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珍档丨重庆历史上的八次移民浪潮

23.08.2017  08:47

据重庆党史微信公众号,历史上,对重庆影响较大的移民浪潮共有八次,最早从秦朝开始。

一、秦汉三国时期内迁移民

秦代重庆的移民是随着秦朝大一统的中央郡县制在重庆的确立展开的。秦在重庆设立巴郡,开始向重庆大规模移民。汉代对重庆的开发也是以开通道路、设立郡县和迁入移民为三大主体措施。移民的迁入是开通道路和设立郡县的内在保障。伴随着道路开通和郡县设立,便形成了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内迁移民浪潮。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移民

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时期,也是北方移民从北向南迁徙的一个重要时期。重庆也不例外,仍是以北方汉族为移民主体。他们进入重庆后,往往以家族为聚居,沿交通线为中心居住,形成一个个大的部族。

三、隋唐两宋时期内迁移民

隋唐时期的外省移民进入重庆,主要借助于唐朝中期唐玄宗逃蜀和唐朝末期唐僖宗逃蜀而形成的两次移民高潮。北宋时期,在王全斌平蜀的过程中便有大量军事移民进入重庆,这些军事移民的籍贯主要是北方籍的。南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一方面迫于北方军事的压力,大量北方移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南下到经济条件较好的重庆;另一方面南宋王朝从东面与重庆的政治经济联系也日益增多,东南地区的移民进入重庆比以前有较大增长,使南宋时期重庆的移民籍贯比唐、北宋时期更加复杂,形成南北移民混杂的局面。

四、元明时期内迁移民

元代重庆的移民是与蒙古和元军的军事征战紧密联系的,由于战乱,大量的北方移民进入重庆。元末明初,由于连年战乱,重庆人口下降严重,大量的东南地区的移民开始以各种形式迁入到四川重庆等地区,形成了历史上第一次“湖广填四川”运动。

五、清初“湖广填四川”运动内迁移民

清前期南方移民迁川路线图

明末清初,由于历经战乱,重庆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奇缺,土地大量荒芜,清政府据此实行移民垦荒。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十余个省的大量移民从川江水路进入川东,形成了历史上第二次“湖广填四川”运动。外来移民在重庆盖住房、建店铺、营造会馆,为重庆的经济恢复出力。雍正年间,重庆城已是“兵民聚处、户口实繁”。道光四年(1824年)重庆城有17750户,65286人。此后逐年增加,据重庆海关统计,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庆城市人口约为30万人,城市人口规模已超过作为四川政治中心的成都,成为西南第一大城市。

六、抗战时期内迁移民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战区的高等院校、学术文化机构和人们纷纷内迁到重庆。首先是战时北平、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等院校纷纷内迁,建立抗战教育基地。其次是伴随着抗战的进程,战区的许多学术文化机构及文化名人也纷纷内迁到重庆。再次是战区的人们为躲避战乱,携家带口远赴重庆。随着源源不断的战区移民的涌入,重庆的人口急剧增长。1946年重庆人口增加到124.5万人,为有史以来重庆人口的顶峰,其中移民人数达80万人以上。

七、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移民

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线建设,是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地处西南的重庆,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较强的工业基础,成为全国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根据1964年10月编制的《重庆三线建设规划》,以重庆为中心迁建、新建的项目达200多个。当时除了工厂外,还迁了许多研究所来重庆,如现在的重庆煤炭设计研究院、59所、62所、机械部第三设计院、中国科学技术情报所重庆分所等。重庆现在有影响的大企业、科研院所基本上都是那时奠定的基础。据统计,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移民主要有来自北京、上海、辽宁、广东等12个省市约50万人。

八、三峡百万大移民

在经过长达40年的论证后,1994年,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与之伴随的百万大移民成为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堪称“世界级难题”,任务十分艰巨。原测算整个三峡工程涉及113万移民搬迁,其中六分之五在重庆(约94万)。根据中央确定的“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三峡工程建设方针,整个三峡库区移民工作共分三期。1993年至1997年是一期移民阶段,以确保大江截流;1998年至2003年是二期移民阶段,以确保水库蓄水至135米水位,第一批机组发电和永久船闸通航;2004年至2009年是三期移民阶段,三峡工程全部竣工,百万移民任务全部完成。截至2009年底,重庆市实际累计搬迁安置113.8万人,跨越两世纪、持续18年的三峡工程大移民宣告结束,曾经横亘在中国政府和三峡建设者面前的“世界级难题”终告破解。

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俞荣新

原标题:重庆历史上的八次移民浪潮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