电面”,吃的是某个角落的岁月;一碗“眼镜面”,吃的是那种骄傲气质;一碗“董小面”,吃的是董家人的味道;一碗“万州面”吃的是万县人对美味的坚持;一碗“鸭血面”,吃的是泡椒鸭血的咸酸美味……这才是重庆小面应该有的样子。
我可以环境不好,甚至有点脏乱差,但味道必然要浓烈鲜香;我可以没有店名店招,但一定要有回头客甚至周边居民数十年如一日地光顾,更有甚者慕名打卡的吃货络绎不绝;我可以毁誉参半、风评两极分化,但味道有鲜明的本土特色或区域特色;我就做这一间小店,不求做大不求扩张,只要做好老味道就行,老顾客爱吃就行;我用的碗可以满是缺口,但对调料和味道的一直是高标准高要求……
这就是真正的小面,从不叫嚣自己是正宗重庆小面,从不当街吆喝拉客甚至脾气还有点急躁,也不做什么营销推广,味道和口碑就是最好的营销。上班路上,下班路上,赶集路上,在一家小店坐下来,“老板,二两小面,干溜。”这就是地道的重庆小面。地道重庆小面没有固定的味道标准,一家一味,好吃才是王道。
原标题:地道的重庆小面,从来就不叫重庆小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