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探索出一条有重庆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
全市农村工作会议1月30日召开。会议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四届六次全会及全市“两会”精神,总结2014年“三农”工作情况,部署2015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市长黄奇帆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张国清主持会议。
黄奇帆说,过去一年,重庆经济社会实现良好发展,与“三农”的贡献密不可分。“十二五”以来的四年间,重庆“三农”有五个明显进步:农村改革攻坚破冰;保供增收成效显著;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强劲;扶贫开发亮点纷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重庆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发展基础条件差,尤其是“巴掌地”、“鸡窝地”多,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有四条经验值得总结:一是抓改革,用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办法,着力破解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性、长周期的问题,让改革红利惠及千家万户。二是抓效益,紧盯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推进农工商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三是抓投入,坚持财政支出优先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四是顺应规律,在加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了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持续优化。
黄奇帆说,当前,我国步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市“三农”工作与全国一样,出现了与经济新常态相一致的五个阶段性特征:一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特别是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使得沉睡多年的农村资源日渐活跃起来;二是随着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型小农经济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方向转变,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出来;三是随着居民消费进入个性化、多样化时代,农业发展正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农业产业链开发朝着多功能、开放式、综合性方向延伸,种养业与二、三产业跨界融合渐成大势,必将孕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越来越频繁,农民进城务工和工商资本下乡正成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五是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农业生产经营正加快融入国际大市场体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互作用、共同发力,将引发农产品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度调整。在新常态大背景下,重庆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六次全会的部署,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持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添动力、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惠民生,努力探索出一条有重庆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
黄奇帆说,改革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过去,重庆“三农”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就是改革创新。今后,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仍然要靠改革创新。要稳妥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地票交易和利用制度;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推进农村集体非资源性资产改革;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此外,中央部委在我市推进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支持农民合作社创新等改革试点,要按照相关要求,紧锣密鼓地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国有林场改革等探索,也要加快谋划、稳妥实施。
黄奇帆说,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然要求。要坚持需求导向,强化市场驱动,将农业生产从主要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变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实施科技创新驱动,积极发展开放型农业。
黄奇帆说,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不懈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互惠一体,形成现代化建设的双轮驱动。要切实改善农村发展基础条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推动农民多渠道增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会上,市委常委、副市长张鸣宣读了2014年度重庆农业农村工作获部级以上表彰情况的通报,并就抓好2015年全市农村工作进行具体部署。渝北、黔江、荣昌、梁平等区县作了交流发言。
市领导郑洪、陈贵云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