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扶贫专报第二期

15.01.2016  19:52

  

精准施策 完善机制 立足长远

  

 

巴南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任务

 

 

 

     巴南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脱贫攻坚的系列部署,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的方向和要求,集中各种资源和力量,全力推进5个贫困村“销号”和3761户12075名贫困人口“越线”任务,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一、坚持问题导向,落实扶贫举措出成效

  (一)扶优扶强,构建“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基础,以合作社为平台,在贫困村优化“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打造“姜家十黑”特色农业产业链、东温泉“好恋家”休闲观光、双河口“羊鹿花果山”乡村旅游、接龙镇“龙泉谷”漂流和“逛马路体验乐园”、二圣“万亩渔村”生态休闲渔业6个特色都市特色农业项目。在贫困村规划并栽种910亩蔬菜、2760亩经济作物和2050亩特色水果。“姜家黑”系列产品加工厂已建成,新培育专业合作社6家、家庭农场2家和种养业大户3个。

  (二)综合施策,落实“私人定制”帮扶举措。投资2672万元,建立到户帮扶精准施策台账。为常年留守农村生产生活的贫困户购买生产资料,发展订单农业,由政府按不低于市场的价格回收销售;发展都市效益农业和“养生养心养老”休闲观光产业,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参股等方式,就地参与产业发展增收;实施“互联网+”扶贫工程,线上京东·中国特产·巴南馆正式开馆,构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加快相对贫困区域物流配送体系建设。

  (三)快速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开通绿色通道,新建和改扩建村社公路122公里,硬化公路和人行便道。新建山坪塘、提灌站、安全饮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新修沟渠、管道,解决人畜饮水安全问题和贫困村农田灌溉、产业发展用水需求。完成贫困村便民中心维修或新建,并投入使用。对有搬迁条件和意愿的贫困户应搬尽搬,对贫困户搬迁宅基地复垦,实行优先备案入库、优先复垦、优先地票交易、优先直拨价款。

  (四)解困助学,精准实施教育脱贫。深入实施教育扶贫工程,严格落实市级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政策,多渠道募集资金。受理贫困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783人,申报贷款资金533万元。募集解困助学基金61.3万元,精准资助185名贫困学生。减免和资助中职教育阶段学生25509人次2400万元。落实普通高中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学前教育阶段资助资金1000余万元。

  (五)全面发力,开展医疗救助脱贫。建立完善针对贫困人口的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补充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救助建卡贫困户中的重特大疾病和慢性病医疗患者38人。实现合作医疗保险全覆盖,为现有贫困户购买大病医疗补充保险。建立专家巡回医疗队伍,推进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签约因病致贫贫困户1156户。建立贫困患者转诊“绿色通道”,组织各级医疗单位建立医疗脱贫基金,已累计达385万元。

  (六)应保尽保,低保政策全面“兜底”。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收入增长相适应的增长机制,将今年农村低保标准统一调整到230元/人/月,实现脱贫线与低保线“两线合一”。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实行“低保”兜底,发放低保金143.4万元;临时救助363人,发放临时救助金91.3万元,做到应保尽保。

  (七)完善功能,靠前提供公共服务。在贫困村村办公阵地推进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便民超市进村工作。依托村公共服务中心提供家政养老、图书阅览、远程教育、邮件转交等拓展服务。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成贫困村“半小时文化圈”。

  二、坚持机制创新,构建扶贫开发大格局

  (一)构建“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的五级工作机制。 一是 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统筹负责全区脱贫攻坚工作。 二是 扶贫集团。由区领导任团长,负责帮助贫困村脱贫工作。 三是 驻村工作队。选派5名现职副处级领导分别担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并兼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坚持吃在村、干在村、住在村,不脱贫不撤离。 四是 扶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驻镇支农区领导担任,负责有脱贫任务的20个镇街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成员由各区级部门、镇街、国有企业、金融机构构成。 五是 脱贫工作队。各镇街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任队长,负责本辖区脱贫攻坚工作。

  (二)构建“全面深入、精准到户”的结对帮扶机制。落实4800余名干部参与结对帮扶,按照1名区领导帮扶5户贫困户、1名处级干部帮扶3户贫困户、1名一般干部帮扶1户贫困户的方式,为每户贫困户配备区镇村三级帮扶小队,确保“帮扶不漏户,户户有干部”。创新建立“八个一”到户帮扶措施,即帮扶干部在传统节日中,落实“打一个电话,发一条短信,送一笔慰问金,落实一批送温暖物资,预定一批农产品,宣传一批好政策,算好一本贫困户收入帐,建立一批长效机制”。在贫困户家中张贴含有三级帮扶干部联系信息的结对帮扶明白卡。印制《巴南区精准脱贫一户一册》13000册,由帮扶干部入户摸底,制订帮扶方案,填写帮扶过程,经贫困户签字确认,保证精准真实、全面覆盖。

  (三)构建“靶向调度、廉洁高效”的资金管理机制。共投入脱贫攻坚资金1.26亿元,为每个贫困村投入资金1000万元以上,确保贫困村实现“八有”。印发规范使用扶贫帮扶资金的文件,对脱贫资金实行严格监管,确保资金安全精准运行。

  (四)构建“分类培训、注重实效”的能力提升机制。围绕就业观念、劳动保障及就业创业政策、基本从业素质开展就业适应性培训;委托定点培训机构,根据贫困人口的培训意愿和需求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创业指导专家为其开展创业指导培训,提供贴息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共举办培训82期9400人次。组织专家和技术员组成5个产业指导组,创建5所贫困村农民田间学校。依托龙洲湾商圈、职教城、经济园区和麻柳沿江开发区实施就业援助,帮助1123名失地村民和1626户贫困户就业。

  (五)构建“专题宣传、正面引导”的舆论导向机制。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将国家、市级和区级扶贫政策梳理归类,制发《巴南区脱贫攻坚工作手册》5000份,全区脱贫干部人手一册。各镇街悬挂脱贫攻坚宣传标语233条,召开动员会、院坝会320场次,解读扶贫开发的决策部署、政策举措。统筹区级媒体资源,集中宣传脱贫攻坚工作动态、工作亮点、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在区电视台播放脱贫专题新闻60余条,巴南日报、手机报刊载信息100余条,编发《巴南区脱贫攻坚简报》36期。

  (六)构建“体系完备、全面覆盖”的配套政策体系。出台《巴南川区委区政府关于集中力量加快扶贫攻坚工作的意见》。对照全市“1+13”扶贫配套政策体系,巴南区分领域制定涵盖教育、医疗、资金使用管理等25个扶贫政策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扶贫政策体系。

  (七)构建“全民参与、解贫济困”的社会扶贫体系。积极动员各界人士,以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工作,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等有机结合的“三位一体”大脱贫格局。部门共捐赠扶贫资金1754万元,国有企业和金融保险机构捐赠扶贫资金495万元,社会企业和个人捐赠脱贫资金352万元。

  (八)构建“结果倒逼、奖惩逗硬”的考核评价体系。把脱贫成效作为部门、镇街年度综合考核重要内容,重点考核减贫、脱贫、增收、脱贫资金使用管理等情况,对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实行“一票否决”,并启动问责。要求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定期开展督查,通报情况。对脱贫攻坚成绩显著的干部予以表彰、重用,对重视不够、履行责任不到位的,及时约谈提醒,对工作推进不力、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严肃批评、追责。

  三、坚持立足长远,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健全“三大”系统。 一是 动态管理系统。每年度开展一次农村贫困居民基本生产生活情况核查,精准建立贫困居民台账,实行规模控制、分类管理、有进有出的精准识别动态管理机制。 二是 诚信申报系统。以工商、国土、房管、车辆管理、税务登记系统为平台,探索建立贫困居民诚信申报系统。 三是 预警监测系统。根据农村居民体量,在各镇街设立贫困监测点,重点监测突发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重大疾患和重大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致贫因素,对可能致贫趋势实行及时预警和介入干预。

  (二)深化“七大”工程。深化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医疗、低保、技能和特殊扶贫“七大”工程。做强已脱贫贫困村(共17个)“一村一品”,加大相对贫困区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支持力度。科学规划和建设相对贫困区域的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推进“互联网+”扶贫工程。健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职教育资助制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完善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大病医疗救助、补充商业保险相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防止因病致贫、返贫。将所有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遭遇突发因素陷入困境的农户,给予应急性、过渡性的临时救助。整合培训资源,以创业就业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致富技能。对农村“三留守”人员和残疾人全面摸底排查,建立详实动态的信息管理系统。关注贫困青年、儿童、妇女、残疾人的特殊困难,加大特殊人群的康复工程、特殊教育、技能培训、托养服务实施力度。

  (三)建立“四项”基金。成立巴南区扶贫基金工作委员会,负责产业扶持、产业周转、“红色股份”和预防返贫等资金的管理和运作。 一是 建立产业扶持基金。对能有效带动贫困居民脱贫致富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进行扶持。 二是 建立产业周转基金。按照贫困居民产业发展前期资金需求,实行无息借贷款,专项用于贫困居民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等启动使用。 三是 建立“红色股份”基金。引导贫困居民以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农房、土地和林地经营权等入股组建股份合作社,采取“保底分红”等政策,增加租金、股金和薪金收入。 四是 建立返贫储备基金。用于解决已脱贫居民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返贫,重点帮助贫困居民发展可增收产业项目。

  (四)完善“四大”机制。 一是 结对帮扶机制。深化区镇村结对帮扶举措,建立常态化入户走访和电话沟通机制,动态监管“销号”贫困村、“越线”贫困居民脱贫后续发展。对返贫或新增贫困居民增加结对帮扶力量或结成“新对子”进行帮扶。 二是 财政投入机制。建立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投入机制,将扶贫资金投入纳入区级财政预算,确保每年增幅不落后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三是 金融保险机制。鼓励和引导商业性、政策性、开发性、合作性等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为贫困居民提供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信贷,由财政按基础利率予以贴息。 四是 社会扶贫机制。构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网络,打造扶贫公益品牌,及时公开扶贫捐赠信息,提高社会扶贫公信力和美誉度。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