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44万户微企带动就业318万余人
日前,由市工商局与重庆日报共同主办的“招行杯”第二届微型企业创业大赛正式启动。 记者 罗斌 摄
重庆轨道交通企业集体“出海”,未来10年内,将在印度尼西亚承揽多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制造和运营,投资总额超过1200亿元。最快到2018年初,印尼万隆市的居民将坐上“重庆轻轨”。
带领重庆轨道交通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是一家名为重庆华非云科技的公司。就在几年前,它还只是一家微企,曾在2014年本报联合市工商局举办的重庆市首届微企创业大赛中,获评“十大创业之星”。
市工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市财政5年间已累计发放创业补助资金40.39亿元,累计发展微企44.58万户,带动和解决就业318.85万人。
经营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质量和效益越来越好
华非云的做大做强,见证着我市微企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的提升,以及整个微企群体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从产业结构看,2015年我市新发展8.82万户微企。
从创业主体看,2015年,高校毕业生创办鼓励类微企1.98万户,同比增长309.56%,占鼓励类微企新增总量的38.52%。
从企业规模看,2015年,享受创业补助的19.13万户微企中,注册资本金总量达255.01亿元。其中,注册资本金增资到千万以上的微企达52户,注册资本金增资到百万以上的达810户。
从企业成长速度看,目前,全市享受创业补助的19.13万户微企中,已有1.32万户成长壮大,其中2015年新增1041户。发展壮大的微企中,2016户增加了注册资本金,10135户增加了从业人数,2861户增加了经营面积,151户增加分支机构,4197户增加了营业收入。
从存活率看,市工商局经对2010年至2015年9月底新设立的41.09万户小微企业进行监测和调查,其中33.41万户小微企业经营正常,新设立小微企业存活率达81.31%。
量质齐增的微企,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数据显示,目前,微企数量已经占到我市内资企业的76.63%,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军队复员人员等就业帮扶重点人群创办的微企,已占全市企业总量的近1/3、增量的近1/2,表明微企已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带动就业方面,截至去年底,全市微企带动就业达318.85万人。其中2015年,微企给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8.09万个,对就业的贡献率高达54.1%,表明微企已经成为带动就业的“主渠道”。
在推动城乡统筹方面,我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办微企7.68万户,从事特色效益农业达5.98万户,不仅有效缓解了土地撂荒、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经济社会问题,而且带动了现代农业和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微企由此被称为城乡统筹的“催化剂”。
在培育新兴产业、促进结构调整方面,全市高新技术、文化创意服务类微企达11.37万户,不仅推动了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也为綦江农民版画、大渡口剪纸、秀山竹编等传统民间工艺找到了发展的舞台。
微企,已经成为新兴行业的“孵化器”。
政策叠加措施实,微企创业享实惠
微企发展速度快质量优,我市是如何做到的?
“主要靠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市工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在全国首先提出微企概念,将其从众多市场主体中分离出来,给予单独扶持。20多个市级部门出台支持微企发展的部门政策文件58个,形成了“1+3+N”政策扶持体系,即:创业者自己出一点,财政补一点、税收返一点、金融机构贷一点,搭建创业培训、创业孵化、龙头企业对接三个平台,同时建立准入门槛管理分类指导、非银行金融融通、建立成长和退出机制等跟踪服务措施。
2014年,我市把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纳入25项重点改革专项,在既有的政策基础上,制定出台《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实施方案》,从放宽市场准入、缓解融资困难、减轻企业负担、拓展集聚发展空间、协力优化服务环境等五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微企扶持政策体系。
放宽市场准入方面,截至2015年底,我市“先照后证”登记市场主体12.3万户,对7.19万户市场主体简化住所登记手续,有效解决制约小微企业、初创企业发展的场所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动力。
缓解融资难和为企业减负方面,我市对微企上缴地方税收留存部分给予两年以内的财政奖励,已累计兑现财政奖励补贴1.65亿元;取消和免征行政事业性收费55项、政府性基金项目53项;组建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公司,设立融资担保基金10亿元,基金按担保额给予0.5个百分点的担保补贴。目前,已累计发放微企贷款181.14亿元。
拓展集聚发展空间方面,截至2015年底,我市已建立各类微企孵化平台288个、入驻微企1.57万户,鼓励类微企和贫困大学生创办的微企可一次性享受6个月的场地租金补助。市财政每年拨付微企后续发展专项资金2亿元,全市享受代账服务的微企达1.12万户,累计节约财务管理成本约12亿元。