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 | 弹子石的焕然新生

07.04.2017  20:54

弹子石,重庆人都熟悉得很,从字面意思上看,大多数人都以为取弹丸之地的意思,就是小呗。但重庆作家协会会员、著名老地名专家李正权介绍说,弹子石其实是“诞子石”的谐音,和大禹治水的传说有关。

弹子石的传说

关于弹子石的来历,民间有这样的传闻:家住涂山之麓的大禹,为治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思夫心切,常到江边寻夫,久等大禹不至,竟在江边碛石上产下儿子夏启。碛石就被人称为“诞子石”。后来,“诞子石”讹传为谐音弹子石。  

但关于弹子石地名的由来,经当地政府在地名普查中考证,是因长江边有三尊柱形石块,撑顶着一个巨形圆石,形似“弹子”而得名。这颗巨型“弹子”,在1926年夏季,被爆雷击毁,碎石纷坠江水中。历史非遥,石块犹存,水落时斑斑可见,是为佐证。

重庆早期的工业地区

宋明时期的弹子石,大多为荒山田土,清乾隆年间才形成码头。上(20)世纪初,弹子石是江南有名的水码头,与黄葛渡、海棠溪、龙门浩、玄坛庙齐名,有南岸“五渡口”之称。弹子石是街名亦是地名,原是巴县(今南岸区)的一个乡。

▲弹子石码头旧貌

弹子石和朝天门、江北城,两江三岸隔江而望,历史上是重庆通往外地水路的重要港口,是物资集散的重要水陆码头。弹子石在二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码头,吸引了重庆最早的一些工商企业家来这里安家落户,设厂生产。再后来,一些外国商人也纷至沓来,在这里开设洋行、贷栈等工商企业,使得弹子石逐渐地繁荣起来,成为重庆的早期工业地区。

 

▲弹子石码头旧貌

弹子石土地面积约有1.5平方公里,原来是沿江的丘陵坡地,一条石块路从江边顺坡而上,街道两侧分布着狭窄的、不规则的30多条小巷民居。抗日战争时期,城区惨遭日机轰炸,市民涌来,搭棚蜗居,摆摊开店,避难维生。日本投降后,就留下来建房定居,逐渐形成了街市。上世纪50年代,弹子石至海棠溪公路修通行车,新街、广场先后建成,昔日的江南水码头,方才变为繁兴之区。

▲弹子石码头旧貌

作家姚益强先生曾在《弹子石的沧桑》一文中写道:“弹子石土地面积约有1.5平方公里,原来是沿江的丘陵坡地,一条石板路从江边顺坡而上,街道两侧分布着狭窄的、不规则的三十多条小巷民居……”

弹子石的沧桑

历史改变了弹子石的面貌,弹子石的变化也反映了历史的沧桑。

▲法国水师兵营旧址

去年3月份,南岸区弹子石老街改造项目一期工程。该项目位于法国水师兵营旧址南侧,在弹子石老街原址复建,总体量约3万平方米,全长近1公里,具有东西方融合的独特风貌。

▲复建的法国水师兵营

走在这条热闹的老街上,就像在慢慢地的细数着时间的年轮。这里曾经有繁华的码头文化,号子声,汽笛声似乎还婉转耳边;这里有民族产业的复兴,望着残破的厂门和断壁,已很难想象当年壮观的纺纱情景,这里有一座连一座的豪华大院,彰显着那个年代尊贵的黄金地段。

▲曾经以豪华大气而著称的大院现已经只剩下一个门方,孤独的屹立着

这里曾经有很多人共同的回忆,当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每天嬉戏玩闹、叽叽喳喳的穿行于老街小巷中、捉知鸟、粘蜻蜓、看蚂蚁搬家,到抗战防空洞中探险,看露天的坝坝电影,夜幕下围坐一起听邻居阿姨讲久远的故事,数满天的星星。

▲弹子石老街

悠长的小巷,曾经演绎小巷人家几多酸甜苦辣、兴衰的故事。

如今,弹子石老街已经华丽变身,并于去年正式开街。全新亮相的弹子石老街在弹子石老街原址上复建,紧邻南滨路法国水师兵营旧址。老街以巴渝风貌建筑和民国时期开埠建筑形态为主,既有老重庆的街、巷、院、坝风格,又有国际范儿,将带市民感受重庆百年的开埠文化。

上游新闻综合自重庆地方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