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整版报道《筑牢生态屏障 守护我们的未来》

27.04.2016  12:57

  

  记者 牛瑞祥 申晓佳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长江,也是重庆的生命之源。

  “万里王程三峡外,百年生计一舟中”,山城因长江而兴,重庆处于“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地位。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事关重庆长远发展,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对重庆寄予厚望。3月25日,《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

  重庆作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在这一重任面前义不容辞。事实上,构筑生态屏障、保卫母亲河青山绿水的行动,早已在全市范围内层层展开。

  绿 青山绿水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青山绿水,也是重庆人心目中长江最美的模样。为了保持母亲河的容貌,大到市级层面的统筹规划,小到每一个市民的点滴行动,重庆一直在努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长江,不仅是“烟淡水云阔”的重要交通动脉,更是“鸣鼍欲引鱼龙戏”的生态宝库。这一点对傍江而居的重庆人来说,不言而喻。

  逐步构建、筑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重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重庆人民共同的愿景。

  679公里,这是长江在重庆境内的流程。要保护长江,仅靠沿江区县“单打独斗”不可能做到,市级层面的规划与引导,势在必行。

  2014年,在重庆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孙政才表示:“如果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不能保护好、治理好,我们就无法向全市人民交代,无法向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交代,无法向历史交代。”

  这是重庆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在2014年应运而生。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明确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以“面上保护,点上开发”为原则,更多发展特色农业、生态产业。

  这一举措,推动了重庆各区县差异化发展,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合理的空间格局保障。

  这一举措,也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度契合。绿色发展理念中提出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等重要观点,已在重庆近年来的发展中有明确体现。

  一系列规划、制度、规章也接连出台——

  2014年12月,市发改委出台《重庆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有关规划情况》,明确提出到2020年,努力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015年2月,市林业局出台《重庆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科学划定植物物种保护红线。通过建立保护小区、原生地保护、迁地保护等措施,确保2017年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率达90%,2020年达到95%。

  2015年6月,市水利局修订《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进一步强化依法治水、管水的法制思路,为水资源的监督管理、纠纷处理提供法规依据。

  经过层层努力,“绿江深见底”,“青山澹无姿”的优美景象,在重庆的长江两岸复苏。

  蓝 蓝天白云

  有一种蓝,叫“重庆蓝”。2015年,重庆主城区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比2013年增加86天。为了让“重庆蓝”成为常态,近年来,我市关闭搬迁256家重污染企业,随着去年重庆九龙电厂永久关停,主城不再有燃煤电厂

  “三山半落青山外”,“绿云霁雨,倚晴空千尺”。母亲河的青山绿水,从来就与蓝天白云相映相伴。

  青山绿水与蓝天白云,同处于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中。留住“重庆蓝”的过程,也是治理长江污染、恢复长江生态的过程。

  自2013年起,我市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五大环保行动,坚持绿色发展。其中的“蓝天”、“碧水”行动,正是为了保护母亲河的青山绿水,修复生态环境。

  2015年9月,我市修订《重庆市环境保护条例》,对环保法的原则性规定进行了细化、补充,积极推进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改革创新。

  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三峡库区重庆段占库区整个库容80%以上。水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市投入近800亿元,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1万多项。在全市1017个乡镇全部设立环保机构,并创新水污染防治,建立全市统一的污水、垃圾、废气排放权指标交易平台,制定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

  如今,主城区的56个湖库和全市纳入整治的28条次级河流,正在悄然改变。不少昔日的“臭水塘”,如今都变成了鸟语花香的市民休闲地。

  碧水之上,蓝天湛然。

  近年来,我市严格执行产业禁投清单,关闭256家重污染企业。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基本实现了“四个没有”(即没有钢铁厂、燃煤电厂、化工厂、燃煤锅炉)。不仅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大大提升了居民幸福感,也为城区发展腾出空间。

  据统计,近几年来,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强度下降50%以上,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近20%。人们明显感到,空气越来越好。

  与此同时,万州、大渡口、大足、荣昌、垫江等特色环保产业园建设加快推进,全市环保产业产值近1200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在看得见的蓝天白云背后,其实,还有一道看不见的“杀手锏”——

  自2011年起,我市先后在渝北、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区法院相继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截至去年底,我市各环境资源审判庭已集中受理环境资源案件2054件,审结1960件。

  红 生态红线

  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设立不可逾越的红线。为此,我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牢牢把握“五个决不能”底线,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严守耕地、林地、森林面积红线,确保母亲河的生态环境安全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在去年年底,一个好消息让重庆的观鸟爱好者们奔走相告——阔别开县22年的野生小天鹅,在汉丰湖出现了!

  其实,在重庆主城,人们能看到褐冠鹃隼、黑冠鹃隼等十多种鸟类;在江津綦河,每年冬季都可以看到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

  在禽鸟回归的背后,离不开我市各个区县坚守生态红线、积极转型创新发展的努力。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是三峡库区重庆段的主体所在。涵养保护长江水源是这里的11个区县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

  忠县,长江流程达88公里,有支流近500公里,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库区忠县段长江及主要支流水质保持II类标准。

  万州,严守耕地、林地、森林面积红线;在城区及长江沿线镇设置打捞作业点7个,年清理漂浮物1万吨以上,保障了三峡库区万州段“江清岸洁”。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将生态资源转变为“生产力”。

  环保生态,是武隆县发展的“红线”,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未因“红线”而停滞不前。靠着绿色自然资源而崛起,武隆县大力培育仙女山、天生三硚等旅游景点,仅2015年由旅游带动的收入就达到65亿元。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在发展中凭借保护得当、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该县吸引到太极集团在乔梓乡长寿村投资生产“太极水”,带来了上亿元的年产值。

  这何尝不是重庆构筑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一种写照。纵览重庆各个区县,不难发现,改变,并非一日之功;成效,还需时间检验。正如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个决不能”: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金山银山;决不能以牺牲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当期增长和眼前利益;决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代价获取表面的繁荣;决不能对环保突出问题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对苗头性问题疏忽大意、无动于衷。

  假以时日,青山绿水,终将在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努力中,让重庆成为长江上游最坚固的“铜墙铁壁”,护卫母亲河的健康生态、绿色发展。

  292天

  近年来,我市陆续关闭搬迁256家重污染企业;2015年,重庆主城区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比2013年增加86天;全市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项主要污染物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强度下降50%以上,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近20%。

  800亿

  我市投入近800亿元,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1万多项;在全市1017个乡镇全部设立环保机构;主城区56个湖库和全市28条次级河流纳入整治;共完成长江两岸营造林334万亩,基本实现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

  2054件

  我市在渝北、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区法院相继设立环境资源审判庭。截至去年底,我市各环境资源审判庭已集中受理环境资源案件2054件,审结196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