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驾马车”一齐拉动石柱文化休闲旅游发展
石柱着力打造康养胜地
秦良玉文化搬上舞台
全民参与文化活动
西沱古镇盐运民俗表演
一首民歌一支摆手舞
核心提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只有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更具持久的生命力、吸引力和感召力。
7月15日,石柱县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休闲旅游业,努力把石柱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
围绕“康养”这一发展关键词,石柱将认真梳理文化底蕴,挖掘文化内涵,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力争早日形成县城、西沱、黄水三大旅游区“三足鼎立”的文化休闲旅游发展格局。
6月2日晚,石柱县城玉音广场人热闹非凡。原始舞蹈茅古斯舞、啰儿调民歌联唱、土家摆手舞、独具特色的土家婚俗表演……台上演员尽情歌舞,台下观众掌声雷动。
这场热闹的非遗展演,拉开了石柱“太阳出来喜洋洋”系列文化活动的帷幕。除此之外,本次系列文化活动还包括再唱“石柱土家啰儿调”词曲征集、央视纪录片《太阳出来喜洋洋》开机仪式等。
被评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石柱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土家啰儿调、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玩牛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达到14项和121项。
“一部《边城》,让偏居湘西的凤凰蜚声海外。石柱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早已蜚声海外,石柱没有理由还‘养在深闺’。”石柱县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说。
用“一首歌”撑起民族魂,借“一个调”传递土家风。以县城为中心,深入推进《太阳出来喜洋洋》系列文化推介活动,是石柱围绕“康养”这一发展关键词,打造文化休闲旅游业的重要抓手。
为此,石柱还将适时在临近县城的旗山,建设以“太阳出来喜洋洋”为主题的文化公园。并通过“互联网+”宣传平台、广场舞大赛、“啰儿调”民歌词曲创作大赛、最牛网红歌曲全民大讨论等宣传推介方式,将“太阳出来喜洋洋”打造成国际知名文化品牌,走出文旅交融全面发展的新路,最终带动石柱全域经济的大发展。
长篇历史小说《秦良玉》首发式,也是《太阳出来喜洋洋》系列文化活动的重头戏。6月2日晚的非遗展演上,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和石柱县委书记蹇泽西共同为小说《秦良玉》首发揭幕。
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秦良玉》取材于明末清初石柱土司、巾帼英雄秦良玉3次北上勤王、忠君报国、威震朝野的史实。全书60余万字,由重庆出版社出版。小说发行得到了石柱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委的大力支持。
据悉,在小说《秦良玉》成功出版发行的基础上,石柱将趁热打铁,尽快完成电视连续剧《秦良玉》剧本改编,并通过招商引资尽快启动以此为题材的影视剧拍摄。
此外,石柱还将推动秦良玉文化公园建设。以现有三教寺宗教文化、秦良玉陵园土司文化、万寿山历史军事文化、休闲养生文化和爱情传说文化内涵,结合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展示,打造集文化娱乐、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游乐观光于一体的秦良玉文化旅游项目。
2、西沱 依托“古盐道” 开辟新路径
今年6月,本报精心策划的“重走古盐道,感受新变化”系列大型全媒体系列报道,在重庆日报、重庆日报新媒体集群同步推出,引发社会普遍关注。
古盐道对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变革有着不可低估的深远影响,被历史学者称为“中国内陆最重要的文化沉积带”。
“巴盐古道是继古代中国丝绸之路、玉石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之后的第五大古道,是维系川渝鄂湘黔边区土家、苗汉等民族,乃至中华民族的又一情感之路、文化之脉。”《中国国家地理》曾这样定义。
“因盐而兴”的石柱西沱毗邻长江,是巴盐古道的起点和货物集散地。1985年,《建筑》杂志评价西沱镇为“集思想、功能、地形、空间为一体的古代民居城镇”;2003年,西沱被列为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西沱跻身“巴渝新十二景”。
在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向着“全国著名康养休闲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挺进之路上,西沱是石柱县城之外的又一重要节点。
石柱将依托西沱古镇和“巴盐古道”起点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入挖掘和开发其旅游资源,打造三峡库区旅游明珠。
商贸文化是西沱古镇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石柱将加大古镇保护利用管理力度,重塑古镇“烟火繁盛”的繁荣景象。尽早完成禹王宫、庆忠堂共2000平方米古建筑复建工作。完成二圣宫大门及内部设施配套,完成张爷庙、关庙、熊福田故居、南城寺等古建筑修缮并投入使用,为古镇增加历史文化内涵。
石柱将抓紧修缮西沱至鱼池、石家、黄水、冷水一线巴盐古道。拟从西沱古镇开始,每年修缮10公里左右古道和相关遗迹,补充完善古道沿途景点,重现古道风采,供游客、驴友体验。打造徒步游与驾车游相结合的康养体验旅游线路,把西沱至黄水片区生态休闲游、健康养生游、乡村体验游等旅游区串连成整体”
同时,修缮古道上原有关隘、客栈、古街道、古院落、古庄园、碉楼、山寨等代表性文物古建筑,恢复其古建筑、古集镇风貌。增设巴盐古道土家族民俗、土家族农耕文化等展示游览点,提升历史文化底蕴。在古道沿途合适地点补充修建供游客休息、休闲、参观的配套旅游服务设施,完善其旅游接待功能。
石柱还将挖掘整理古镇古道民俗,尤其是便于游客参与的民俗活动。在西沱古镇建设革命历史和巴盐古道盐文化陈列馆。进一步深入挖掘土家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有民俗表演和群众文化活动团体,组建专、兼职表演展示队伍,增加歌舞、民俗表演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增加游客参与度。
3、黄水 告别“单一游” 谋划大发展
在石柱的旅游业版图中,黄水是绝对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黄水旅游景区先后被评为“重庆五大避暑胜地”、“2012最美休闲旅游景区”、“乡村旅游扶贫市级示范区”、“2015重庆避暑休闲目的地最佳发展成就奖”、“新三峡十大旅游新景观”。黄水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被市政府命名为首批十大市级旅游度假区,被中国旅游产业发展年会组委会评为2014“美丽中国”十佳度假区。
8月8日,2016年全民健身日重庆市“黄水凤凰栖杯”公开水域游泳赛,在黄水民俗生态旅游度假区腹地太阳湖成功举行,拉开了黄水旅游从单一的生态观光、消夏避暑游,向生态休闲四季康养游转型发展的帷幕。
生态健康,文化怡养。下一步,石柱将着力在黄水发展民俗生态文化康养旅游业,将其打造成为支撑以“康养”为核心理念的旅游业发展的鼎之一足。
石柱将在黄水持续做好民俗文化、非遗传承人进景区、进场镇表演展示,通过文化主管部门,对人员、节目进行审核评比,确保节目的本土民俗文化性,提高民俗文化节目质量。
在酒店、餐饮店等服务性窗口,石柱将认真做好民俗文化元素装饰,工作人员统一土家服饰。在场镇和景区指定地点,积极组织文化爱好者穿土家服饰、唱土家民歌、跳土家摆手舞,带动游客参与,彰显土家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
民以食为天。“吃”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并决定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评价度的重要元素。
在此方面,石柱将定期在文化广场展示土家饮食文化,督促餐饮行业提高土家菜的口感。同时,积极收集整理本地土家饮食文化,编著《土家王宴》,不断提高饮食文化影响力。
此外,石柱还将通过文化物联网和全民艺术普及活动,积极利用“政府搭台 百姓唱戏”平台,积极鼓励本地群众和游客参与文化活动。加快推进图书馆黄水分馆建设,内设文化大讲堂、陈列室、阅览室等功能房,让外地文艺爱好者有活动场所,并定期举办土家文化大讲堂、土家文化培训等文化活动,提升黄水旅游文化氛围。
“我们将逐步形成县城、西沱、黄水三点合力,以点带面推动全县文化康养旅游业发展,进而培植文化产业新的增长点。”石柱县文化委主任黄怀琳表示。
链接>>
“1234”齐步走
产业勃兴有抓手
打造一大产业链条,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石柱将以旅游业为主体,整合休闲度假、文化娱乐、文化演艺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成跨行业大型文化企业。对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西沱历史文化名镇、川东名刹银杏堂等地域特色文化,进行高水平包装整合,着力打造石柱文化旅游和康养休闲两大品牌,把文化旅游业做成真正的县域经济主导产业。
打造二类龙头企业,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石柱将以资产为纽带,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的要求,运用引进、联合、兼并等形式,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在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娱乐两大产业上,扶持打造龙头企业。
规建三大文化产业园区,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孵化器。石柱将科学规划,着眼未来,依据区域文化特色,重点建设黄水民俗休闲文化产业园区、西沱巴盐古镇文化产业园区、三教寺万寿寨秦良玉文化产业园区。
大力培育四大主导行业,进一步壮大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石柱将扶持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娱乐业、文化演出业、文化信息传输服务业4大主导行业,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文化休闲娱乐业,力争其年均收入实现较大增长。
文/彭光灿 刘玉珮 葛超
图片由石柱县文化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