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环保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
6月20日上午,重庆市环保局召开了《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和《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专题新闻发布会,市环保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卫发布了《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主要内容,市环保局各业务处室(单位)相关负责人就记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回答。
主持人: 大家上午好!市委、市政府于近期正式印发了《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这是重庆市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央关于生态环境各项决策部署的任务书、作战图。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发布会,集中发布、专题解读“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就是要讲清楚说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下面,请陈卫副局长发布相关新闻。
陈卫: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下面由我为大家介绍相关情况。
一、《重庆市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2018—2020年)》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拟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综合防治、改革创新等几个原则,统筹“建、治、改、管”,总投资491亿元,用三年时间,实施四方面25类共180项工程,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治理突出环境问题,还原天蓝地绿水清环境底色
《实施方案》将持续深化“碧水、蓝天、绿地、田园、宁静”五大环保行动,聚焦“水里”“天上”“地里”“村里”,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在“治理”方面,将重点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工程和乡村绿色家园打造工程。
实施城市生态品质提升工程方面,一是将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推广3万辆新能源汽车,实行非道路移动机械登记制度,着力控制交通污染。积极应对臭氧超标,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着力控制工业污染。减少油烟扰民,划定高污染燃料禁燃区,着力控制生活污染。积极应对污染天气,实行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深化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
二是将切实减少噪声污染扰民,着力减少社会生活噪声,开展广场舞、KTV等社会生活噪声专项整治。减少交通噪声,加强机动车、铁路、城市轨道、船舶噪声污染控制。控制施工噪声,严格执行夜间作业审核制度,建立夜间违法作业曝光平台。整治工业噪声,严肃查处工业企业的超标排污行为,依法缴纳噪声超标环境税。
三是将开展城市生态修复,打好黑臭水体歼灭战,全面完成已发现的48段黑臭水体整治工作。保护和修复“四山”生态,开展“四山”地区违法建筑整治。高标准整治“两江四岸”,建设0.69万亩滨河生态防护绿化带。着力打造生态岛,规划建设好广阳岛、中坝岛、桃花岛、钓鱼嘴片区。着力修复“污染土地,开展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建设。推进实施增绿添园项目,新增450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和15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
实施乡村绿色家园打造工程方面,一是将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严防农用地土壤污染。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二是深化流域污染防治,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库管理保护机制。加强良好水体保护,着力整治劣Ⅴ类河流和不达标重点河流。
三是强化水污染源整治,保障饮用水水源安全,重点实施工业企业、水产养殖、化工行业综合整治。深度治理工业污染,全面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十一小”企业。防治水产养殖污染,江河湖库以及三峡库区175米水位淹没区内禁止采用污染水体的方式从事水产养殖。加强化工行业整治,依法取缔、撤销不符合有关规划、区划要求或位于环境敏感区域内的化工园区。
四是加强重要生态综合治理,打好国土绿化提升战,开展退耕还湿、退养还滩。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进一步强化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等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保护和管理。
(二)加快补齐环保设施“短板”,夯实污染防治基础
加力补上环保设施短板,建成一批城乡污水、垃圾和固体废弃物等处理设施。在“建设”方面,将实施以下工程。
一是实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改(扩)建8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对2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实施提标改造,新建950公里城市污水管网,新建19个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二是实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危险废物收运体系,建设万州、巴南、渝北、永川、万盛经开区等5个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三是实施道路交通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工程。新增1.8公里道路声屏障、45万平方米道路降噪绿化带,改造6.5万平方米低噪声路面。同时,将加快实施码头船舶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工程,实施生态环保监管大数据建设工程。
(三)强化环境全过程管理,提升环境监管水平
坚持源头预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覆盖、零容忍、严问责,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在“管理”方面,将实施9项工程。
一是实施“四个结构”调整工程。实施“四减四增”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过剩和落后产业,增加新的增长动能。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调整运输结构,减少公路运输量,增加铁路运输量。调整农业投入结构,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二是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工程。加快形成生态保护红线“一条线”、“一张图”、“一套管控体系”的核心体系,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的开发建设活动,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三是实施产业环境准入控制工程。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严格执行规划环评制度,抓好建设项目环评审批。四是实施重点污染源环境监管工程。加快建立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实现稳定达标排放。五是实施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工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六是实施环保督察全覆盖工程。以“督政”为重点,严格督察问责。每两年对各区县集中督察一遍,全面压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担责、终身追责”。七是实施环境违法零容忍工程。以“督企”为重点持续加强环境监管,实行“利剑执法”“铁腕监察”“联动司法”“阳光监督”,加大对环境违法的查办和惩治力度。实施“黄牌”警示,“红牌”处罚制度。八是实施环境刑事司法联动工程。实现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高效衔接,深化“刑责治污”,构成环境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九是实施环保法治建设工程。树立依法治理理念,强化法律法规权威地位。
(四)深化环境监管制度改革,构建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引导激励机制,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在“改革”方面,将实施以下工程。
一是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改革工程。让排污许可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作为企业守法、部门执法、社会监督的依据。二是实施环保信用评价制度建设工程。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红黑名单”,在公共采购、金融支持等领域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三是实施环境监测制度深化工程。建立独立权威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严厉打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推进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加快监测站点建设。四是实施污染源普查制度健全工程。掌握各类污染源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为加强污染源监管、改善环境质量、服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提供依据。五是实施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制度建设工程。鼓励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培育发展第三方环境监理服务机构。探索建立第三方环境风险损害评估。六是实施环保投融资机制优化工程。进一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高环保企业直接融资比重,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培育壮大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主体。七是实施多元化补偿机制完善工程。对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以上且流经2个区县以上的19条次级河流,实施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积极运用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等交易补偿方式,增加生态补偿投入。八是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工程。推行生态环境损害制度改革,破解“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
《实施方案》契合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体现了重庆转型发展的内在需要,也反映了全市人民的美好愿望,具有鲜明的重庆特色,构建了系统完整的指标体系,贯穿了改革创新精神,是这三年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行动指南。
二、《重庆市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主要内容
《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和“四个扎实”为要求,将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作为战略任务,将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为战略目标,力争用三年时间,把“绿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通过坚持生态优先,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深化改革“四个坚持”工程体系,深入实施28项重点工程,推动生态系统得到全面保护,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文明体系加快形成,到2020年,形成绿色产业结构和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实现有机统一。
(一)坚持生态优先,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行动计划》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着力恢复“绿水青山,让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美景永存。为此,将实施11项工程。
实施主体功能定位工程,科学确定各区域、区县主体功能定位,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重点将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18-2035)》。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工程,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和监管平台试点,制定实施《重庆市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办法》,严格强化用途管制。实施产业准入控制工程,编制并实施“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坚决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纺织、造纸等存在污染风险的工业项目、5公里范围内新布局工业园区。实施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坚持“建”“治”“改”“管”并举,以解决大气、水、土壤污染等突出问题为重点,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工程,加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湿地和重点湖库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着力保护和利用好“四山”,高标准打造“两江四岸”滨水空间。
同时,实施长江两岸绿化提升工程,包括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开展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开展生态类地票试点工作。实施城市立体绿化工程,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要求,均衡布局公园绿地,每年新增城市绿地1500万平方米。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健全修养生息制度,开展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消落区治理力度。实施重庆“生态岛”建设工程,加强广阳岛、桃花岛、九龙半岛、钓鱼嘴等主城区范围内两江上下游江心岛与半岛的保护,优先将广阳岛建设成为“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实施长江岸线整治保护工程,把水安全、防洪、治污、港案、交通、景观等融为一体,规范岸线利用,加强沿江工业管控。实施自然灾害防治工程,强化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灾后重建能力以及防灾减灾救灾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二)坚持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行动计划》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加快建立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绿色产业“规模化”,实现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差异化发展,使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作用。为此,将实施9项工程。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工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施绿色生产工程,加强化工企业和化工园区环境管理,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和绿色矿业发展,推动农业从增产向提质转变。实施低碳循环再生工程,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打造低碳城市建设,提升再生资源行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试点。实施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程,开展工业能效赶超行动,推动能源消费替代,严格用水定额,严格用地总量控制,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
同时,实施创新分享经济工程,积极争取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构建起知识密集、多点支撑的产业结构。到2020年,使我市成为全国领先的分享经济高地。实施智能化驱动工程,全力建设科技强市、质量强市、网络强市、数字重庆、智慧重庆。实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工程,到2020年,全市国际物流总量突破1200万吨,市外货物占重庆港口货物吞吐量比重、外贸集装箱占全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均超过50%。实施绿色金融工程,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加大支持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担保和绿色产业基金的发展力度。实施生态经济工程,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中医药产业。
(三)坚持深化改革,共建共享生态文明成效
根据《行动计划》,将坚持共建共享,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绿色行动体系。主要包括实施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公共节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化培育,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年等5个工程。同时,将坚持深化改革,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实施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3个工程。
《行动计划》统筹兼顾,凝心聚力,覆盖面广,涉及43个市级部门和各区县党委政府,提出了“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法治建设、强化责任落实、强化督察考核、强化资金保障”五个强化的保障措施,压实了工作责任,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纲领。
总体上,通过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和“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方案”,通过攻坚克难实施系列工程措施,通过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计划到2020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稳定达到95.2%以上,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86%以上。全市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00天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1%,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到42%,土壤环境保持稳定,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高于53分贝,声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市生态环境安全得到保障。绿色发展方面,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55%,信息化发展指数跃居全国前列,第三产业增加值GDP比重达到50%以上。到时,重庆山水“颜值”将更高,大地“气质”将更佳,长江经济带将得到长足发展,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将更具魅力,浑然天成自然之美和悠久厚重人文之美将取得积极成效。
主持人: 最后,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提问。重庆电视台记者: 请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有何特色?
生态处: 《行动计划》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工程各方面突出了重庆特色。比如在基本原则中,将“坚持‘上游意识’”作为五个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明确提出要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体现“上游水平”,切实做到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重点工程里,实施重庆“生态岛”建设工程,强调“加强广阳岛、桃花岛、九龙半岛、钓鱼嘴等主城区范围内两江上下游江心岛与半岛的保护”,实施生态文化培育工程中“突出重庆特色的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
重庆日报记者: 我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涉及点多面广,请简要介绍一下,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有哪些标志性的战役?综合处: 《攻坚方案》统筹“建、治、改、管”,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主要集中在全力确保水环境安全,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全面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全面推动生态修复等方面。
重庆晚报记者: 请问,我市目前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如何?下一步将如何保障乡镇污水处理设施稳定运行?水处: 2017年底,全市有1025个乡镇(214个街道、811个乡镇)。除221个街道、乡镇的生活污水收集进入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或相邻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外,其余804个乡镇(含下辖777个撤乡场镇)共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1584座,处理能力约115万吨/天,下一步将从三个方面确保设施稳定运行:
一是落实资金保障。市级财政每年会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为已建设施运行管理提供了资金保障。二是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巡查制度,强化对设施运维管理情况的日常监管,开展污水处理设备自动化控制试点,推行乡镇污水处理运维工作规范化流程,确保设施正常运行。三是加强督查考核。将运行管理情况作为对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已建项目的日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已建项目稳定运行。
新华网记者: 请问,从环评审批入口关的角度讲,如何从源头上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环评处: 总的一个原则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实现严格准入与推进高质量发展“手拉手”“齐步走”。具体落脚到四个方面,一是准确把握大的方向,分类精准施策,对高污染、高消耗、高排放、高风险和产能过剩项目,严格落实国家和市里的规定,该限制的严格限制,该禁止的坚决禁止。二是优化环境资源配置,强化环评刚性约束,充分发挥规划环评宏观管控作用,持续抓好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审批,严控“两高一资”项目。三是加大改革力度,促进高质量发展。如分类精准放权,推进“放管服”;自加压力、压缩环评审批时限等。四是科学制定“三线一单”,全面加强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系统性、整体性保护。
重庆之声记者: 请问我市涉及大气、水环境质量监测站点建设进展情况如何?自动监测站点的建设为我们科学评价生态环境质量带来了哪些变化?监测处: 目前,我市大气监测站点共217个市控以上点位,其中城市空气质量评价相关点位71个(国家考核相关点位17个,市考核区县点位54个),用于空气质量研究的点位23个、空气降尘监测点位74个、降水监测点位49个。部分区县在开展城市环境空气网格化自动监测站点建设。
水环境质量监测网设有2130个断面(点位),包括302个河流断面、165个大中型水库点位、64个在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578个乡镇饮用水水源地、21个水质自动监测点位等。
自动监测因监测频次高,其数据获取量、时效性均优于手工监测,同时能明显降低人力投入,因此在严格质量控制和规范运行维护的基础上,自动监测能够提升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工作水平,为及时防范大气和水环境风险,有效应对污染事故提供科学支撑。同时也有利于更加全面、准确、真实、客观地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因此环境监测体系总的发展方向将是自动监测为主、手工监测为辅。但目前自动监测还处于发展阶段,也还存在监测项目偏少、相关监测标准及技术规范还需完善、与手工监测的历史评价结果科学过渡等需要不断完善的方面。
重庆法制报记者: 请问,我市在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过程中,从哪些方面措施体现了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并进?生态处: 首先在《行动计划》主要目标中,强调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村庄保留自然风貌,就城乡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单列一段,提出“打造水清天蓝地绿、宜居宜业宜游的美好环境,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其次在构成《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中,提出了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机制、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多种加强城市、农村建设的相关措施。最后在《行动计划》的28项重点工程中,配合我市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单列“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提出统筹做好乡村建设规划,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健全保洁、收运、处理的治理体系,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重庆政协报记者: 请问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目前进展如何?土壤处: 根据环保部通报,我市土壤污染详查采样、制样、流转、送检、分析测试和数据报送全流程已打通,采样、制样能力满足进度要求,相关工作按月度计划有序推进,测试能力基本满足要求。按照百分比排名,我市土壤样品采集工作完成99.51%,排全国第6;土壤样品制备完成97.41%,排全国第4,分析测试完成38.71%,排全国第1。
大渝网记者: 请问我市正在开展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专项整治行动进展如何?水处: 市环保局抽调40余名执法精干力量组成检查组对82个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拉网式自查,全面摸清水源地基础数据,切实管控潜在的水源地污染源。各区县对督查组交办的问题立行立改,有针对性的制定整改方案并及时向督查组反馈整改情况,目前,我市上报生态环境部116个问题完成整治36个,专项督查新发现的37个问题已完成整改20个。下一步,我局将加大督办整改力度,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整治作为我市第三批环保集中督察重点内容,强力推进问题整改。对行动迟缓,进度严重滞后,又无可行整改措施的,及时启动约谈、督办、问责,确保问题按期销号清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