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这栋藏着无数秘密的小楼 成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在渝中区枇杷山郁郁葱葱的绿树之中,藏着一栋小楼,除了偶尔到公园游玩的人外,很少有人注意到它。就是这样一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三层小楼,身上却藏着无数的秘密。
12月3日,由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的“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结果正式发布。在名单里,这栋小楼赫然在列,它就是“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如今,担负着重庆文物考古重任的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就在此办公。
中国古代建筑风格搭配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手法
△办公楼原始设计资料-平面图
看上去普通的小楼身上,藏着的第一个秘密,就是它的建筑风格。
据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古建所工作人员介绍,这栋建筑是由我国著名建筑史学家陈明达设计。
当时,邓小平对这栋楼的修建给出了要求——“党政机关的办公楼要简朴、实用”。
如何让建筑既能简朴实用,又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
陈明达不仅将自己最擅长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运用到了这栋小楼的设计之中,还大胆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手法,完成了这件非常成功的“反串”作品。
△办公楼原始设计资料-拼梁设计计算书
陈明达曾跟随梁思成考察过西南地区40余个县城的古建筑,所以,小楼具有西南大区时期典型风格。采用砖混结构,人字木屋架的建筑主体三层,总占地面积485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928平方米。
该建筑在设计上独具匠心,陈明达放弃了左右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采用偏中心的近十字形平面布局,随地形由前向后层层递升,与地势和周边环境巧妙融合。
在建筑构图方面大量吸收西方现代主义建筑基本元素,以简单的几何形体作多样组合,尽量避免繁复冗余的装饰,外立面线条明晰、简洁明快。
△ 重庆市人民政府建设局营造请照单 (1951营字第49号)
同时,该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颇为讲究,在主体建筑只有三层的情况下,利用山势凸显其高大,但又不超过山顶,山顶制高点的视线仍能保持,同时依托山势使大楼的视野扩展至长江对岸,拉近了与长江的视觉距离。
板瓦背面刻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铭文
△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铭文的板瓦
小楼的第二个秘密,更是鲜为人知了,这个秘密就藏在小楼楼顶之上的那一块块板瓦背面。
据工作人员介绍,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
“这栋小楼的设计建造时间,就正处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工作人员说,根据记载,小楼在1951年奠基,1953年建成。
因此,在小楼原屋面板瓦背面,全部模印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铭文,还印有当年烧制板瓦的工厂名字——“国营大竹林砖瓦厂出品”。
这些珍贵的铭文无一不是那一特殊时代的重要见证者。
见证了邓小平刘伯承主政西南的重要历史
△50年代重庆市博物馆陈列大楼
小楼不仅从设计建造,还是到最后市委机关搬离,甚至是在随后的数十年里,无不见证着邓小平、刘伯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南地区的工作和对人民的关怀。
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大楼筹备、设计时,时任西南局第一书记兼财经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同志,亲自接见设计人员,具体安排设计等事宜,并提出“党政机关的办公楼要简朴、实用,尽量节约政府开支,好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工农业生产。”
但是,大楼建成后,仅仅供中共重庆市委短暂时间办公使用后,就成为了重庆人民文化休闲之地。
工作人员说,当年,邓小平对重庆市委、市政府占用可供市民休闲游玩的花园别墅很有意见。在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语气严厉地问道,你们的群众观念哪里去了?那么大一个重庆市,连个像样的公园都没有,你们居然把这么大片非常适合人民游玩的场所占了。
随后,邓小平、刘伯承同志批示要求尽快全部搬出,把这里辟作公园还给人民。
至此,重庆市委开始从小楼迁出。接着,市委、市府又拨出专款,把小楼附近扩建成景色宜人的枇杷山公园,小楼则交给了当时的西南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前身)。
△1959年重庆市博物馆举办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十年成就展览》。
当时,枇杷山公园是重庆市最好的公园,红星亭是中外游客欣赏重庆夜景的最佳观景点。
来自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消息显示,除了“中共重庆市委枇杷山办公楼旧址”之外,重庆还有重庆市体育馆、重庆南开中学近代建筑群、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旧址等三处建筑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在此之前,重庆已有16处入选该名单。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