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发布
近日,市政府正式发布《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的出台,有着怎样的背景?提出了哪些目标和重点任务?将给重庆带来什么变化?11月15日,市科委相关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对《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4.4万字,3大板块
——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全力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突出科技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质量整体跃升,创新活动日趋活跃。”该负责人说,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于服务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增强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率为主线,以打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为保障,我市制定了《规划》,作为“十三五”时期我市科技创新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和行动纲领。
《规划》全文约4.4万字,分为发展愿景、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3大板块,共12章。第一个板块是发展愿景,由发展基础与趋势、发展思路和目标两章构成。第二个板块是重点任务,由聚焦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等9章构成,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在科技创新中“如何激励企业技术创新” “如何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 “如何引进外部创新要素和人才资源” “如何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如何处理政府与科研单位及科技人员的关系” “如何弘扬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等关键问题。第三个板块是保障措施,主要是对规划实施与监测管理进行了明确。
“1+3”定性目标,10项定量目标
——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生态更优化
“《规划》提出了‘1+3’定性目标和10项定量目标。”市科委负责人称。
“1”是指总体目标,即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城市行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建成西部创新中心。
“3”是指3个分类目标,一是创新型经济结构基本形成。构建起知识密集、多点支撑的产业结构,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
二是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要素集聚辐射能力显著增强,产学研协同高效,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幅提升,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一批重点专业学科,聚集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规模以上工业类国有企业实现研发机构全覆盖;
三是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基本形成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资源配置更加科学有效,激励创新的法规、规章和政策更加健全,全社会创新意识大幅提高,形成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价值导向和文化氛围。
10项定量目标包括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60人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0家,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达到1.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8.6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400亿元以上,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8.3%。
9大重点任务
——增强创新自信,培育10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
“十三五”时期,我市规划了9大重点任务,包括聚焦重点领域技术创新、优化创新资源布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构建高效的研发组织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建设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全方位开放式创新、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
在聚集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方面,规划了先进制造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健康技术三大技术创新重点方向,同时兼顾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生态环保、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6个方面的技术创新,将集中实施一批重点研发专项和重大科技工程,有效解决我市产业升级与经济转型的技术供给,培育创新发展新优势。
在优化创新资源布局方面,以创新要素的集聚与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分工,加快形成多点多极支撑的创新发展格局。到2020年,把两江新区建成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在全市率先进入创新型区域行列,成为西部创新中心的核心展示区。
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方面,我市将通过实施企业研发投入倍增计划、企业研发机构倍增工程,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重点培育10大企业研发创新中心,不断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构建高效的研发组织体系方面,我市将推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和科研院所制度,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作用,提升科研体系整体效能。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发扬多元、开放、包容、共享的创新创业文化十分重要。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规划》也强调,要建立多要素多层面联动的生态系统,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
“这既包括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持续推进质量、标准和品牌战略,完善激励创新的公共政策,强化科技金融服务支撑,也包括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弘扬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该负责人表示,对此,我市倡导百家争鸣、尊重科学家个性的学术文化,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将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自由宽松的科研氛围,对单位和个人在创新活动中勤勉尽责但未达成预期目标的,不做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