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北碚这些抗战记忆,你知道多少?
北碚发布消息,北碚,曾是缙云山下、嘉陵江畔一处弹丸之地。
早在南北朝时期,由佛教文化繁衍而生的北碚文化就已迈入了初兴时期。
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带给这座小场镇鲜活的生气,让它一度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北碚成为陪都重庆的迁建区,大量科学文化教育机构进驻北碚,全国的思想精英在此集结。当时的北碚曾被称作“东方的诺亚方舟”,无数的优秀人才、文物史料和重要物资都在这座小城中得到了尽可能安全的保护和存续。可巧的是,这艘奇迹之舟的缔造者卢作孚先生,正是以“中国船王”的头衔而闻名于世。
时光飞逝,那段血色岁月里的人仿佛从未走远,有关那些人、那些事的记忆,就隐藏在小城北碚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中,从未褪色……
0 1
三千名流汇北碚
上个世纪初,北碚城区仅有300来户居民,人口加起来也不过2000多人,街道污秽,匪盗横行,民生凋敝。1927年,一位青年男子的到来,改变了这座小城的面貌,同时也改变了它的命运。
▲爱国实业家卢作孚(资料图)
这位青年名叫卢作孚,我国著名爱国实业家。1927年,他以江巴璧合峡防团务局局长的身份,对北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短短几年时间,北碚就拥有了四川最大的煤矿——天府煤矿,四川的第一条铁路——北川铁路,西部地区的第一家科学院——中国西部科学院。卢作孚还在北碚兴办实业、教育、医疗机构,并整修街道,兴建公园。到1936年北碚嘉陵江乡村建设实验区署成立时,北碚已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花园小城。
第二年,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北碚被划为迁建区。在这小小的弹丸之地,先后涌进了机关、学校、社会事业单位两百多个,各界名流、学者、作家、科学家三千多人。在当时,有个流传甚广的说法——三千名流汇北碚。
▲中国西部博物馆开馆典礼(资料图)
据考证,抗战时期来碚居住、停留、研究指挥抗日活动的国共两党要人有蒋介石、宋美龄、周恩来、董必武、林森、冯玉祥、于右任等;国际友人华莱士、李约瑟等曾到碚参观游览;文化大师郭沫若、老舍、林语堂、梁实秋等在碚创作出《屈原》《四世同堂》《雅舍小品》等传世名作;剧作家田汉、曹禺、夏衍、洪深、阳翰笙等在碚创作排演出《全民总动员》《塞上风云》等优秀剧目;教育家梁漱溟、晏阳初、陶行知、顾毓琇、孙寒冰等在碚积极兴办教育。此外,音乐家贺绿汀、储师竹,翻译家杨宪益,电影艺术家史东山、冯四知、郑君里等都在北碚工作和生活过。
▲乡村建设教育学院教室(资料图)
0 2
辉煌一时的
“抗敌文协”
早在1938年初,老舍先生在武汉成立 “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 时,便与周恩来有过多次接触,这让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逐渐加深,最终义无反顾、心悦诚服地“成为共产党的一位忠实可靠的朋友”。
▲老舍先生旧照(资料图)
抗战初期,周恩来还巧妙地安排老舍先生去了一趟延安,让百忙之中的毛泽东专门会见了老舍。毛泽东在窑洞里会见了老舍,亲切地说:“你是周恩来的朋友,也是我们的朋友。为了抗战,我们走到一起来了……”
延安之行,老舍感到中共及其主要领导人对他的莫大信任,这种信任影响了他的后半生。他曾感慨地说:“这就是共产党,没有别的。就是大公无私,为国,为民!对每个人都热情关注,目光四射!”
1938年,老舍从武汉到了重庆,继续在“抗敌文协”任职。当时,“抗敌文协”办公处就在北碚,那里曾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住所,老舍就多次前往北碚处理事务、演讲、会友。直到1943年,突如其来的盲肠炎让老舍入了院,这一回,老舍在北碚一待就是三年半,“抗敌文协”办公处就成了他临时的家。
▲“抗敌文协”办公处即如今的四世同堂纪念馆(资料图片)
那些年里,“抗敌文协”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全国各地设了分会,搞了许多活动,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全国文联、全国作协的前身。“抗敌文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两大历史贡献:一是团结了一大批有爱国心的文化界人士,二是使文学走向民间,走向普及。
老舍在北碚,除了专注于自己的创作外,对“抗敌文协”的工作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通过团结通俗文艺作家,创作通俗文艺作品宣传抗战,正如老舍在通俗文艺讲习班所讲:“在战争中,大炮有用,刺刀也有用,同样的,在抗战中,写小说戏曲有用,写鼓词小曲也有用。我的笔必须是炮,也须是刺刀。我不管什么是大手笔,什么是小手笔,只要有实际的功用与效果的,我就肯去学,去试作。我不应以写了鼓词小曲而觉得有失身份。”
应该说,这个口号极大地影响了此后的中国文学走向。这里面不能不说是凝聚着老舍的心血。
0 3
《四世同堂》
诞生记
1943年夏,老舍夫人胡絜青带着3个孩子悄悄离开早已沦陷的北平,逃往重庆。11月中旬,老舍一家人在北碚团聚。
▲老舍先生与家人在北碚合影(资料图)
胡絜青定居北碚后,前来看望拜会她和老舍的友人络绎不绝,言谈中,胡絜青一遍遍诉说起北平沦陷后百姓经历的苦难,以及逃亡路上的艰难惊险。老舍就细心地记下这些情节,等到收集了足够的背景材料后,老舍决定,用两年时间写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
1944年元旦,老舍正式动笔,开始撰写以沦陷时期的北平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这部鸿篇巨著描写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形成的亲和力与凝聚力,使得祁家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在一次次外力的打击下未能解体,隐喻着这个国家的希望与新生,给全国人民树立了必胜的信念和决心。
▲四世同堂纪念馆。秦廷富 摄
成书过程相当艰难,一方面是生活条件的恶劣,另一方面则是老舍的身体状况很差。北碚的夏天很热,老舍的书房又三面朝阳,就算太阳落了山,屋里也还跟蒸笼似的,墙上简直能烤面包。老舍在屋里坐不住就到屋外去,哪晓得外面的蚊子又大又多,更让人恼火。
随着抗战进程的推进,物价不断飞涨,文艺界人士大都口袋空空,老舍身边尚有家小,“一张嘴便是五六个嘴一齐来”。那段年月,他戒了烟酒茶,吃着平价米,数月不知肉味,穿着“自来旧”布做的“困难衣”,久而久之,老舍就因营养不良而患贫血症,时常头痛、眩晕,严重影响了写作进度。
因为没钱看病,大家就找来很多偏方,比如吃鹅蛋,但老舍说鹅蛋太难吃,边吃边摇头。有一次亲友还弄来一只老鹰,但谁都不敢单独下手杀,最后众人合作才将老鹰杀来煮了吃。
当然,这些都没能治好老舍的病,他在眩晕中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前两部《惶惑》和《偷生》,同时还创作出短篇小说《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等大量文学作品,总计近两百万字的作品。在北碚的三年半时间,成为了老舍一生创作的巅峰时期。
▲《四世同堂》手稿(资料图)
0 4
左翼文人
活跃的舞台
抗战时期,作为陪都迁建区的北碚吸引了一大批文化领域内的高级知识人士,他们整体素质较高,思想活跃,有专业,有特长,有影响,他们通过经常性的演讲,大量的话剧演出,激起民众对侵略者的愤恨,鼓舞抗战的斗志。
在北碚活动的最大的左翼作家团体当属以“抗敌文协”研究部副主任胡风为首的 “七月派”作家群 ,主要成员有胡风、艾青、田间、邹荻帆、绿原、冀仿、路翎、丘东平等,其中邹荻帆、绿原、冀仿都是复旦大学的学生,因当时胡风在复旦大学任教,他们是胡风精心扶持、倾力培养的结果。
▲胡风在北碚继续编辑出版《七月》,并形成了“七月”诗派。图为三峡文协同仁聚会合影。(资料图)
胡风在复旦大学任教时,租住在校外的两间破旧棚房里,他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废寝忘食,继续主办文学刊物《七月》,并很快编成了复刊号。
在重庆复刊的《七月》,保持了它一贯的特色,一面公开发表陕甘宁边区作家的来稿,一面刊登国统区进步作家的力作。白危的《毛泽东片段》,介绍了窑洞里的伟人;曹白的《在敌后穿行》、丁玲的《警卫团生活小景》,歌颂了八路军和游击队;绿川英子的诗作《失去了的两个苹果》,号召日军士兵参加反战同盟。《七月》还发表了一些文章,记录日军轰炸重庆的滔天罪行。
左翼文人不光活跃在民间,当时, 郭沫若 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担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他常住在北碚兼善公寓和北温泉琴庐,组织、团结文化届人士,与田汉、洪深、陈望道、赵清阁等文化人题词写诗唱和。
在抗战时期的国统区,活跃在重庆的左翼作家群体创作出大量如《四世同堂》这样既有反映抗战爱国精神的作品,也有针砭时弊抨击腐朽黑暗现实的作品,包括郭沫若的《屈原》,阳翰笙的《天国春秋》《塞上风云》,夏衍的《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丘东平的《第七连》,张天翼的《华威先生》等等。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北碚诞生的,成为了现代文学史上极受关注和研究的“北碚文化圈”现象。
0 5
抗战戏剧在碚涌现
抗战时期的北碚还聚集了大批剧作家、艺术家和演出团体。剧作家如老舍、曹禺、洪深、阳翰笙、夏衍、赵太侔、赵清阁、舒蔚青、杨宪益等,他们有的定居北碚,有的常来常往,在北碚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
老舍先生为纪念张自忠将军殉国而创作的四幕话剧《张自忠》就是在北碚定稿付印的,他还同赵清阁等一起创作了《王老虎》《桃李春风》等优秀话剧作品。著名剧作家洪深教授在复旦大学任教期间,创作了独幕话剧《醉梦图》和《樱花晚宴》,揭露汪精卫卖国面目;阳翰笙在北温泉疗养期间,将《塞上风云》和《日本间谍》改编为电影剧本,还在此酝酿了多幕话剧《草莽英雄》;夏衍也在这里创作了《水乡吟》,歌颂浙西游击队英勇抗敌的事迹。
除了剧作家在北碚的创作活动外,演出团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从七七事变以后,戏剧演出就成了抗战宣传的主要工具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时期北碚本地的剧社便有22个之多,他们不仅在北碚活动,也巡回演出于附近各地区,取得了一定的影响。
▲1942年,话剧《屈原》在北碚公演5天,轰动一时。(资料图)
同时,由于北碚的戏剧发展得到了当时卢子英主政的嘉陵江三峡实验区署的大力支持,大后方的专业剧团也时常来北碚巡演,活动频繁。当时北碚戏剧活动气氛之浓,正如《新民晚报》载文:“自中华剧艺社、青年剧社、中实剧团等,相继在碚公演,话剧风气大盛,到处可见各剧台词乘风飞来……”
原标题:北碚这些抗战记忆,你知道多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