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尾极度濒危鱼种放流入长江
9月23日,重庆江津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段举行增殖放流活动。
该活动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主办,江津区政府协办。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联合湖北宜昌三江渔业有限公司,将人工繁育的10万尾圆口铜鱼放流入江。
▲人工繁育圆口铜鱼放流活动在江津举行
保护濒临物种刻不容缓
上午10时,增殖放流活动在江津区米邦沱码头长江边展开,数根洪吸管同时引流,将装运在车上的圆口铜鱼分流至江中。
▲洪吸管引流入江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从重庆市林业局了解到,圆口铜鱼隶属于鲤形目,主要分布在宜昌以上的长江上游川江段和金沙江中下游干流,以及雅砻江、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乌江等支流,历史上在长江上游地区的种群数量较大,是长江上游江段的主要捕捞对象和重要经济鱼类。
由于近些年来,受过度捕捞、环境污染等影响,尤其随水电开发逐步实施,圆口铜鱼洄游通道被阻隔,自然繁殖规模急剧缩减,自然种群资源下降明显,目前仅金沙江中下游和雅砻江下游江段尚有一定数量的野生群体。
2007年,圆口铜鱼已被列入农业部《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物资源名录(第一批)》中,2015年更是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评估为极度濒危物种,其物种保护与资源恢复已刻不容缓。
通过人工放流实现原水域或邻近水域资源恢复,可能是保护与恢复圆口铜鱼自然种群资源的一个必要途径。
部分苗种植入荧光标记
此次放流规模有多大?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现场了解到,此次放流的圆口铜鱼苗种共10万尾,其中,2020年人工繁育的当年苗种9万尾,规格全长约5厘米;2019年人工繁育的1年龄幼鱼1万尾,规格全长约15厘米。
▲放流现场
为开展后续放流效果评估等科研工作,长江水产研究所对放流的圆口铜鱼苗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了微金属线码(CWT)和可见植入荧光(VIE)标记,标记的放流苗种数量达到2万尾,并建立了放流圆口铜鱼分子标记及繁育亲本遗传基因库。
▲鱼头上的荧光标
此次放流,在放流规模方面,不仅首次实现圆口铜鱼单次放流规模达到10万尾以上,在放流1年龄以上大规格苗种数量方面,也首次达到1万尾以上。
同时,多规格苗种同步放流、对放流苗种进行大规模标记以及标记苗种的数量规模等方面,在长江圆口铜鱼放流工作中均属首次。
将增加水域巡护的频次
放流地为何选择重庆江津区?据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了解,此次放流苗种生产地在湖北省荆州市和宜昌市,生产系统分别是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和生态池塘养殖系统。
之所以选择需要远距离运输的长江重庆市江津江段进行放流,不仅结合了圆口铜鱼生活史习性,也考虑到该江段处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更有利于提高放流苗种的成活率和保护效果。
为确保增殖放流成效,重庆市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江津区林业局、九龙坡区林业局将从即日起,开始增加岸线巡护和水域巡护的频次和人员,加强宣传和保护的力度,努力让圆口铜鱼在保护区安家落户。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 李琅 摄影 钱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