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三塔不见面,一旦见面后果严重

17.04.2017  15:30

重庆有三座宝塔:一是南山山顶闻名遐迩的文峰塔,二是龙门浩上的觉林寺报恩塔,三是龙门浩鹅卵石塔。

传说这三座宝塔各处一方,无论你登临哪一座宝塔,都看不见另两座宝塔的影子,要是看到三座塔连成一直线的话据说会有大事情发生——这就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三塔不相见”的传说。

塔,起源于印度,也称苏堵波、浮图。塔,原来是用来藏比丘之遗骨、舍利、经卷等佛门之物的场所,佛门子弟认为有塔就有宝,塔,故又称为宝塔。

古城重庆,旧时也有不少宝塔,城内临长江的东水门禹王庙侧,原有一座七层宝塔;通远门外,纯阳洞处后来建有一座菩堤金刚塔;江北塔子山顶,有一座临江白塔。这些宝塔,风姿各具,各有特色,但都与民间传说中的“三塔不见面”毫无关联。所谓之“不见面的三塔”,指的全是南岸境内的宝塔,即文峰塔、报恩塔、鹅卵石塔。

文峰塔,主城区有两座,一是江北塔山白塔,一是南岸文峰山的文峰塔。塔子山白塔是俗称,本名叫文峰塔,为砖石结构,呈六角七级空心楼阁式,通高20米。此塔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在数百年的废塔基上重建的,因地处水陆交通要冲,即是行船的标志,也是山川风光景色的点缀,塔因是得名山峰塔。

江南一隅的文峰塔,通高24米,全系用石砌成,虽也是呈六角七级楼阁式,因屹立山巅,更显气势。此塔始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至今已有155年历史。

报恩塔在南岸龙六浩莲花山麓的觉林寺中,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旧时,龙门浩河岸石梁上还有一座高不过三尺,通体为鹅卵石垒砌成的宝塔,清开国之初便屹立于此,何人所造,语焉不详。

南岸这三塔,据传是不能见面的,若是见了面,城区将江水猛涨,汛涝成灾。野史说,咸丰年间川东道台认为,自清以来,偌大一个渝城竟无人金榜题名,为挽救文风,特地在江南山巅造七级宝塔一座。据传,南岸文峰塔落成后,每当正午日照中天时,江南之文峰塔与禹王庙侧的七级宝塔,双双倒映入大江之中,只见长江中两个塔尖相依天成,重庆文脉由此续接上了。

江南三塔,所处地势,高低错落,尤其是那江梁上的卵石塔,水涨塔消,水退塔现,三塔自然是不能见面的。美妙动人的传说,大抵是取“塔为灭恶生善”能“生福灭罪”之意,表达的是重庆人对美的追求,对和谐社会期待企盼!

原标题:重庆掌故“三塔不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