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红色星火在城口燎原
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
一位老人带着孙子在城口县的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参观。
城口县城旧貌。
核心提示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的李先念,生前在回忆录中写道:“川陕革命根据地东起城口,西至嘉陵江……”
位于重庆东北角的城口,是一片光荣的革命热土——
她是万源固军坝起义后城万红军活动的主要区域;
她是重庆地区第一个迎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的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先念、徐向前、许世友等曾在这里留下光辉足迹;
她是重庆地区唯一成建制建立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的县,属全国一类革命老区,至今这里仍传颂着大量军民鱼水情深、共同捍卫红色苏维埃政权的故事。
如今,城口在摆脱延续千年的绝对贫困基础上,正发扬光荣革命传统,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篇章。
重庆日报消息,仲春时节,山如翠屏,簇拥着大巴山腹地的城口县城。
县城南门的碉堡梁,矗立着一座高大的汉白玉石碑,上书“川陕革命根据地城口苏维埃政权纪念碑”。
“城口是一片英雄的土地,这里的河山浸透了革命先烈的鲜血。”3月18日,曾任城口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张合轩动情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城口用生命和鲜血传播革命火种;城口人民也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红色苏维埃政权,让革命之火在大巴山熊熊燃烧。
星火撒进巴山
在城口县双河乡柳河村庞家院子,有一棵高大的皂角树。阳光穿过黄绿色的新芽,星星点点地洒在树下的“城万红军指挥部”纪念碑上。
“这是一棵‘有来头’的树。”双河乡人大主席唐绍强介绍,当年万源固军坝起义前后,起义领导人李家俊曾在庞家院子开会,第一次将革命的火种带进大巴山腹地。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把革命的重心转移到农村。在中共四川省委领导下,李家俊、王维舟等策划在川东组织农民武装起义。
当时,李家俊派人扮成“春倌儿”,在城口、万源、宣汉交界的大山中,走村串户连卖带送“春牛图”。图上写着反抗封建剥削的歌谣:“要想不出款,就要拿枪杆;要想肚子填得满,就要团结起来干;要想衣服穿得暖,大家齐把豪绅铲!”
彼时,城口、万源等地的老百姓备受地主豪绅和军阀的欺压,每年缴纳的税款多达30多种,甚至连挑粪也要缴税。
1929年初,一群青壮年农民在庞玉必的发动下,在庞家院子自发成立了“青龙会”,开展抗捐抗粮斗争。
当时国民党军队身穿灰色制服,当地老百姓称其为“灰兵”。1929年春,固军坝起义前夕,李家俊来到双河发动群众参军参战。在庞家院子作宣传时,为防“灰兵”的扰袭,“青龙会”设了远近三处警戒哨点。最近的一处哨点,就在这棵皂角树的大杈丫上。
1929年4月27日,固军坝起义爆发。起义领导小组宣布城口和万源的农民自卫军、农民抗捐军统一编为川东游击军第一路,开展武装斗争。同年6月,这支队伍改编为城万红军。
城万红军以固军坝为中心,广泛发动万源、城口等地群众建立游击根据地,提出要“废除租田制度、取消苛捐重税、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农工政权”。1930年春,川东游击根据地发展到3000多平方公里,人口6万以上,队伍发展到3个支队、2000余人。
“李家俊一边练兵,一边组织地方成立农民协会(以下简称“农会”),而农会则是地方苏维埃的前身。”唐绍强说,他的大伯唐兴才、二伯唐兴茂受革命思想影响,加入了李家俊的队伍,常跟着农会双河场分会主席白希仁,在场镇召开群众会议,深入村寨宣传革命道理。
与此同时,余坪、周溪、明通等地纷纷成立了农会。在农会的发动下,加入城万红军的贫苦农民越来越多。1930年3月20日,城万红军3000余人攻入城口县城,成为当时川渝地区被地方红军占领的首个县城,震惊全川。
1930年7月,在军阀与地方反动武装的疯狂“围剿”下,固军坝起义失败。庞家院子的百年老树也被反动武装视为庇佑红军的“神树”,纵火要将其烧毁。皂角树被大火烧焦了一半,依然坚强地存活下来。
火种逐渐燎原
庙坝镇位于城口南部与西部交通要道交汇点。离镇政府不远处的青山下,有一座中西合璧的砖木小楼:歇山式屋顶、青色条石和青砖砌墙、拱券造型的门窗,二楼临街有一条长廊。
“这是解放前当地唯一的一座洋房,由大地主王丕基所建。”庙坝镇干部冯乔明说,小楼记录着一段光辉的历史:1934年2月和同年7月,李先念的红三十军与王维舟的红三十三军先后在此驻扎。如今,这里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入川,建立起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在宣达战役取得胜利后,乘胜挥戈城口,解放了城口西南部地区。中共川陕省委决定成立中共城口县委和城口县苏维埃政府。
就在这年冬天,国民党川军接连向川陕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六路围攻”,城口是东线的重要战场。
1934年2月,红三十军负责东线突围。时任红三十军政委的李先念,率领部队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八台山进入城口。
张合轩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李先念在城口战斗的时间不长,但城口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上世纪五十年代,李先念任国务院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时,听说财政部的曾国坚是城口人。他热情地握着曾国坚的手笑叹道:“城口的山好大啊!我在八台山上打过仗,那时正下大雨,山陡路滑,打了一天把敌人赶跑了,晚上就在山上的庙里宿了一夜。”
在城口时,红军不仅行军作战特别艰苦,生活也十分困难。部队将领跟普通战士和百姓一样,只能靠玉米糊、野菜填肚。
即便条件艰苦,红军依然保持旺盛的战斗力。1934年6月15日,王维舟率领红三十三军攻破城口县城,城口县城再度被红军解放。随后,红军摆出“打下夔巫”的架势。正在对以通江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的四川军阀刘湘又惊又惧,从“围剿”的部队中抽调出超过红军4倍的兵力进攻城口、万源,以防红军威胁下川东地区(现万州至巫山一带)、与在彭水活动的贺龙部会合。
这一兵力调动打乱了刘湘原定的“围剿”部署,也正中红四方面军调敌于预定战场歼灭的计划。在城口,红四方面军的第四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各一部和第三十三军5支队伍,与川军和地方土匪武装进行了大小百余次战斗,歼敌2000余人。
“城口所在的东线战场的胜利,为红四方面军最后粉碎川军‘六路围攻’、巩固川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张合轩说,而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巩固,不仅策应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也为红一方面军长征北上大幅减轻了压力,成为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与此同时,红军在城口一边歼敌剿匪,一边开展根据地建设,发展党组织、建立苏维埃政权、训练地方武装。这期间,全县建立了5个区委、9个乡党支部和6个区苏维埃政府、24个乡苏维埃政府、80多个村苏维埃组织,形成了完整的县、区、乡、村苏维埃政权组织体系。在红军战斗版图不断扩张、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同时,川陕革命根据地也成为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我家族有七八个人参加了红军,包括我的祖父冯贤忠。”冯乔明自豪地说,当时仅庙坝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超过300人。
据统计,当时城口全县仅有5.7万人,其中就有近4000人参加革命,600多人参加红军。红军传播的革命火种,在城口已呈燎原之势。
革命热情燃烧
在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内,陈列着一件国家三级文物:象牙杆铜戥子。
这件文物以纯手工磨制的象牙为秤杆,以黄铜为秤盘。经过岁月的磨砺,白色的秤杆露出浅红,黄铜色的秤盘慢慢变黑。
“这是当年坪坝‘红军药房’草药医生周俊侯用来抓药称重的工具。它见证的是一段军民鱼水深情。”川陕苏区城口纪念馆馆长孙才兴说。
1934年4月,王维舟率红三十三军进入城口,常在庙坝、坪坝、县城一带活动。在指挥战斗之余,他常深入到农户家中了解情况,发现坪坝场镇及周边有3家药铺,老百姓却常因“鸡窝寒”等疫病失去性命。原来,这些药铺均为大地主蔡益所开,收费昂贵,穷苦人看不起。
1934年6月,王维舟召开坪坝区乡苏维埃干部会,并以苏维埃政府名义当众没收了这几家药铺;又在坪坝关庙巷子内开设药房,亲自为药房题写“坪坝工农红军药房”的店名,聘请周俊侯为百姓治病,贫困人家看病免费。
就诊的人多了,“鸡窝寒”对百姓生命的威胁也小了,红军被称为“救命活菩萨”。
“通过一件件事,老百姓感受到红军是真心为穷人谋福利的,都真心拥护红军、拥护苏维埃。”今年76岁的坪坝镇议学村村民周英珍说。周英珍曾听婆母龚玉珍说起当年的事:红军驻扎时,老人在井边洗衣服,红军会帮忙提水;龚玉珍和周边的妇女,用苎麻做成相对舒适耐穿的“麻窝子”鞋送给红军。
在武装斗争方面,城口苏区人民和地方赤卫队,积极地配合红军的多次军事行动。左岚乡的陈良魁是当地游击大队长和村苏维埃主席。1934年红军在城口战斗期间,他发现地主袁华中帮敌人打探红军行迹,立即报告上级。红军将计就计,通过伏击全歼敌军一个连。当时,全县成立的7支赤卫军、16支游击大队、30多支游击小队、6个童子团,为维护社会治安、巩固红色政权和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保证红军后勤供应方面,城口人民更是倾尽所有。红军在城口战斗期间,正好遇上旱灾、虫灾,粮食歉收。《城口县苏维埃创建史》一书记录了对曾任红三十三军295团司号班班长刘武彩的采访。刘武彩泪流满面地说:“在城口战斗期间,是城口人民养活了我们。只要是能吃的东西,他们就送给我们吃,有的人家把看家狗都杀了送给红军吃。”
据不完全统计,红四方面军在城口战斗期间,城口通过各级苏维埃政权捐粮10多万公斤,打草鞋5000余双、编斗笠2000多顶,并捐献了大量的蔬菜和肉类。
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以苏维埃政权为纽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城口人民革命的热情熊熊燃烧。
弘扬红色文化
高燕镇红军村的村道,如银白的飘带,缠绕在青山中。它曾是运输锰矿矿石的道路,现在经改造连接起了大山深处的红色历史陈列室、红军哨台、红军医务所旧址、村苏维埃旧址等红色景点。
“红军村有相当长一段时期吃的是‘资源饭’,污染大。还有不少群众在锰矿开采中得了矽肺病,因病致贫。”高燕镇党委书记高军说。
近年来,红军村作为全市唯一以“红军”命名的行政村,通过挖掘和发展红军文化走出一条“红绿结合”的路子:重新标注红军历史遗址遗迹11处,收集红军故事形成5万字的资料,建设红军村纪念广场、红军步道等红军纪念设施,开展“走一段红军路、种一棵红军树、吃一顿红军饭”等“八个一”活动;在扶贫帮扶集团的支持下,种植辣椒、萝卜等高山反季蔬菜,发展起150亩的绿色优质稻、70亩的荷塘,并大力开展乡村旅游。
“红军村是我们设计的县内红色旅游线路中重要的体验点,预计今年七一前后就可推出这条红色旅游线路。”城口县文旅委有关负责人表示,线路以苏维埃政权纪念公园为中心,辐射双河、庙坝、坪坝等乡镇。其中双河将重点介绍李家俊领导的城万红军历史,庙坝着重介绍李先念所在的红三十军足迹,坪坝侧重介绍王维舟率领的红三十三军战斗史。目前,这些遗址已基本完成修缮和部分布展陈列工作,正在结合挖掘到的红色故事开展主题教育设计,便于引导游客追忆光辉的苏区历史、感受城口独特的红色文化,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原标题:红军是苏维埃政权的支柱 苏维埃是人民的政权 红色星火在城口燎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