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铃效应”:中新项目凸显全球化格局下的重庆新定位
4月16日,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交流会在重庆召开。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新华网重庆4月18日电(王龙博)对于中新政府间第三个合作项目将发挥的作用,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陈振声的表述非常形象:如果将新加坡和重庆达到一个所谓的“哑铃效应”,把两地的优势凸显出来,就能带出重庆跟中国西部,以及东盟的一些优势。
陈振声是在16日的“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交流会”上作出上述表述的。这是他今年第二次来重庆。短短时间内,连续造访重庆,折射出这位年轻部长推动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急切心情。此次随同他来访的,是包括30余家新加坡重量级企业在内的庞大政商代表团。而重庆方面的接待规格同样很高,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孙政才在前一日会见了陈振声一行,市长黄奇帆、副市长陈绿平携外经贸委、国资委、经信委等多个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出席了当天的交流会。
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这是中新两国第三个政府间合作项目。与前两个项目——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不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将合力打造一张全域性“互联互通”网络,而不只是对某个具体地点进行开发或建设。重庆,则是这张“互联互通”大网的运营中心。
互联互通:让“渝新欧”变身“亚新欧”
互联互通的目标是什么?重庆市外经贸委主任徐强在交流时说,中新重庆项目是否实现目标,有一个标准,叫“两降两增四有”。“两降”是降低西部地区的物流成本、融资成本。“两增”是增强重庆的辐射力、增强重庆作为运营中心的各种机制的可复制性,可推广到重庆以外的其他地方。“四有”,即有高效的运作机制、有科学的规划蓝图、有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创新、有市场主体参与并受益于项目合作。
“中国大部分贸易出口都是通过沿海一带的东部城市,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瓶颈。”陈振声说,通过重庆跟东南亚东盟的衔接,通过西部跟欧洲的衔接,如果能开拓一条新的命脉,就能带动中国2/3的潜能。“在这个大前提里面,中新第三个合作项目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对于陈振声眼中的“新命脉”,重庆市长黄奇帆在演讲中给出了答案:将“渝新欧”变成“亚新欧”。 据了解,重庆正在努力打通铁路轨道延伸至工业园、港口、机场的“最后一公里”,同时会尝试依托“渝新欧”,与新加坡之间形成铁、公、空多式联运。
根据测算,目前从欧洲送往新加坡的奢侈品,空运比铁路贵五倍的运费。如果改为铁空联运,从欧洲到重庆的1万2000公里用铁路运输(渝新欧班列),花费12天时间,货物到了重庆后进保税区,不用办入关手续,包装分拨后直接上飞机运到新加坡,空运时间五小时,虽然多了12天时间,但成本却将大幅降低。
黄奇帆表示,欧洲的货物未来都可以从“渝新欧”再通过空运中转到曼谷、吉隆坡、香港、台北、东京、大阪、首尔等距离重庆四五个小时航空半径的亚洲城市。
重庆市经信委副主任杨丽琼在接受新华网采访时透露,4月28日,首批搭乘“渝新欧”班列的新加坡货物就将从欧洲起运。这意味着将“渝新欧”发展为“亚新欧”的构想将进入实质探索阶段。如果未来成功,重庆或将一跃成为亚欧之间贸易的重要中转地。
4月16日,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交流会在重庆举行。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金融创新:重庆可成西部和中亚融资中心
金融合作正在成为中新重庆项目推进最快的领域。在政策创新方面,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已经下发《关于重庆市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的批复》,正式同意在重庆市范围内开展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业务、企业赴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业务、个人经常项下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三项试点。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3个多月时间,就有英利置业5000万美元发债项目、西部物流园赴新发债5亿美元项目、中信银行国际业务全球运营中心落户重庆项目、粮食集团银团贷款等多个金融类项目传出进展消息。同时,西部航空、两江节能、西永微电园等境外商业贷款项目和发债近10项目,逾10亿美元,己经重庆市发改委审核备案,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同时,重庆南岸城市建设发展公司、高新区开发投资集团等境外融资项目,近20亿美元,也在积极协调推进中。
“金融的衔接,不只是新加坡与重庆的合作,更重要催化整个中国西部,整个西南部的发展。”陈振声在当日的交流会上表示,重庆不只要吸引到国外的投资,更重要的是也有能力把国内的融资延伸到国外去投资。
对于中新项目中的金融合作,黄奇帆的表述更加清晰,集中在五个方面:包括结算、融资、股权投资、社保基金投资和新加坡金融机构在重庆设立分支机构等。其中,结算又包括了离岸金融结算、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电子商务的结算。
“重庆去年离岸结算做了1000亿美元,今年争取1200亿美元,重庆最初学习的对象就是学习新加坡,新加坡离岸金融结算一年做几万亿美元。重庆所有的结算方式、框架、原理、包括税务成本都和新加坡基本一致。”黄奇帆说。
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陈光炎更是建议,新加坡作为东盟和南亚的金融和服务中心,而重庆可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与中亚地区的金融和服务中心,带动“一带一路”区域的发展。
重庆借中新(重庆)项目谋求全球新定位
16日的交流会得以让外界一窥中新(重庆)项目的推进速度。
自项目启动,各方投资潮涌而来。据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管理局局长韩宝昌介绍,今年1月8日,首批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签约,共有项目12个,总金额达65.6亿美元。3个月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政策创新和项目落地均取得积极进展。
但哪些项目能够得到中新双方的共同认可?韩宝昌表示,符合以下三个原则的项目可以入选:
一是应符合互联互通主题,与“一带一路”倡议及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相契合,推动重庆作为中国西部核心运营中心建设,减少物流、融资成本,提升中国西部及中新互联互通合作水平;符合重庆重点发展方向。
二是应优先考虑中新双方确定的金融服务、航空产业、交通物流和信息通信技术四个重点领域项目。
三是合作项目应尽量涉及新加坡公司,并且有助于加强中国和新加坡的互联互通。
关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的意义,重庆市政府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可以用三个“有利于”概括:
有利于共享“一带一路”的历史机遇。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国家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项目。中新示范项目以“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为主题,完全契合“一带一路”愿景。因此,示范项目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示范项目,新加坡方面可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在更为频繁、更为深入的交流合作中,也必将更多分享“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
有利于共享两国以及世界的资源和市场。以示范项目为载体,中新双方可以更好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广袤的西部内陆,是中国新一轮开放的最大潜力和动力所在。重庆作为中国内陆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近几年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区域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成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示范项目以重庆为运营中心,有利于中新双方更好合作开发和利用内陆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
有利于共享政策创新带来的巨大红利。在两国政府签署的框架协议和补充协议中,明确了“11+7”的创新举措,而且规定示范项目享受现有和将来的试验区、行业发展、区域战略下必要的创新举措,在工作机制中还预留了提出和协调解决新举措的通道,以确保项目的实施。可以预见,随着示范项目的深入推进,根据具体项目的需求,中新双方还将适时推出一批又一批创新举措及政策,重庆乃至中新双方都能从中获利获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