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通远门,离你最近的“远方”
微渝中微信公众号消息,
在重庆古城九开八闭17座城门中
它是重庆城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陆路通道
是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座城门之一
它就是通远门
(其他三个是东水门、人和门、太平门)
2013年由国务院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远门建于明代
但它的前身雏形
可追溯到南宋彭大雅筑城——
城墙长约8.8公里
重庆古城墙大多建在悬崖上
城墙与山体连成一体
正门向西 条石砌成 双层拱门洞
两门洞间隔有便于采光的天井
城门高5.33米 宽3.5米 厚7.41米
城门上原有重檐歇山顶门楼现已不存
原筑有瓮城
因年代久远现已不见踪影
△金汤街、和平路与中山一路之间的通远门城墙
通远门位于城正西
历来攻守都在此门
佛图关有失
便退守此门
明末崇祯17年
张献忠率军经6天激战
终破通远门
占领重庆这座川东要塞
由于死伤过多
使通远门外七星岗一带
由此成为“乱葬岗”
△通远门城墙攻城战役铜雕
民国初期
通远门城外大部分还是坟山野冢
有“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的谚语
1927年-1934年
国民政府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
主持迁坟开拓新市区
除有主之墓自行迁徙不计外
共迁坟43万余座
扩展新市区约7.5平方公里
△通远门外西侧炮台 民国初期这里还是坟山野冢
此番大动干戈
带来“七星岗闹鬼”之说
为了超渡和安抚亡魂
潘文华请来喇嘛祈祷诵经
并于1930年在通远门外的观音岩
修建了藏式菩提金刚塔
△菩提金刚塔旧照
迁坟期间
同时推进城区道路建设
以通远门为起点
以曾家岩为终点
修建了中区干道
即现在的中山一、二、三、四路
△曾经的通远门城楼(外侧)
1933年中区干道贯通
1947年市政当局在通远门城墙上
开通了和平路隧道
打通了较场口与“城外”的干道
七星岗从郊区变成了新市区
干道两旁逐渐有了商铺和住宅
抗战时期安置了大量内迁机构和人员
△七星岗老城景观(远眺通远门)图片选自欧阳桦《重庆近代城市建筑》
抗战期间通远门内的领事巷云集了英、美、法、德等国领事馆,时常衣香鬓影 客似云来
抗战时期郭沫若、阳翰笙、陈白尘、戈宝权、凤子等著名人士常聚于通远门附近小巷中的一家小餐馆品尝川菜川
应老板要求郭沫若乘兴为小餐馆题写“星临轩”招牌
留下一段名人与川菜的佳话
△位于通远门城墙公园的星临轩
抗战期间
重庆人口陡增
房屋空前紧张
市民为了节省造房开支
借通远门城墙搭建“抗战房”
使通远门被房屋包围
难见“庐山真面目”
△曾经依城墙搭建的房屋
2005年
渝中区修建通远门城墙公园
老城门、老城楼、老墙砖
重新展露于世
通远门重现古风古韵
△鸟瞰通远门城墙公园
通远门
这个顾名思义“通往远方的大门”
曾经是物资出入重庆与远方的大门
如今的通远门
带来了远方的故事
将重庆的故事流传向远方
原标题:重庆老城门 | 通远门,离你最近的“远方”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