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档案馆推馆藏精华 208位名人手迹还原抗战重庆

06.05.2015  09:32

  它们是重庆市档案馆的“馆藏精华”,历经20余年筹备编撰即将出版;很多名人题词、信札首次公开

  1936年,冯玉祥为《重庆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土木第六班、机械第二班同学录》题词。

  1940年1月,陶行知为《新华日报》创刊两周年纪念题词。

  1940年6月,孔祥熙为重庆大学第五届毕业生题词。

  抗战时期,康心如为重庆明善小学创办十周年暨清芬楼落成题词。

  记者 蒋艳 报道

  重庆市档案馆整理出“馆藏精华”,共208位、400余幅抗战时期名人的手迹,分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四个板块,编撰成《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名人手迹》,本月有望出版。

  很多名人题词、信札,是首次公开,这也是抗战名人手迹第一次集体亮相。这些手迹不仅展现了各位名人的个人风采,书信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更是还原了最真实的抗战大后方生活。

  时间跨度大

  上世纪90年代曾启动编纂工作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随之而来的是经济、军事、文化重心的西移,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战时中国各党派、各阶层、各领域的代表人物,相继来到重庆生活、工作、学习。

  重庆市档案馆作为国家一级档案馆,拥有40余万卷抗战历史档案。其中,抗战时期的名人手迹,是馆藏的珍贵档案。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曾启动抗战时期名人手迹的精选。”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委员会委员、重庆市档案馆收集整理处处长唐润明说,因种种原因暂时搁置,这项工作时隔十余年之后重启。

  2011年,部分名人手迹曾在市级机关综合办公楼、三峡博物馆,以及北部新区、万州、涪陵、璧山等地巡展。2012年,展览曾跨越海峡到了台湾,台北、新竹、彰化……每到一处都吸引了很多参观者。

  收录人物全

  208位抗战时期名人手迹入册

  唐润明说,在世界各国和中国人民隆重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名人手迹》,很有意义。

  “在部分手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对重庆市档案馆的珍贵馆藏再次进行精选,”唐润明介绍,最后选出了208位、400余幅名人题词和信札,“很多图片、真迹是首次公开。

  内容分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四大板块。政治人物中,有蒋介石、刘湘、孙祥熙、宋子文、董必武、张澜等;经济人物有康心如、卢作孚、杜月笙、胡子昂、刘鸿生等;军事人物有冯玉祥、陈诚、何应钦等;文化人物有冰心、郭沫若、马寅初、胡秋原、梁漱溟、沈钧儒、黄炎培、陶行知等。

  抗战时期,只要在重庆待过、你能叫得出名字的名人,都在其中。唐润明说,这也是抗战时期名人手迹的第一次集体公开亮相,人物图片、题词信札,都与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抗日战争史密切相关。

  历史韵味浓

  私密信札、题词还原抗战生活

  “在抗战时期,日常书信仍然是用毛笔书写,后来钢笔逐渐普及,”唐润明说,这些信札曾经很私密,如今成为历史的见证,还原最真实的抗战大后方生活。

  题词或取材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或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信札是战时生活的真实写照,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爱国热情、英雄气概与平民情怀。这些手迹,也是难得的书法精品,是研究书法史的重要参考资料。

  “书为心迹,笔为心笔”,可以看到不同的人生风采和书法大观;“方寸之间,翰墨千秋”,一段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抗击侵略的恢弘史实,以这样的形式娓娓道来,既印证历史,也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每一封书信背后 都有一个故事

  茅以升负重任

  抗战时期曾计划修索道

  山城重庆,坡多梯坎多,背水、挑菜,都要爬坡上坎。当时城里清运垃圾,也得人们肩挑背扛。1945年10月,茅以升给时任重庆市政府秘书长杨绰阉写了一封信,信中讲到在炮台街修一条索道清运垃圾,信笺上有“中国桥梁公司”字样。

  “绰公秘席前承,嘱代为筹画炮台街运送垃圾索道一节……”茅以升在信中,讲述了卫生、工务两局到炮台街勘测情况,附有计划说明书、示意图设计。当时的炮台街在哪里?就是如今的沧白路,嘉陵江索道楼所在之地。

  而且,信中写明当时修索道需要的工程经费为33万元。为了节省开支,茅以升还积极想办法:“钢索一项,桥梁公司存有些钢料,当可暂借应用。

  同一时期,还有另一件大事,茅以升主持设计的望龙门缆车,于1945年4月竣工,当年5月16日通车运行。炮台街索道应该在望龙门缆车之后。但是,由于战时环境、财力等原因,炮台街修索道一事未能实施,直到上世纪80年代,相同位置才有了一条过江索道。

  冯玉祥重情义

  敦促张自忠陵园落户北碚

  在重庆市北碚区梅花山,有一座抗日民族英雄张自忠上将的陵园,现在已是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冯玉祥与张自忠感情至深,张自忠牺牲之后,是他促成了陵园落户北碚,并嘱托建设、看管好。从一封信就可以看出两人特殊的感情。

  1946年5月6日(民国三十五年),冯玉祥为建张自忠将军墓园一事,给北碚管理局局长卢子英写了一封信。信中这样评价张自忠:“五十个联盟国家,只有这样一位受伤不退,以致阵亡的张上将自忠。他的坟墓就埋在贵治,这真是最大的光荣和幸福吧!

  冯玉祥在信中还写道,“张将军建一墓园,五间广大的享堂,是由王尔昌先生担任募建的;马路上有一个大的石头牌坊,是由玉祥担任募建的;园的当中,左中右三个亭子,是由鹿钟麟、薛笃弼、张树声三位先生担任募建的……为了墓园地亩的事,和一切建筑管理的事,同人等诚恳底(地)请求您多负些责任,特此委托。”落款是“张上将墓园筹建委员会”,委员会的负责人正是冯玉祥。

  孔祥熙为救灾

  致信重庆市长提出方案

  从1938年2月18日起至1943年8月23日,日本对战时中国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重庆城损失惨重。

  1940年8月22日,孔祥熙为迅速救济“重庆大轰炸”的灾民,给时任重庆市市长吴国桢致函。

  “连日敌机肆虐,狂炸市区,商肆民居多被夷毁,灾情惨重至深……”孔祥熙在信中表示,应该切实赈灾,以安民心。

  信中还说了如何救济重庆的灾民,拨款10万元买芦席,给受灾最严重的贫民先搭临时房舍;有能力自己建造者,各方都要予以便利,“早日恢复市面,而各得营生。”信中也表示,至于救济费,更不能延误,要最短时间内办理完成,尽早让灾民得到帮助。

  康心如能耐大

  陶行知郭沫若都曾向他募款

  抗战爆发后,在恶劣的环境下,要办成、维持一件事,相当困难。一些战前声名显赫、一掷千金的人物,不得不放下身段,为自己、为朋友、为国家,请求资助。其中,不少名人向“金融大亨”康心如募款。

  比如,“海上闻人”杜月笙、杨虎,二人在民国时期的上海滩,何等威风。到重庆之后,杜月笙为了替张君励主办的《民宪》半月刊拉广告,写信给康心如,请他所属的四川美丰银行“惠予赞助,按期赐登广告”。杨虎则为帮助著名学者常任侠推销其所著的《经济封锁与反封锁》一书,写信给康心如:“望仗鼎力赞助,并代征银行界同仁多予预约。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教育家,1942年,育才学校创办之初,由于学校运转缺乏资金,也向康心如开口募捐。在信中,陶行知这样介绍学校情况:近几个月以来,物价持续高涨,学校每月的预算已达十一万元。但是学校所存的钱款,却只有五万元。余下的,只有每个月去筹措。希望能够得到捐助,帮助学校渡过难关。

  1941年,郭沫若为支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孩子剧团”公演募款,也曾致信康心如。

  马寅初有性格

  因重大校长卸任拒绝受聘

  马寅初是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教育学家、人口学家,曾担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新中国建立后曾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兼教授、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浙江大学校长等职。

  但这个人却十分有性格,从一封信就可以看出来。马寅初对时任重庆大学校长胡庶华,曾有不错的评价,胡庶华是重庆大学第二任校长。1938年,重庆大学准备聘请马寅初授课,并担任重庆大学商学院院长及系主任。但恰逢此时,马寅初听说,胡庶华不再担任重庆大学校长。

  马寅初立即就给重庆大学校长办公室回了信:“倘胡校长回校复职,自当践约,于下学年在贵校担任讲授数小时,至商学院长及系主任。因才不胜任,请另选贤能为荷。

  大意就是,如果胡庶华回来继续当校长,我可以来上课。如果不让胡庶华当校长了,我也就不来了,你们就另请高人吧。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