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是下庄
重庆日报消息,20多年过去了,最难忘的依然是下庄。
1999年,我在万州区委宣传部工作。记得国庆前的一天,突然接到部领导的电话,说是巫山县有一个村的农民自发组织在天坑绝壁上修公路,事迹感人,让我去采访。9月27日,我们一行7人组成的采访组前往巫山竹贤乡下庄村。
下庄村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坑底,整个村庄就像一口巨大的井。站在井沿看下庄,阡陌纵横,一行行绿色作物,组成有节奏的图案,低矮的农舍零星散布其间。
我们进村走的是当地人称的“大路”——其实也就是一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陡峭难行。而另一条路,不夸张地讲,是我走过的最惊险的路。为了感受下庄人出行的艰难,我从“大路”进村后特意去走了、拍了这条路,现在想起都还不寒而栗。
那哪是路啊!有的路段就“挂”在悬崖上,全靠揪着树藤爬行。有一段特别险,凿在绝壁上,宽不足尺,下临深渊,却没有护栏、铁链,哪怕是一根绳索的防护也没有。为了能顺利通过,村里的赤脚医生专门准备了葡萄糖针剂,现场敲开,一饮而尽。下庄人觉得葡萄糖是最好的稳心之物,喝了不会心慌气短。我是面贴绝壁,两手张开,抠着石缝,一点一点地挪过去的。村里人说,几乎每年都有人在那条路上丧命,连猴子都有被摔死的。
▲作者当年采访时进入下庄的场景。 作者供图
进村后,我扛着摄像机在村里转悠。村里人没见过摄像机,于是,有人说:那个肩炮不得了,一扫一大片。有村民见我就躲,有的见到我拍,脸上的肌肉都在抖。村里一位90多岁的小脚老太太,16岁嫁进村,就再没出去过。我拍她,她很抵触,家里人不好意思地解释:她是怕把魂拍走了。
下庄的封闭超出了我的想象。村里唯一能快捷获取信息的只有老支书的一台小收音机,81岁的老支书黄会鸿每天都贴着耳朵听。我们带的手机,要跑到很远很远的山头上,才能断断续续与外面通话。由于信号不好,打电话时大都声嘶力竭地吼,引来村民围观,一个村民感叹:“恁个大一坨坨儿,还喊得到县长。”
目睹一个生命的消逝
9月29日上午,我们来到私钱洞公路施工现场,这里绝壁千仞,深渊万丈。远远望去,有几个黑点在绝壁上晃动,用摄像机镜头推上去,能看见3个村民双手撑在背后的乱石上,用脚把岩石一块一块地蹬下几百米的悬崖,没有保险绳,没有安全帽,随时可能被身后滑动的岩石砸下悬崖。一个多月前,村民沈庆富就是从悬崖上摔了下去,把26岁的生命定格在了鸡冠梁的山崖上。
是什么让下庄人铁了心地要修这条路?他们强烈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
下午5点多钟,工地上的村民开始收工,我架起摄像机与几位村民聊了起来。
我:你们修这个路很危险!
村民:是有点,修路就是这个样子噻!
我:听说前不久还死了一个人?
这时,一个戴着黄色安全帽的村民站起来指着不远处说:就是从那里下去的。说完又指了指旁边的一个村民说:我们这里有好几个都是到阎王那里打了个转身回来的。
这个长得敦笃的村民叫黄会元,是下庄不多的几个出去打过工、见过世面的人。他听说村上修路,特意买了一台风钻机赶回来,在工地负责打炮眼。我把摄像机对着他,开始与他聊。
我:你家里几口人?
黄:6口。
我:超生了哦?
黄:没有,老的和我们在一起。
我:你是修路积极分子?
黄:算是嘛。修这个路,我们这一代人投工投劳,关键是为子孙造福。
为什么要修路?我反反复复问下庄人,他们的回答大都与黄会元的差不多。我突然明白了:下庄人既是在修筑一条通向外界的路,也是在为子孙后代寻找一条长远发展的出路。
摄像机记录下了我与黄会元的对话,但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会是他留在世间最后的音容笑貌。
▲下庄人当年就是在这样的地方修路。 重庆日报资料图
第二天,我扛着机器继续到工地拍摄,开山的炮声、飞溅的岩石、延伸的公路一一被收入镜头。上午10点左右,山下的毛坯公路上,两个村民在急速地奔跑,嘴里喊着:失格了!失格了!(方言:出事了)私钱洞工地的悬崖边,一群村民已经围在那里。有人说:黄会元下去了。就在几分钟前,他被头顶上的一方巨石砸下了山崖,都没来得及发出一声叫喊。现场,落石与山岩连接的部位还是湿润的,地上的一块岩石上留下了一道六七厘米的血迹,就像是一个惊叹号。黄会元使用过的风钻静静地躺在一边。出事时在黄会元旁边的一位村民告诉我,当时他正在除渣,一块拳头大的石头突然落下砸在手上,他本能地闪向一旁,一方巨石猛地砸下,打在了刚才自己站立的位置,他扭头一看,不远处的黄会元已经不见了。
驻村干部方世才和村支书毛相林迅速带人赶去山崖下,人们在默默地等待。我忍不住问在场的村民:都死两个人了,这路还修吗?大家的反应很平静,村民杨元鼎说:我们只是悲痛,我们不会怕,修路哪有不流血的?从开始修就想到了这点。
大约等了两个小时,当遗体从沟底抬出来的时候,天突然暗了下来,乌云沉沉,树枝在冷风中轻轻摇曳,乌鸦发出凄厉的叫声,村民们或站或蹲在山崖下,有的眼望苍天,有的目视前方,表情肃穆,在山岩的映衬下,就像是一尊尊雕塑。
为了记录搜寻黄会元的场景,我把摄像机架在悬崖边能看到崖底的地方,两名村民在背后死死拽住我的裤带。正拍摄间,突然背后一声闷响,一块巨石又落下了。我回头看了看,又继续拍摄。现在回想起来,要是我们中有一个人慌乱,今天就会是人家来讲述我们的故事了。
当晚,黄会元家的空坝上摆放着黄会元的灵位,几位村民绕着棺木,敲着锣鼓唱着丧歌,黄会元的妻子哭得死去活来。全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县委县政府专门发来了慰问信,我们几名记者把随身现金全部捐了出来。毛相林请黄会元的父亲说两句,老人一开口,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哎!我们这个地方恁个苦寒,受了这么多年的苦,恁个多代人都想修路,只有共产党才带领我们修这个路。我们还是要努力一把,只添一把火,我们的公路通了,就能摆脱贫困了!”
老人讲得很慢,甚至不很流畅,但分量很重,现场出奇地安静。
毛相林打破了沉寂:“我们修这个路,前不久沈庆富献出了生命,现在黄会元又走了,公路还修不修?赞成继续修的举手,请村会计点一下人数。”话音刚落,现场发出了一阵嗡嗡声,随后村民们齐刷刷举起了手,一个剃着光头的壮汉甚至举起了双手。村会计很快报出统计结果:百分之百赞成!结果宣布后,我清晰地听到有人像是自言自语地说了一句:“这点子事情,根本吓不倒人!”
第三天一大早,安葬了黄会元,村民们又上工了。
带辣味的专题会
“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下庄的实践,正是对这句话的生动诠释。
老支书黄会鸿爱听收音机,家里的几本《党员文摘》翻了又翻,虽然几十年没有出过村,但老人对外面的事情了解得不少,说话条理清晰,关键时刻能拿主意,在村里威信很高。黄会元摔下悬崖后,作为公路建设积极推动者的驻村干部方世才感到压力很大,就去找老支书,我跟着一块去了。老支书穿着洗得浆白的浅咖色棉布中山服,风纪扣扣得齐齐整整,动作略显迟缓,耳朵有点背,说话声音很大。老人很快就明白了方世才的来意,大度地一摆手:“方同志,修这个路是我们下庄村全体社员愿意的。搞这么大个事情,肯定要付出代价。黄会元走了,我们是很难受。这个路好不容易动了工,已经修了那么长,又有那么多领导在支持我们,就差一把火,歇不得!”
第二天一早,老人就让两个儿子上了工。两个儿子都背着满满一背篼,里面是被子和粮食。儿子有些放心不下老人,老人一边推着儿子向门外走,一边喃喃地说:“莫担心!莫担心!你们各人好生些(方言:注意安全)。”老人伫立雨中的背影印在了我的记忆深处,那个背影,书写着深沉的父爱和一位老党员的担当。
驻村干部方世才是大专生,毕业后到下庄所在的竹贤乡当乡干部,乡里给他派了个硬活儿,让他到交通不便、经济困难的下庄当驻村干部。第一次见到方世才,以为他是下庄的农民,皮肤黑黑的,白衬衫也是乌黢黢的,连牙也是灰黑的,穿一双解放鞋,军绿色的外套经常披着,上面沾满泥土。村民叫他“方大学”,许多村民去乡里办事,落脚的地方就是方世才的小寝室。一些村民买化肥等农用物资没钱,就找方世才垫钱或者让他去乡农资供应站担保,几年下来,他前前后后担保了三四千块钱。方世才老家是农村的,经济条件也不好。后来农资站来要账,方世才只好去信用社贷了款,才把这事摆平。
看到村里的小学破破烂烂,方世才多方奔走,和村干部一起带领大家拆了村里的土地庙,建起了村小学。村民很感激,说:“方大学,你帮我们把学校建起来了,我们很感激你。你要是帮我们把出村的公路修通了,我们子子孙孙都记得到你。”这让方世才动了修路的念头。后来毛相林去外面开会,看到外面的巨大发展,回来跟方世才商量修路的事,两人一拍即合。
方世才家在万州,儿子不满一岁,因为工地上忙,他几个月都没有回家。一次在骡坪区公所,我见他给妻子打电话,估计是妻子有意见,方世才不停解释,后面说到儿子,方世才一边打电话一边流泪……他对下庄的情是深到骨子里的。
说下庄,就不得不说时任村支书毛相林。毛相林双眼炯炯有神,个头不高。妻子有病,女儿先天性白内障,还有一个70多岁的老母亲。毛相林成天忙公路的事,家里的农活没人干。我去毛家,就看到他严重弱视的女儿正吃力地摸索着去地里挖红苕,患病的妻子也在撑着干家务,毛相林已经好几天没回家。工地上,他忙前忙后,和村民一起抬石头,还不时解决一些现场施工的问题。为买施工物资,毛相林把老母亲千辛万苦攒下的700元养老钱贴进去了,又把妹妹放在家里准备买家具的3000元钱挪用了。有人善意提醒毛相林:下庄的路,靠下庄的力量是修不通的。毛相林一听急了:“我就不信这个邪!”
在下庄,印象深的还有这里融洽的干群关系和民主氛围。
我参加过一次这里的专题民主生活座谈会。由于村里的公路建设进入到攻坚阶段,一些矛盾也显现出来,下庄村党支部决定开一次专题会议。会议在毛相林家的院坝中进行,这里是村里的议事中心,小院专门挂了一块“下庄村党员活动中心”的牌子。
会议开始,主持人曹栩清了清嗓子,直奔主题:“今天请大家来就下庄公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村干部有啥子意见,对工作有啥子建议以及下一步打算,畅所欲言地谈,实实在在地谈。能解决就解决,不能解决的我们想办法解决。”
话音刚落,老党员沈发柏率先发言:“当初定的‘不修路就出钱,既不修路又不出钱的收他的责任田’,这个没兑现,修路的人意见很大,反映好多次,村里推乡里,至今不解决。”
村民代表陶忠德接过话头:“村干部是干部,也是公仆,村干部有好多工,工账直到现在都不清楚;村干部家属的工要公开,要防止家属搞特殊。”
村民代表毛相兵的发言辣味更足:“我发觉我们村班子有不够团结的现象,一些事情不是商商量量,有时候反映问题,我推你,你推他。”
几个村干部听着不由自主地低下了头。黄会鸿最后的发言更是直指痛点:“今天我们开会讲这些问题,不是背后乱说。前面提到的这些问题,几个村干部不是没看到,是怕得罪人。对不来修路的人,没按定的规矩兑现,是怕接触矛盾。当干部有时要干得罪人的事,你现在得罪他,将来他感谢你;你现在恭维他,将来他还要咒骂你。干部不能搞特殊,革命首先要革自己头上私字的命。当基层干部光发号施令不行,要身先士卒。矛盾不能上交,就地解决。”现场很静很静,几位村干部的脸很红很红。
听完发言,村主任杨亨双诚恳地说:“以前工作没做到位。班子确实有不团结的情况,责任在我。以前的事不说了,我只说以后的打算,今后要统一思想,不前怕狼后怕虎,大家一起使力,决定了的事,就不打退堂鼓。”毛相林也很动情:“主要原因在我,在公路建设上造成了损失,我一定在工作上力争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如今再看当年的会议实录,还能感受到浓浓的辣味。这次会议真正实现了下庄人思想的统一,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后来村民告诉我,那次会后,毛相林两次到县城,硬是说服离开下庄没有上工的妹妹补交了修路的工钱,村干部家属的工账也公开透明了。有的村干部拖拉、软弱的毛病大改,下庄干群的心更齐了、劲儿更足了。
再进下庄
因为媒体的宣传,下庄受到广泛关注。2000年记者节这天,央视文艺部的编导胡迎节要去下庄,我陪同,又经历了一次生死之旅。
那天秋雨绵绵,当地已经连续下了近20天雨,接近村庄时,河水已齐大腿。我们脱了长裤,淌水过河,上岸后因没有了成型的路,只好手脚并用。几个北方人,才走几十米已满头大汗。路越来越滑,我们只好停下歇息。喘息间,前面突然传来一阵惊呼:“垮岩了!垮岩了!”抬头望去,只见岩石从山顶上快速滚下,一路撞击,带起阵阵尘土,我们一行人慌不迭地就往回跑。“不好!”来路山坡上也开始滚落巨大的岩石,抬头一看,仿佛头顶上每块石头都在晃动,一群人绝望地在原地乱窜。前来接我们的一位村民扑通一下跪在地上,捣蒜似的叩头,口中念念有词:“小石子(当地人称的土地神)不要打好人啊!回去我给你烧纸。”
一阵慌乱之后,滚动的岩石居然停了下来。此时天色已暗,毛相林带我们顺着一个斜坡艰难下行,这是一条当地人采药的小路。雨,又不停地下。有几个地方,我们刚刚走过,身后就传来岩石滚落的巨响。这条采药的山路是悬崖上的一条小路,我们幸好是在黑夜中一点点摸索前行,看不到脚下的深壑,如果放在白天,许多人可能迈不动脚。
凌晨一点,濛濛细雨中,我们看到了远处摇曳的光亮,10多位村民打着手电接我们来了,我们如见救星,在村民的帮助下终于走进了村庄,一群男人紧紧相拥,个个泪眼婆娑。当晚,村民招待我们吃腊肉,腊肉里还放了酱油——这是下庄村接待贵客的吃法,酱油对这个偏远山村里的人来说是个很稀罕的调料。
饭饱之后,我们在淅淅沥沥的雨声和远处岩石滚落的撞击声中酣然入睡。
下庄之路
历时7年,付出了6个人的生命代价,下庄村的公路终于修通。今天,下庄不再封闭,有了电视、手机……
我现在都记得,第一次能看到电视,村里的男女老少挤在一屋观看时的兴奋与喜悦;记得下庄电话开通后一位村民倒拿听筒使劲喊话的场景……前不久遇见下庄的村民,他们告诉我:下庄现在日子越来越好,进村的公路硬化了,还发展了多种水果产业,村里开办的民宿红红火火,公路修通后村里还考上了29个大学生。
下庄的出村之路,艰难曲折;下庄的脱贫之路,峰回路转。说实在的,第一次到下庄工地,看到村民修出的毛坯路,地基破碎,弯弯扭扭,又窄又陡。当时我就暗想,这个路即使修好了,恐怕也不敢在上面行车。时任巫山县交通局局长陈俊在现场告诉我说:下庄这个路应该是巫山公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公路,工程量与物资条件严重不成比例。
巫山最大难度的公路由一群没有专业技术,拿着铁锤、钢钎,且缺少工程资金的农民修建。下庄公路开工时,按照每人10元的集资额,村里总共只筹得工程款3960元,靠村里的力量在悬崖上修一条12.5公里的天路,难度是难以想象的。然而,这条路最后终于建成了!
▲下庄之路。 记者 郑宇摄/视觉重庆
当初,毛相林掰着指头给我算账:下庄村390多人,96户,每户一年养一头猪,按市价每头卖400元,一年就可以收入3.86万元,可买4吨炸药。12.5公里路,一年修一公里,10多年就修通了。当时由于缺少资金,下庄的公路勘测设计是请附近乡里的一位石匠完成的,没有测量仪器,全靠经验,公路的线路和坡度设计都存在严重问题。
1999年10月,毛相林坦诚地告诉我:他对修路的困难估计不足。比如,他原以为只要打个炮眼,放点炸药,就把石头炸开了。实际上,炮眼打多深、放好多药,是很有讲究的。其他方面的问题也远不止当初想的那么简单。在下庄工地,除了一台千元左右的手持式风钻机是电动的以外,铁锤、钢钎、锄头就是他们的工具。两根木棒斜靠在岩壁上,外面罩上一张破旧的塑料纸,里面铺点稻草,就是他们的寝室;几块石头架上铁锅,就是他们的伙房;洋芋红薯是他们最主要的口粮,喝上几口自己酿的包谷酒,是村民们奢侈的享受。
1999年10月的一天,我还在下庄,时任巫山县委书记王定顺、县长王超一行来到下庄工地,看到下庄人简陋的工具、艰苦的生活条件,两位县领导久久无语,眼眶湿润。村民袁孝恩扑通一下跪在王定顺面前,王书记赶紧一把拉起他,动情地说:“应该下跪的是我们啊!”我问王书记有什么感受,他说:即使集全县之力来修这条路压力都很大,下庄人在基本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敢想敢干,这是用鲜血和生命在挑战贫困,这个敢字就了不得!同时,王书记又不无忧虑地告诉我:我们要防止劳命伤财,要把战天斗地的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在下庄工地现场,几位县领导决定,派县里最好的公路勘察设计人员来下庄提供技术支持。
王定顺一行离开的第二天,县里的几名公路专家就到了下庄,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测量仪器。经过艰苦的测量和计算,专家们拿出了一个切合下庄实际的科学设计方案。私钱洞前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付出了生命代价修出的一段毛坯路,由于以前测量不准确,无法相向对接,只能忍痛废弃;对已经修成的毛坯公路,坡度太大,基层破碎,安全风险极大,进行了返工。
下庄人拚搏,却不蛮干;坚韧,却不固执。正是因为有他们不惧生死的拼搏,有上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有对科学的尊崇,才有下庄天路的延伸。
路通了,影响发展的瓶颈被打破了。据此,下庄人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日子过得越来越火红。
下庄之路,是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员先锋作用的示范之路。
下庄之路,是奋斗拼搏,不等不靠的自强之路。
下庄之路,是尊重科学,精准施策的科学之路。
20多年过去了,最难忘的依然是下庄。
原标题:【两江潮·扶贫日专送】难忘是下庄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