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这家水泥企业高质量发展有诀窍
能不能生产525水泥,是衡量一家水泥企业质量技术水平的硬指标之一。重庆有大大小小近50家水泥企业,能生产这种高标号水泥的,不超过5家。
铜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不仅把525水泥的年产量做到了10万吨,能耗也比同行低不少。在这里,生产一吨水泥的耗电量,比国家标准要低15%以上。全年下来,这家企业节约的电能,相当于3000个家庭一年的用量。
产品品质提升,能耗反而降低了,一升一降,恰好反映出企业发展的高质量。铜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呢?
几年的利润全部投入到技术和工艺改进
铜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新桥介绍,水泥的生产过程和白酒差不多,先要生产“原酒”,也就是一种被称为熟料的颗粒物,然后和混合材“勾兑”,一起磨成粉。
由石灰石、含铁和硅的原料经过高温煅烧而成的熟料,质量好不好,除配料和煅烧外,在篦冷机一段的冷却速度也是关键。窑内煅烧温度高达1500度,最终出窑的熟料仅有100度,缓慢冷却,不仅会降低熟料强度,同时,热量损失越严重,后期发电的效能越低。
2011年,中国建材旗下的铜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收购位于铜梁的这家民营水泥厂时,其技术和环保水平尚处于行业中下水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通过技术改进和管理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首要任务。
2016年,在铜梁区质监局的指导下,铜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开始推行精细化管理,试图以此为契机,探寻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精细化管理,源于日本丰田的精益生产,其硬件基础,是先进的工艺技术和科学合理的生产流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该公司先后累计投入1亿多元,进行大刀阔斧的技术和工艺改进。
1亿多元是个什么概念?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2017年,铜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的利润总额是3500万元。换言之,这家企业几乎把几年来的利润,全部投入到了技术和工艺改进。
例如,在上面说到的水泥熟料生产车间,他们通过对流水线上几个关键环节的鼓风机进行技术改造后,热传导效率大大提升,熟料冷却速度快了近四分之一,熟料强度提高了近两个兆帕,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熟料“勾兑”更多的混合材,提升产品质量的同时,还让生产成本降低了至少两个百分点。
类似的工艺技术改进,又如为水泥磨系统配套辊压机预粉磨,设备台产(一种生产效率指标)从75吨/时提高至130吨/时,产量提高了80%,吨水泥工序电耗由42度下降到了34度;对余热发电抽真空系统进行了技术改造,提高冷凝器真空度,每吨熟料的发电量从31.2度提高至34.6度。
以近乎苛刻的手段控制上游原料质量
如果把技术和工艺改进理解为提供了一口好锅,那么锅里煮出来的饭菜好不好吃,可能更取决于食材。像水泥这样的重化工行业,产品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材料决定的。水泥成本的60%来自上游原材料,其中煤炭占40%,石灰石等矿石占20%左右。这几种主要原料质量不好,下游根本没法烧出好水泥。
例如,煤炭中的煤矸石,同样黑不溜秋,“长相”和煤炭差不多,但发热值不到煤炭的10%。如果原料没有控制好,煤矸石多了,烧煤的温度始终上不去,窑中的熟料就不会有充分的化学反应,强度就很难达标。
以近乎苛刻的手段控制上游原料质量,是铜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精细化管理的另一举措。蒋新桥介绍,近一两年,他们陆续淘汰了此前的全部中间商,直接邀请原料厂家,每个月举行一次招投标会。此举不仅缩减了供应环节,降低了原料成本,更大的价值,是相当于不断地投放管理“鲶鱼”,打破各个方面的惰性,并规避内外勾结、共同造假等不良行为给产品质量带来的隐患。
选定煤炭供货厂家,工作并没有结束。公司要派员到对方的矿上去看,并进行相关指标检验,然后监督装车并进行铅封,以此来防止运输过程中“掉包”或掺假。
运输货物的铅封是个啥概念?重庆通过中欧班列(重庆)发往欧洲的笔电产品,均通过货柜铅封的方法来确保货物安全。但一个货柜的笔电产品货值数百万美元,从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运费在6000美元左右。煤炭的单价最贵不过每吨千余元,铜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铅封煤炭,足见其管理的精细。
在本地采购石灰石,程序同样严苛。按照要求,中标的石矿,山崖上开采形成的巨大断面上,必须挖出若干台面,铜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的化验员会亲自爬上台面,不定期地对石灰石的钙、镁含量进行测量,一旦发现不达标,会要求立即停止供货。
用制度的力量让每个人都成为“质量官”
产品质量好不好,归根结底要靠人,尤其要靠一线工人的“手上功夫”。强化工人的质量意识,不少企业的做法是在车间里四处张贴标语,反复宣讲“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重视产品质量”等等。
不过,铜梁这家水泥企业的车间里,并没有这样的口号。取而代之的,是一套更加务实的规章制度。“空洞的宣讲很难入脑入心,因为没有同员工的利益关联起来,重视产品质量难以得到奖励,不重视质量甚至弄虚作假,也不一定被处罚。”蒋新桥说,精细化管理的本质,是要把企业的计划、目标逐一分解量化为具体的数字、程序、责任,使每一项工作内容都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准,每一个问题都有专人负责。
一套怎样的规章制度,可以把质量责任落实到人?以《生产现场质量考核明细表》为例,重庆日报记者注意到,它总共划分了34个考核项目,囊括了水泥行业生产作业的全流程。每个项目的考核内容,是对违规操作过程简单明了的描述,比如:进厂石灰石,未经允许,乱倒堆场。
考核有明确的责任单位,每一个不当行为或者违规操作,也都有具体的处罚金额。
据介绍,这份考核表中对水泥生产流程中可能出现的违规操作,全部实行了量化处罚,其中最低的处罚额仅仅2元,足见其管理之细。有处罚,还得有奖励。例如,发现并举报上述“乱倒堆场”者,将得到50元奖励。质量考核的对象,不止于一线工人。每个管理处室的每个管理岗位,都有相对应的质量考核细则。换言之,工人违规操作,他的车间主任、部门主管乃至分管领导,都可能承担连带责任。这种自下而上的“连坐”制度设计,将铜梁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每个人都成为“质量官”,用制度的力量真正调动起员工对质量管理的责任心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