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释放出的教育信号:村小能保尽量保
这些文字中究竟释放出哪些政策信号呢?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两位农村教育问题专家,解读文件背后的丰富信息。
村小能保尽量保
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桂林正在河北调研。袁桂林认为,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因地制宜保留并办好村小学和教学点”,是和2012年以来国家强调要“纠正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过激行为”是一致的。
“许多村小教学点被撤并后,农村孩子上学非常不方便,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提出来,证明国家最高领导人也在重视农民孩子上学的问题,不能让农村孩子因为家门口没有学校造成辍学。”袁桂林说。
在袁桂林看来,农村学校的服务半径要根据学生的上学距离经过周密设计,“孩子们上学太远,校车服务跟不上,可能会造成不安全因素,也增加家长接送孩子的成本,耽误时间,所以要保留一些村小和教学点”。
事实上,世界各国农村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政策的重头戏都是“撤点并校”,但都没有忽略方便就学和以人为本的原则。
东北师范大学邬志辉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农村教育研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义务教育研究组核心专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家工作组成员。
邬志辉研究发现,从2001年国家出台《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后,各地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开始加速,“平均每一天就有55所村小在消失”。
邬教授拿数据说话——“整个农村地区乡以下的小学中,学生数量在240人以下的已经占到全部乡村小学的75.6%;在学生数量不足240人乡村学校中,不足40人的占到了32.6%,41~120人之间的占到34.5%”。
为此,邬志辉还专门撰写咨询报告,引起中央重视。2012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保留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
“随着人口向城镇的进一步流动,可能40人以下的学校还会大量增加,小规模学校会越来越多。”邬志辉说。
在基层调研中,邬志辉发现,“留守的农村家庭几乎每个都非常独特。孩子都是没办法离开的”。
山西石楼县的一幕,令这位教育学者印象深刻。有一个家庭,爷爷瘫痪,唯一的儿子出了车祸,儿媳妇改嫁,剩一个9岁的孙子读小学三年级。
在邬志辉看来,相较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表述,今年特意增加了“因地制宜”的字眼,“更强调要从实际出发,能保还要尽量去保,但也不是说大家都是一个模式,不是说学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才可以保,有的10个人你要保,有的两个人你也得保,还是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及“支持乡村两级公办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这个表述同样受到了两位教育专家的关注。
袁桂林教授认为,这传递出国家对农村学前教育重视的积极信号。他同时提请注意,乡、村两级幼儿园总体数量是不够的,数量太少,公办的更少。有些民办幼儿园比较分散,质量也不高。现在,关键是要解决幼儿园教师的编制问题,“不能光盖幼儿园房舍,恐怕国家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对招聘幼儿园教师的责任主体给予指导,要不然规划就会落空”。
基于此,袁桂林认为,幼教事业现在属于起步阶段、大力发展阶段,“没有幼儿教师编制怎么行呢?过去没有的事业,现在该增加的还得增加。编制得到保障,要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好好计算一下,到底需要多少”。
邬志辉教授同样认为,本届政府提出“财政供养人口只减不增”,乡村幼儿园面临着国家政策环境约束的严重问题。“没有编制,便招不到好老师,只能退而求其次,招到当地比较弱的师资,乡村幼儿园的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他说。
邬志辉掌握的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幼儿园教师中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乡村只有54%,乡镇为66.9%,城市达到76.9%。2013年,国家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已经由2011年的30.8%增加到32.8%,乡村公办幼儿园的比例增加到42.3%。
“应该说,农村地区的普惠幼儿园发展还是比较快的,很多地方的乡镇都加强了普惠幼儿园的建设,但因为学前教育目前还不是义务教育,农村家庭为此承担的成本不容忽视。对农民来说,收费太高,他们就会退而求其次,至会找一些村里的‘作坊’幼儿园、‘黑园’,就近上学。” 邬志辉说。
建议教育部成立高中教育司
高中教育同样是袁桂林关注的重点。他调研发现,由于国家财政对高中教育的支持力度还不够,各地新建的很多校舍欠债严重,“高中债务的化解是大问题”。
针对目前普通高中和中职“互相争资源、互相打架”的局面,袁桂林还建议教育部要成立高中教育司,“高中阶段是一个整体,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由一个司来统一协调”。
袁桂林的依据是,“目前的管理体制是分割的,资源不能共享。目前在教育部,中职是职业成人教育司管,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二司管,在下面县区政府内部也出现了工作需要协调的问题,经常有争生源的矛盾。而且职业高中校舍闲置,普通高中还大力新建以适应普及高中的需求”。
应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
早在2012年,邬志辉就曾建议中央提高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这个建议也写进了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
但邬志辉发现,2013年9月,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出台了教师生活补助的意见,当时一次性拿出10亿元,第二年拿出50亿元,但是只花了20多亿元。其中,22个省份有连片特困地区,但只有20个省市实施了教师生活补助。
他注意到,“由于这个政策的激励机制不太透明,导致各省实施的积极性不大。但有的地方每月能给到200元左右,最高的达到每月1000元,500元以上的占到23%”。
邬志辉透露:“下一步,国家会进一步提高这个标准,国务院也会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将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教师生活补助可能由中央财政直接拨付,中部地区则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承担,东部地区由地方财政解决。”(本报记者 张鹏 实习生 王豪 )
据中国青年报
(重庆 重庆新闻网 教育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